做学生有选择的教育
2016-11-10■孙睿
■孙 睿
做学生有选择的教育
■孙 睿
从2014年以来,山东省青岛第十五中学(以下简称青岛十五中)全面实施选课走班,积极建立学习共同体,深入构建“一二三四五”课程体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格局,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社会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模式,初步实现了“学生有选择”的教育,为全面对接高考改革,切实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我校从以下四点入手,做学生有选择的教育:
一、建立学习共同体,突破教师为中心,让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可以选择
青岛十五中结合小班化教学的实际,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组织了“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观摩课”“小班化教学展示课”“人文高效课堂探索课”“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展示课”等一系列活动。先后召开5次“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文高效课堂建设”推进会,使得课堂改革有序深入推进。在此基础上,学校确定了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即:改变大班化“秧田式”的座位排列,代之以6人组“面对面”座位,构建小组学习共同体,让教师走进学生中去,更好地开展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分组兼顾成绩、性别、个性等差异因素,形成组与组之间相对公平的竞争格局。同组的学生相对而坐,便于课堂交流、展示;组间保持一定间距,使相互讨论不受干扰,也方便教师个别指导。
通过小组活动的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优势都能在交互学习中得到充分发挥和开掘。小组之间的竞争,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
参与也改善了学校的内部生态,增加了学校与社区的相互了解,调动了各方力量参与改造学校生态。学校先后获得镇党委政府、市教体局、平度一中等单位的50多万元资助,青岛微尘基金一万余元书籍以及平度巾帼创业者协会两万余元的捐助,安装了多媒体,修起了水房,更换了老化的自来水管、用电线路,完成了校园设施的初步改造。
三是创生教育资源,智慧共享。由于长期的教育资源匮乏,虽几经努力,学校资源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为此,学校又提出“教育者就是办学条件,教育智慧就是教育资源”的口号,发动师生创生资源。安排阅览室教师每周摘录编辑一期《张家坊中学阅读文摘》,发动语文教师编撰了《学生美文集锦》,创办校报《晨曦》。这些举措既保证学生有书可读,有美文鉴赏,又促进我校读书工程的深入开展。我们还整理广播材料,周末学生们自录朗诵、歌曲,师生推荐歌曲、文章,音乐教师选编中外名曲。我们的体育部还借鉴广场舞,创编校园舞。创生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立足教育需要和师生兴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和生命活力,培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的张家坊中学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学生阳光自信,青春健朗,学业成绩不断攀升。学生也开始不断回流。在2013年年度平度市学校综合评估中,由原来的倒数跃升为全市第八名,获优秀等级。2015年,我校中考普职完成率位居全市第一,并荣获青岛市智慧校园、平度市教学标兵单位、平度市教学五星级单位、平度市教学争先单位等荣誉。最让全校师生高兴的是,在2014年,平度市2100万市长工程落户学校,张家坊中学将整体拆除重建。2016年9月,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完备、配备现代化的中学将拔地而起,一所将被撤并的学校死而复生!
回首三年来的工作,在构建学校教育新生态的任务中,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这一基础性的一步已经迈出,并且取得了成功。但是我们深知,构建学校教育新生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内涵发展需要更高端的顶层设计,学校办学特色还有待进一步锤炼和实践,教师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课程和资源还不能满足创建优质农村中学的要求。我相信,只要我们把坚持事情当事业,把问题当课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脚踏实地,微创新,小改变,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成理想的教育生态,让农村孩子们享受到真正均衡的高质量教育!
二、推行国家课程分层选课走班,突破教材为中心,让学生学习起点可以选择
青岛十五中谨遵“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生命个体,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学习水平,需要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模式”的教育规律,主张“有选择性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自2014年开始,推行国家课程分层选课走班制度,在青岛市乃至山东省首次实施了全面、全员、全程选课走班。
学校在统一家长、学生、教师认识的基础上,在高一的数学、物理、化学,高二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学科全面实施“分层选课走班”教学,两个年级分别按照每个单元六个班进行分层编班,分别安排课表、教室,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课程表。每节课,每个学生按照个人课程表到各自层次、各自教室上课,其他课则回到各自的行政班上课,实行双轨制动态管理。在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每一学科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次主要针对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三层次针对基础较好,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二层次针对介于一、三层次之间的学生。针对一层级学生基础比较弱的情况,学校组织力量对其义务补课。通过问卷、报名,详细了解学生需求;学生自主选择补课的学科和环节。因为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全神贯注,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显著。
全体教师在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下集体完成备课。不同层次的任课教师,按照本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实际大胆整合教材,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时数、教学策略与方法,有针对性地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每个学段、每个等级按照10%的比例进行调整,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学段检测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评价,提出调整建议,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调整。
国家课程分层选课走班,创新了教学组织模式,939名学生,939张课表,初步构建了有选择的教育机制。尊重了学生主体需求,让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水平主动选择层级,选择老师,变“教材中心”为“学生中心”;尊循了学习规律,确立了个性化教学目标,运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一张适合其个性特点的课程表,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同时,自己的起点自己选择,充分唤醒了学生自主意识,使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98%以上的学生开始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层级,94%的学生认为分层选课走班制让自己找到了弥补自己弱科的方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种效应逐渐显现。
三、构建“一二三四五”课程体系,突破课堂为中心,让学生学习内容可以选择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郭少棠倡导“四维教育”,主张不要简单地把教育局限在学校里边。从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思路来看,学校要把学生、家长以及整个社会的资源融在一起。一是充分利用社区性的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等公共活动空间;二是充分利用民俗、节日等民族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的教育因素。
青岛十五中结合实际,确立了“一二三四五”课程体系,即围绕“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中心,把握“行知合一、凸显人文”两个内涵,提升“人文、科学、艺术”三大素养,建设“基础型、探究型、涵养型、实践型”四类课程,实现“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五个培养愿景。在“一二三四五”课程体系的架构下,课堂外学习、实践学习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
学校现在重点建设四种课程:
1.“基础型课程”。以学科素养教学为中心,强调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强调知识整合。物理组的“类比学习课程整合”、政治组的“民族课程整合探究”等创新举措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2.“探究型课程”。强调课堂知识的再延伸,物理、化学组教师开展“走进实验室”活动,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实验探究课;生物组的生态社团,让学生在绿色生态园里学习,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落到了实处;信息组教师带领学生玩转电脑,制作出精美的动画;通用组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简易材料,制作出富有创意的手工作品。学生通过做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结果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3.“涵养型课程”。学校设置专家、教师、家长、学生四级“人文大讲堂”,先后邀请了北京电影学院胡乐民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吴乐琴老师、门萨女生张安琪的家长、青岛市“五老”宣讲指导团周保章副团长、青岛市首位国家技师青岛茶叶师协会邹碧莹主席、青岛古琴协会秘书长张林老师、青岛十五中“蜘蛛专家”高三学生郭天宝等20多名专家莅临我校,为我校师生举办了精彩的讲座。同时聘请70多位社会各界专家担任学校人文导师,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提供指导。
4.“实践型课程”。2014年,学校共开发学校课程81门,实际开设42门,学校每星期拿出一个下午集中开设学校课程。历史组让课程走进博物馆,探索学习古籍书画装裱和青铜器养护知识,走进活字印刷馆,寻找“时光印记”;地理组带学生到海洋地质所、青岛山、青岛城市规划馆等学习地质地貌;政治组带领学生旁听市南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市政协会议;语文组带学生到青岛名人故居,感受青岛的人文气息;物理组把课程带进了青岛大学物理实验室;化学组把学生带入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生物组带学生到海洋研究所和农科大进行了访学活动,等等。近20门学校课程将课堂开到了校外,建立了实践学习基地30多个。“曲阜泰山之儒家文化修学”活动,形成传统文化学习实践课程;法国卢瓦尔大区雷泽圣母高中、德国GAT文理学校的学生先后来我校进行了交流访问活动,我校师生到法国友好学校进行了回访。游学课程培育了学生国际理念和国际视野,让学生的课堂从校园走向了社会。
“一二三四五”课程体系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开始关注知识产生的过程,触及到了学习的本源。学习的兴趣、热情都有明显的增加,综合能力也有明显的提升。一年多来,学生“8023—爱十五”社团被评为青岛市十佳优秀学生社团,“JV—经济学社”在青岛市中学生“创客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中表现优异,赢得高度赞誉。青岛十五中辩论社在青岛晚报社组织的全市中学生辩论赛中,获得高中组冠军。以社团为支撑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取得显著效果。政治学科“致知行”学校课程的同学在进行校外学习时,针对我市抗战胜利纪念碑进行历史挖掘,最终形成了青岛市抗战纪念碑相关调查报告,发出了重建纪念碑的倡议书,引起了社会关注。化学学科学校课程的同学参加化学奥赛,取得了全国二等奖1人、山东省一等奖8人的好成绩。音乐学科学校课程的同学在全市艺术节展演中,赢得了合唱、朗诵、舞蹈大奖。语文学科学校课程的同学,多人次在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以学校课程支撑的个性成长,创新发展取得优异成绩。
四、搭建丰富的活动平台,突破学科为中心,让学生的成长方式可以选择
顾明远先生认为:“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但不能把学生关在校园内、课堂中。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并在活动中体验人生,学会与人交往、沟通与合作。这就是我主张的活动教育。”青岛十五中积极践行“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观,搭建丰富的学生活动平台,促进学生多方面成长、多方式成长。
(一)整合常规教育活动,建立活动课程,搭建立德树人的成长平台
学校整合班会校会、升旗仪式、逃生演练等教育活动,将常规活动课程化,建立规则、诚信、责任、奉献、理想、民主等公民素养课程。以班主任为主开讲的“道德讲堂”,包含“一日常规”、“青岛十五中学生手册”等,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以语文组教师为主开讲的传统文化课程,包含“和”、“义”、“礼”等,旨在“品经典之言,悟先贤之道,启人生智慧,成高尚品格”;以政治组、历史组教师为主开讲的“弘扬民族精神”课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心理组教师为主开讲的“青春期心理”课程,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每周一次的逃生演练课程,让学生练就了临危不乱的好本领。
学校提供校长助理、值周校长、总务处主任助理、级部主任助理、电视台开放、校报开放等实践锻炼平台,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至今,我校已有40多位老师和40多位学生担任过值周校长,他们拥有了当校长的经历。分别有20多位同学拥有了当总务主任和级部主任的经验。我校校报有校报、人文班班报、其他班班报等不同形式轮流出版,至今已出到186期,而且图文并茂,文质兼备,深受学生及老师喜爱。我校电视台主持拍摄的《舌尖上的十五中》《成为最好的自己》《不做空想家》等宣传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舌尖上的十五中》在网上点击量已经超过了20万。他们所组织拍摄的校园微电影,获得全国校园微电影大赛金、银、铜奖近20个。
(二)规划契合节点,设置节庆活动平台,搭建发展才能的成长平台
学校设置了“典礼课程”,它包含开学典礼、休业典礼、毕业典礼、成人仪式等,由学生自主组织,突出仪式感教育,让学生铭记更多的人生真谛。规划了3月“志愿者节”、4月“体育节”、5月“诗歌节”、6月“成人节”、9月“读书节”、10月“艺术节”、11月“学术节”、12月“电影节”等系列化主题活动,以“每月一主题”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全年教育教学中。
在教师节举办的感恩活动中,学生给全校教师送上一份“大礼包”,让教师在欢笑中感受到学生诚挚深切的敬意;在国庆节歌咏比赛中,学生用激情和风采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祝福;体育节里,广播体操比赛、跳大绳比赛、篮球比赛等充分展示了班级凝聚力及协作精神;运动会上,既有丰富多样的班级风采展示,也有赛场上挑战自我的勇气,还有学生裁判员、学生服务员忙碌的身影;读书节通过《亲情的记录》周保章先生签名售书暨青岛十五中“学生书店”开业仪式拉开了序幕,图书进教室漂流活动、图书推介活动、图书沙龙名家讲座活动,营造了浓浓的校园书香氛围;志愿者节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双休日进社区、“我为世园做贡献”、“日行微善月月评”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日行一善”成为生活习惯;诗歌节,全员参与了学校“经典朗诵比赛”活动,承办了青岛市中小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五月的风”诗歌节展演活动,承办了“青岛市2014年中秋、重阳节经典诗文诵读展演”活动,展现出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众多的活动平台助推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成长,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成长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成长方式。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自主中成长,成为青岛十五中学生的共同信仰。
经过几年的探索,青岛十五中已经初步创建学校教育“新常态”,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学科为中心”四个中心,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和“社会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模式。发生在教育内部的变革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变革。在应试几乎已成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的文化氛围中突围,让视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育者、学生、家长转变观念、更新行为,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做学生有选择的教育,只是行动的开始;在未来的路上,青岛十五中将立足“行知合一,人文固本”的育人理念,推进更深刻的变革,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成为现实。
(作者单位:青岛十五中,山东青岛 266001)
平度市张家坊中学,山东青岛 266700)
意识与交流技能,使学生面貌焕然一新。新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性、自制力大大提高。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目前,学校学习共同体正在向课前课后延伸,课外学习模式得到积极响应。阅览室、实验室、茶歇室、走廊的“阅读驿站”等经常有几名学生聚集在一起,或者热烈讨论,或者轻声答疑,或者安静阅读。课内外合作、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已经基本成型,整个校园呈现你帮我学、比赶超、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