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延迟退休看未来中国的就业生态

2016-11-09海问文并摄

上海工运 2016年2期
关键词:海红职业生涯职场

◎海问/文并摄

从延迟退休看未来中国的就业生态

◎海问/文并摄

引子

对于延迟退休,舆论及坊间已热议多年。稍早前,一份“明确”的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正式公布,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时间表并未得到官方部门的最终“背书”。但毫无疑问,这一将深刻影响社会各层面的政策势在必行,而它首先与70后、80后职场人的关系最密切。

未来职场的科技挑战

海问:20、30年后的就业环境会是怎样的?

杨海红: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我在前一家生产型企业有过10年的供职时间。最初,企业会招聘一定比例的员工,来从事最基础的生产操作,比如剪管子。但随着企业的成长,慢慢地,这部分低效能的岗位就被外包了,主要是因为成本的考虑。那么或在不远的未来,这类工作将很可能完全由机器来完成。也就是说,不再需要人来做了。我只是举一个很具象的例子。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它也正在逐步地、深刻地改变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引发各个层面的变革。

所以,从大趋势来说,到那个时候,因着技术的发展,作为一个“职业人”,他可能比现在有更多的机会来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或者说价值。因为一些低端的,不需要太多智慧与技巧的工作都将被机器人所取代。这是很积极的一面,会让我们很兴奋。但同时也意味着,未来世界对职场人的要求将更高。若你的“人脑”不能强于“电脑”时,你的竞争力如何体现呢?

海问:未来职场对于现在是生力军的70后、80后来说,会有哪些挑战?

杨海红:今年是2016年,若是1986年出生的人,他们今年恰好30岁整,而1976年出生的人,正好40岁。这意味着,大部分的70后已经是奔五的人,而80后是奔四的人。我先说数字,让大家有一个具象的认识。

10年、15年后,已是40多岁、50多岁的他们,体力、精力将大不如从前,所以很难再去负荷与现在相同体量的工作。这就是一个挑战。同时,虽然他们的阅历在不断增长,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更会从自己的经验去做判断,难以有创新与改变。这也是一个挑战。不要忘记我们前面所讲的大背景,这个时代在不断日新月异,而“老员工”往往不愿适应改变与新鲜事物。同时,他们还很有可能与初出茅庐的职场新鲜人同场竞技,企业都是绩效导向的,如果一个年轻人可以创造与资深员工同样的绩效,他们为什么不愿意起用新人呢?毕竟年轻人的薪资预期将更低。

对于上述观点,我有两点需要补充。第一,虽然我们今天话题的引子是因为“延长退休年龄”,但这些挑战绝不是因为延迟退休造成的;不过延迟退休会使这种挑战的拉锯时间更长。我们需要厘清这层关系。第二,这些挑战是任何世代的职场人都会碰到的,那为什么要特别来谈呢?因为,这种挑战的程度是不同的,好比现在60后职场人遇到的冲击,会比70后轻一些,而后者又将比80后更轻一些。有一种很浪漫的说法,70后与80后是一系列改革中的最先亲历者,的确如此,但从另一个视角来说,这意味着他们没有可以借鉴的蓝本。他们生于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初期的时代,但正值壮年时,恰是一个迥异于童年记忆的多元又竞争的环境。所以会有不少人迷茫,对于延迟退休,大家才会有一些不知所措,因为无法从父辈们的经验中去吸取什么,或者警戒什么。

杨海红:安朗杰安防技术(中国)有限公司“70后”人事经理

创新仍是不二法则

海问:所以,现代职场人该如何未雨绸缪,因应时代的挑战呢?

杨海红:我觉得在思考如何行动之前,首先扪心自问一番:人为什么要工作?我为什么要工作?若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挣钱,或是挣足了钱就可以提早退休周游世界的话,那工作是无法带给一个人长足快乐的,更遑论去迎接挑战了,未战即输。我想工作最更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加增丰富,为这个世界加增丰富,而不单单是为了自己更丰富。一位农民种田,他就为世界增添了一份粮食;记者采写新闻,他的报道就为读者增加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我是HR,我的工作可以让企业的经济生产更加顺畅。当我们拥有这样的理念时,工作才是快乐的,8个小时的上班才变得有意义,因为这个世界因着我们的贡献,在不断地丰富、丰富,更丰富。

再来谈谈细节。在现代社会,创新能力很重要。我觉得在这方面,80后整体略逊于90后。前几年公务员考试大热,但现在慢慢回归理性了。为什么?因为那时80后是主角,“金饭碗”是他们的最爱,而如今90后闪耀舞台,他们思想上没有框框,没有包袱,更具创新与独立思考能力,愿意去尝试不确定性的事情。就像我前面说到的,这是生长环境造成的,所以80后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这种“叛逆”精神,愿意去改变。这在企业可以表现为,一个人持续地检视自己的绩效,不断地改变,以期变得更有效率。具备这样的能力,他在任何企业都将炙手可热。此外“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社会更新换代太快,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替中,为了因应时代的需求,持续地自我充电非常必要。那么学什么?技能的、专业的,不一而足。但我个人有一个体会,不要太关注自己所在的公司是否够大,能给你足够的安全感,而是应该去关注你所在的行业,行业的前沿有哪些新潮的思想、发明,因为你的“看见”,将指引你未来的“行动”。

当然,归根结底最后一句话,当你想到还需要工作30年时,保重身体是不是最基本的一件事?身体仍是革命的本钱,创新、学习都是建筑在好身体之上的。规律的生活,健康的饮食,良好的情绪与强壮的体魄,哪一样都不可少。

职业规划为必要性前提

海问:有句话看似调侃,其实道理深刻:职场有期,且行且珍惜。正因为职业生涯是有限的,所以规划好个人的发展方向,有时与勤奋努力同等重要。

杨海红:的确是这样。若说我们的父辈,他们其实无需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就是一辈子。但现在大环境改变了,每个人可以自由地进行职业选择,而国家层面的介入已越来越少。但自由更多的同时,即意味着挑战更多。首先,职业环境不会像从前那样非常稳定;其次,每个人在某一时刻的职业抉择,往往取决于其先前的准备与累积;再者,这种自由也是相对性的,如果个人没有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进行合理规划,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职业选择面会越来越窄,或者最糟糕的,只有被选择的机会。当然,人生会遇到很多的意外,人人不能避免,但有规划、有目标的人,他们总在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前行,不断地进深、进深;反之,打一枪、换一阵的人,他们没有将职业生涯视作一个有开始、有结尾的旅程,永远在一个平面中打转,最终会错失许多。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相当庞大的内容,我今天只能浅显地讲到一些。事实上,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并不是在一个人初涉职场时。在国外,父母和学校会在一个孩子14、15岁时,就鼓励他为自己的未来展开设想。因为职业生涯规划得越早,相对而言,他在求学时期的知识储备、技能操练和社会锻炼等,可以更匹配其日后的职业要求。此外,很多职场新鲜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在这门理论中会有一些科学的测评,来帮助一个人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可以朝怎样的方向发展。再譬如,并不是人生的任何阶段都适合跳槽,任性也是要看时候的。在进入职场的前3年,适度地跳槽不是坏事,因为这是一个人的职业摸索期,他可以有试错的机会。但慢慢地,他应该逐步确立自己的目标,不一定是确定自己要在某某单位直至退休,但要确定所从事的行业。与此同时,35岁是大部分职场人的一个“槛”,若有方向上的变动,行业领域上的调整,尽量在35岁以前完成。因为在30岁以后的15年中,常理上是一个人的建功立业期,执着于一个行业,或是稳定于一个单位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一般在人才市场,无论是35岁以上的中下层岗位,还是高端岗位,体量上都不会太大。一方面企业用人都倾向于年轻化,另一方面高端职位的人才会更多从组织内部产生。

结合今日的话题来说,以前的人或许只需思考30年的职业人生,而现在我们要展望的是40年后的自己。更进一步说,在职业生涯的最后10年,考虑到现实环境的各种挑战,如果个人预判自己或在知识结构、体力、精力上无法支持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时,完全可将各种华丽转身的方案纳入规划中,并积极在自己年富力强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譬如说,我的不少HR朋友,就思考过50岁以后转型成为HR培训师,或是企业的人事顾问。这两种转型,能完全延续他们的工作经验,而工作强度会轻省许多。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要条件就是个人在自己的领域上够专业,并从事务型HR,上升为战略型HR才行,否则如何能胜任老师或是顾问这样的职位呢?如果想让自己提早退休,轻松看世界,或是投身公益,感觉这很理想主义,是大富大贵之人的专利,其实不然。只要在经济上做好充足的预案,比如早期的节俭生活,购买商业保险,生活成本测算等。不少人已在实践这样的理想生活,他们虽不富裕,但绝不缺乏。

采访心得

人一生最精华的岁月,或许就是自己的职业生涯吧。所以与其讲,本期话题是在探讨如何因应未来职场的挑战,倒不如说,是在激发我们思考一个更宏大的命题:怎样充实而有意义地度过此生。人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投资在工作中,若这笔生命的投资,没有丰富的回报,这该让终将暮年的自己有多少遗憾。但事实上,这并不难办到,只需及早地规划、勤勉地学习、不懈地努力与踏实地进取。那么人在回首这一生时,则不因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已,却因劳有所得、劳有所乐而幸福完满。

猜你喜欢

海红职业生涯职场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Isolation and callus formation of Gracilariopsis bailiniae(Gracilariales, Rhodophyta) protoplasts*
海红姑娘
“无限个大于零小于1的数的乘积不等于零”的一则简例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对西部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