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2016-11-10陈玉国
陈玉国
(山东省蒙阴县人民医院,山东 临沂 276200)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陈玉国
(山东省蒙阴县人民医院,山东 临沂 276200)
目的 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心脑血管内科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间救治的8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血管循环、降血脂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采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血管循环、降血脂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1个疗程(4周),对比两组患者急性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患者急性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在采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血管循环、降血脂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急性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而且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氯吡格雷;临床疗效
急性心绞痛属于心血管内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肌出现缺血、缺氧等一系列综合征出现,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并发症多、复发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1]。因此在发现患者出现急性心绞痛时,应及时予以治疗,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间心脑血管内科救治的8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分别采用常的药物治疗以及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并将两组患者急性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进行对比,旨在探究治疗急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救治的8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满足以下情况:依据临床诊断标准确认为急性心绞痛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治疗组患者40例,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为(67.6±4.6)岁;对照组患者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为(65.4±5.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血管循环、降血脂等药物进行治疗。口服硝酸酯类、肠溶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组患者在采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血管循环、降血脂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将硝酸酯类、肠溶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与75 mg的氯吡格雷同时服用。1个疗程(4周),对比两组患者急性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
1.3疗效判定标准: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从而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判定标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患者急性心绞痛临床症状消失,患者在心电图静息时出现缺血性症状改变趋于恢复,即为显效;患者急性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因缺血性下降的ST段有所升高,升高在1.0 mm以上,但导联倒置T波变浅>50%,未达到正常水平,即为有效;患者急性心绞痛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者加重,心电图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即为无效[2]。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次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为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急性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为(1.2±0.2)次/天,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3.6±1.2)min,对照组患者急性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为(1.2±1.0)次/天,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6.1±1.4)min,两组患者急性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对比均差异显著,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 论
急性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肌出现缺血、缺氧等一系列综合征出现,临床中发病率高、而且预后较差,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较多,出院以后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3]。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是出现急性心绞痛的高峰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脏腑器官出现异常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因此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等人群出现急性心绞痛的概率高于普通人群。急性心绞痛患者发病内因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外因有患者活动过度、冷热交替变化、情绪激动、饱餐等,致使患者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前区剧烈疼痛,疼痛时间一般为3~5 min,并且伴随着强烈的心脏绞痛[4]。无先兆的发病,具有反复发作的情况。临床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常用硝酸酯类、肠溶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从而促进冠状动脉的扩张、血脂的下降、血管的微循环改善,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疗效欠佳。而作为新型噻吩吡啶类衍生物的氯吡格雷,一方面对二磷酸腺苷及其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具有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对糖蛋白复合物的活化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抑制作用,对预防复发和微栓子的发生具有良好疗效。将常规药物和氯吡格雷联合使用,可以起到一定的协调作用,从而有效的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起到治疗的效果[5]。
经本文探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急性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在采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血管循环、降血脂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急性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而且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1]舒钧玮.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16):107.
[2]吴宁.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临床病理及治疗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9(3):126.
[3]闫弘睿.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49-50.
[4]比力克孜,阿布力米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5,13(12):55.
[5]姚萍.低分子肝素药物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5,36(5):699-700.
R541.4
B
1671-8194(2016)27-0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