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送教上门工作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2016-11-09谈慧
●谈慧
提高送教上门工作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谈慧
从送教上门工作实践需要出发,通过加强对送教对象的研究、明确送教内容、优化送教手段以及提升送教教师专业素质等,可以有效提高送教上门工作的实效性。
特教学校;送教上门;实效性
为了贯彻《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提出的“让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教育”的奋斗目标,2014年年初扬州市江都区特教学校就根据区县级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对本区范围内因各种原因未入学的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经过两年的探索,在我区范围内排查出的、在我校注册登记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共有49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由我校19名教师具体实施每月至少两次一对一式的送教上门。
送教上门工作,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一个“送”字,重点却是在一个“教”字。怎样将“教”这个字的工作落实得更加有实效性?根据我校的送教上门工作实践,笔者从“送教对象”“送教内容”“送教技能”以及“送教教师专业发展”等几个方面,具体谈谈如何提高送教上门工作的实效性。
一、加强对送教对象的研究
(一)明确送教上门对象的基本情况
通过排查梳理,明确送教对象的基本情况,是提高送教上门工作实效性的基本前提。我区送教上门对象的基本情况是:共49名送教对象,男生33人,女生16人,男生超过女生的一倍还多。其中多重残疾31人,占63.26%;中重度智残18人,占36.7%。多重残疾类型中,极重度脑瘫、丧失行动和认知能力的有8人,自闭症5人。送教家庭中最远的距离学校达到40多公里。
(二)对送教对象的需要进行排序
根据前期对送教对象的走访与评估结果,我们将正在实施的送教对象分为三个级别。见表1。
第一级,需要帮助。表现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这部分学生,有的是因为脑瘫导致肢体行动不便,无法进入学校就读;有的是因家庭距离学校路途较远或者因为家里有了第二个小孩,导致接送困难甚至无人接送,以及家长对残疾儿童的重视不够不愿让孩子进普通小学接受教育。
第二级,需要大量的帮助。表现为有一定认知可能性,但缺乏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较好的社交能力或行动能力。这部分学生有的是较为严重的自闭症儿童,有的是严重的多动症儿童,有的则是较为严重的失语症智残儿童。
第三级,需要高强度的帮助。表现为严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需专人监管,无任何沟通能力和认知能力。这部分学生一般都伴有多重残疾,许多都是行动不便、瘫痪在床的,有的根本没有行动能力、大小便不能自理。这类学生基本没有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能力、认知能力极其低下。
表1送教上门学生的需要等级排序
二、优化送教内容
在对送教对象进行细致研究,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级别划分之后,就要对送教对象量身定制个别化教育计划。
(一)明确残疾学生目前最需要介入的技能
从送教对象三个级别的需要中不难看出,第三级别中的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康复技能的介入和训练,要对他们进行粗大动作、站立行走、爬跳跑以及力量的训练,以增强他们活动的能力。穿插感觉统合中视觉追视训练和语言沟通前能力训练,为提高他们的生活需要做准备。
第二级别中的学生则要将康复训练和认知训练进行有效结合,对他们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综合训练,如感觉统合中视听触味嗅觉的辨别和记忆,认知训练中接受性指令、命名、分类与匹配、仿说,精细动作中的手眼协调基本操作能力、社交前能力等。这些都是这个类别的学生非常需要介入的技能。
针对第一级别的送教上门学生,更应该以生为本,介入认知训练和社交礼仪训练,弄清他们生活中常常会用到的时间概念、数的概念、颜色概念、生活常识以及社交技巧和礼仪的切实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送教,为他们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三个级别的送教上门学生需要介入的技能,见表2。
表2 不同等级的送教上门学生最需要介入的技能
(二)确定介入计划的起始阶段,即残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被送教的残疾孩子同样也有“最近发展区”,残疾程度即使再重,也都有相对优势发展的部分。[1]如感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等,这些都是相对较为低级的心理机能。找到了最近发展区,再利用相应的发展评估量表,评估出该发展区正处于哪一个阶段。这样,就能准确地制订介入计划,为选择合适有效的送教内容提供科学的依据,也为送教训练效果的评价提供了参照标准。
如,经评估,已经10岁的小杨(化名)粗大动作仅仅达到普通儿童3岁的水平,语言能力仅为普通儿童1岁的水平。在给他制订送教计划时,粗大动作要从普通儿童4岁的能力训练开始,语言只能从1岁以后开始训练。
(三)明确送教内容的阶段性和可连贯训练的衔接点
送教内容还要注意阶段性和连贯性,即一种训练不可能是一次送教就能完成的,需要制订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或者拓展的阶段性计划,形成一个连贯的训练过程。每个阶段的训练目标明确,训练内容具体,并尽量为下一阶段的训练打好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如,在模仿训练中,可以设计一组由简单到复杂的阶梯式模仿组合。让学生从模仿教师拍手、举手、伸手臂等上肢粗大运动开始,一个阶段一个阶梯逐渐过渡到跺脚、扭腰、跑跳、单脚跳跃等较复杂的粗大动作。学生在完成这组模仿组合训练,也就是一个大的训练阶段之后,就可以利用这组训练认识的词语做接受性指令的训练,顺利进入到连贯训练的下一个阶段。
三、丰实送教手段
(一)采取多样的教学强化手段
针对每个送教个案的不同,送教教师首先要有针对性地找出送教的切入点,找出被送教孩子的兴趣点。如有的孩子在视觉兴趣上比较偏爱红色,有的在听觉兴趣上听到舒缓的音乐就会安静下来,有的喜欢玩具或者积木,有的喜欢球类运动,有的喜欢吃零食,有些自闭症孩子有刻板行为等。可以灵活利用这些兴趣点作为切入点和强化物,来对学生进行刺激和正强化。教学强化手段可以是实物的,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学生所擅长的或是觉得安全的。这样,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既提高了教师对送教孩子一对一的、缺少教学情境的、单调的家庭式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有限送教时间内各项送教训练的有效性。
(二)结合传统的康复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送教过程中,传统的康复手段,如按摩、感统训练、语言训练等尤其是针对中重度脑瘫儿童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是,在绝大多数被送教孩子视觉学习占优势的情况下,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提高他们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
如利用平板电脑互动操作软件,帮助学生认识颜色、形状等;利用智能手机小游戏,训练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利用多媒体语音软件,促使学生模仿发音;利用语音沟通板,帮助学生认知常见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并形成简单的句的概念;利用手写画图白板,帮助学生做涂色画画等精细动作;等等。因此,只要能够细心发掘和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显著提高送教工作的实效性。
(三)注重送教内容与生活适应相结合
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被送教对象不同于在校学生,他们更需要的是生活适应的能力。他们更需要现在学了立即能用的生活自理能力、日常居家生活的能力、能协助其迈向独立自主或减轻对他人依赖的职业技术能力,以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等。因此,针对这类孩子的送教,不仅仅局限在家庭这个有限的空间内,更应该把送教的空间拓展到超市、医院、社区等,在这些与孩子生活适应需要相匹配的生活化场所里,帮助他们生活自理,培养他们居家生活和融入社区、走向社会的技能。
四、提高送教教师专业技能
我校从事送教上门工作的所有教师均来自特教第一线,都有特教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然而,从事特殊教育的送教上门工作,从特教学校的课堂走进特殊儿童的家庭进行教学和训练,教师们仅仅拥有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在送教上门工作中,送教教师还需要努力拓展和提高许多专业技能。[2]
一是要全面掌握各项评估系统的操作技能。既要懂得残疾类型的评估和甄别,也要有残疾程度评估的能力;既要有儿童发展评估的能力,也要掌握功能性障碍评估技术;既要懂得什么时候需要做前测性评估,也要懂得在最合适的时候做阶段性评估和后测性评估等。
二是全面提高送教上门的科研水平。送教教师要及时反思、总结和交流送教经验,及时调整送教方案,同时能够在教科研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指导下,完成送教上门指导手册的编写,以便于送教经验的推广和家庭教育的实施。
三是掌握一定的可循环、便携式送教玩教具的制作能力。19名教师各自到不同地点走村串户进行送教,因为不能集中授课,所以,各种玩教具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这就需要送教教师能够根据送教内容的需要,掌握一定的玩教具制作能力。同时,所制作的玩教具应能够循环或推广使用、便于携带。
四是心理康复知识的全面拓展和延伸。特殊儿童心理康复教育的特殊方法有很多,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感觉统合训练、蒙氏训练等康复训练知识已无法满足多层次多类型残疾儿童的需要,游戏疗法、艺术疗法等心理康复知识的全面拓展和延伸迫在眉睫。
送教上门,最难能可贵的就在一个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送”字,送去温暖,送去关心,送去希望,更重要的还要送去知识和正能量。这就需要我们特教教师不仅拥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的经验,还要拥有一对一个别化训练的技能;既要能够走进残疾孩子家庭进行康复指导,还要能够帮助送教孩子走进社区进行综合实践;既要有一般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还要有帮助残疾孩子融入社会的职业培训技能;既要掌握实践操作的具体程序和具体步骤,还要掌握分析、反思施教效果的科研能力……送教上门工作向我们特教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挑战。
[1]孟现柱.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与教学匹配[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9).
[2]吴善亮,王玉兰.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6,(4).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特殊教育学校,225200)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