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热血育桃李,矢志不渝献特教
——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名誉理事长朴永馨
2016-11-09江小英赵梅菊王斯斯赵勇帅
● 江小英 赵梅菊 王斯斯 赵勇帅
丹心热血育桃李,矢志不渝献特教
——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名誉理事长朴永馨
● 江小英 赵梅菊 王斯斯 赵勇帅
人物小传
朴永馨,男,1936年6月27日出生,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1955年北京四中高中毕业后,被推荐并考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56年8月被派往苏联学习特殊教育,1961年以全优成绩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今为莫斯科市立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市第二、第四聋校从事耳聋和智障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1979年底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建立中国大陆第一个特殊教育研究室、第一个特殊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创办特殊教育杂志《特殊教育研究》并任主编。主要译、编、著有《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学》《聋童教育概论》《缺陷儿童心理》等。
风雨沧桑人古稀,融入特教半世纪,做人做事靠培养,回报社会探规律。
特教高校辟阵地,学科育人新领域,实践讲课书刊会,入港澳台进国际。
些微工作成过去,向前诸事多且急,唯物辩证有所悟,绵薄之力再奋蹄。
未来工作仍艰巨,参照别人靠自己,中国特教中国色,后来诸君齐努力。
——朴永馨
2016年是朴永馨教授80岁生辰暨从事特殊教育60周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派到苏联学习特殊教育(最早的两名留学归国)人员之一,他亲历和见证了新中国特殊教育发展。30年前,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特殊教育专业,成为我国高等特殊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和领路人。朴永馨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特殊教育本土化建设,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赢得了崇高地位。
留苏岁月
1936年6月27日,朴永馨出生在北平崇文门外一个胡同大院里。1955年从北京四中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一年之后,被派往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现为莫斯科市立师范大学)学习“缺陷学”(盲聋哑教育)专业,开始了长达5年的留苏学习生涯。
当时,苏联只有两个学校有特殊教育专业:一是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赫尔岑师范大学,分三个专业方向——聋教育、盲教育和语言矫治;另一个就是朴永馨所在的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分聋教育、智障教育和语言矫治三个专业方向。朴永馨学的是弱智教育专业,同批学员银春铭学的是聋教育专业。两人都希望多学一些专业知识,调整学习计划,删掉不必学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增加他们想学的,如盲教育。最后,由中国大使馆出面跟学校谈,同意了他们的申请,将原有学习计划里的高等数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等课程删掉,保留苏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相关课程,同时增加盲教育内容。盲教育课程的老师给两人单独开课,每个礼拜一次。
朴永馨和银春铭在学校宿舍里研讨学习 摄影 特愫
几年下来,在莫斯科的专业课程学得差不多了,系主任为朴永馨和银春铭争取到了去赫尔岑师范大学学习的机会,向那里的盲教育专家请教,并在盲校里实习,前后一共待了两个月的时间。这样他们俩又都学习了盲教育专业,弱智教育和聋教育专业两人各学一个。还有一个语言矫治专业,朴永馨也想学。特别是在熟悉学校课程的基础上,他要求多听一点课,多学一点,系里同意了他的请求。语言矫治的内容有点复杂,特别是实习时,朴永馨作为一个中国人矫正俄国人的语言是很困难的,所以他想了个办法:自己的俄语发音并不是每个都很标准,就让语言矫治专业的同学来矫治自己,以此作为实习内容。在矫治发音过程中,朴永馨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了矫治的方法、过程、器具等。
苏联重视师范生的实践,常常会安排各种与孩子接触的机会,实习一般低年级和高年级各有一次。留苏期间,朴永馨在列宁格勒盲校、莫斯科聋校和第77辅助学校都实习过,给班主任老师做过助教,通过实践了解苏联特殊教育状况。当得知莫斯科盲校有一个老师发明了一套盲人制图器具,写了一本介绍盲人学制图的书,朴永馨专门向他学习,回国时买了一套制图仪器。实践和学分没有直接关系,但当时朴永馨想的就是促使自己多学,开阔眼界,回国之后用起来。
留苏期间,朴永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包括会议、社团、科研小组等,但总感觉学得不够。大三时学校有一个年级论文征文比赛,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参加全校评比。刚好那时已经过了语言关,朴永馨心想自己也可以写论文去参评。其他同学写论文都只写某一类型的特殊孩子,他当时同时学习了智障教育和聋教育两个专业,想用实验法来比较聋孩子和智障孩子认知心理的差异。后来向老师表达自己的研究设想之后,老师觉得这个选题很有意思,可以一试,这增强了朴永馨研究的兴趣和信心。找资料、联系特殊学校做调查、统计分析、撰写成文,朴永馨把这次研究经历作为学习中的一次练习,深入了解特殊孩子的发展情况;另外这类研究之前没有人做过,他想也算是一个创新吧。论文写完后,他交给学校了,没有多想,更不敢奢望得奖。但无心插柳的一次平常练习竟然在全校的最终评比中得了二等奖!这对朴永馨在苏联的专业学习是一次莫大的鼓励。
临近回国,朴永馨想应该要为回国后的工作准备资料,作为将来我国发展特殊教育的积累和财富。当时讲授智力落后儿童心理课的老师是鲁宾斯坦,她自己编写了一本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的小册子供课堂教学使用,没有正式出版。朴永馨觉得这本书非常好,内容通俗易懂,便在假期里着手翻译这本书,想着后面带回国一定有用,能让更多国人看到。苏联也有一些二手书店,朴永馨平时会攒钱买书,作为特殊教育研究的参考资料。最后毕业回国时总共带了两大箱子书。他将这些书看得无比珍贵,即使在“文革”时期,也没舍得扔掉一本。
1961年6月,朴永馨修完聋教育专业、盲教育专业、智障教育专业、语言矫治四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后,以全优成绩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毕业,成为该系师生中流传半个多世纪的一个“传奇”。
基层耕耘
回国后,一大批从苏联学成归来的学员等待分配。朴永馨是学特殊教育的,教育部对学教育类的留学生去向有两个安排: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系;另一个就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在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面对选择,朴永馨当时想:出国学习之前,并没有了解过自己国家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更没有参加过教学实践,对中国特殊教育情况缺乏系统了解,更缺乏中国本土的特殊教育实践经验,所以就主动提出希望能够到基层去。一起从苏联回来的银春铭也是这个意思。这样,朴永馨被分到了北京第二聋哑学校(以下简称“二聋”),银春铭被分到了上海市第二聋校。当时教育部的态度是:可以先到基层去,但是国家什么时候需要他们,他们什么时候就得回来。
进入二聋以后,朴永馨成为一名普通教师,连一张办公桌也没有,仅有一个其他老师特意腾出来的抽屉可以使用。即使是这样,他仍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朴永馨最初教低年级聋生的算术应用题,这对聋生而言是最难理解的。于是,他使用苏联学到的“综合分析法”进行教学,不仅教给了聋生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和思维能力。那时候,朴永馨并没有固定的教学班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语文、数学到写字、政治等,他全部都教过。
除了教课,朴永馨还去随堂听课。他给自己定了一条听课的规矩,就是听完课一定要和讲课的老师探讨,从备课到教学目标,从讲课过程到效果,再到他自己怎么评价这节课,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完成的,在哪方面还不够,为什么不够等等。他会分析评价课,指出哪里好,为什么好,符合哪一条教育学原理,符合什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还指出哪里有问题,为什么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为什么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
1959年开始的全国上下“大跃进”运动,这也掀起了让青少年入学的高潮,算是教育系统内部的“跃进”。二聋顺势建立了“低能班”,招收智力障碍孩子。朴永馨就带这个班。当时“低能班”被安排在鼓楼的“少年之家”。那里平时不开伙,但冬天要生炉子让孩子们取暖。朴永馨早晨早早过去,把教室的火炉子先烧暖和了,再让孩子们来上课。这里有个小插曲,他从来都没生过煤球炉,当时班上有个学生叫李秀英,她会生火,是她教会了朴永馨怎么生煤球炉。这个事情促发了他的一些思考,我们应该怎样辩证地认识和平等看待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对待他们?这些事实也教育了他,让他真实感受到这些孩子也有他们的长处,而不是空谈“人都是平等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聋校也和其他普通学校一样,先是“停课闹革命”,后来是“复课闹革命”。为了学习各地聋校的经验,北京四个聋哑学校派代表组成学习团,到南方去学习。这次去南方的经历对朴永馨的思想影响很大,不仅开阔了眼界,还联系到全国好多地方的特殊教育学校。在上海,朴永馨再次见到留苏期间的同窗银春铭。因为当时条件比较艰苦,他们就在学校的教室里用桌子拼成通铺睡了一宿,第二天继续参观学校。
“文化大革命”快结束时,因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需要,北京师范大学准备将朴永馨调入筹建专业。但当时调动工作是件麻烦的事,在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等教授及北京市第四聋哑校长等人的热心帮助下,采取“曲线调人”的办法,前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把朴永馨从二聋调到四聋,最后调到北师大。当时他还作了一首打油诗来纪念此事:
辞掉主任不做官,
去掉补贴不为钱。
一心只为残障儿,
高等院校平台占。
1979年底,朴永馨正式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一个人的特殊教育研究室,开始踏上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特殊教育专业的征程。
北京市第二聋人学校建校90周年合影 摄影 特愫
风雨创业路
一个新专业的创立并不是一蹴而就,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招兵买马,1982年朴永馨把从北京师范学院(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毕业的顾定倩老师调过来。1987年特殊教育方向第一个硕士研究生肖非留校任教,1990年第一届本科生钱志亮毕业后留校。根据规划,顾老师专攻聋教育,肖老师专攻智障教育,钱老师专攻盲教育,一人一个研究方向。1981年朴永馨首次在中国高校开设的“特殊教育”选修课程,《光明日报》及日本等国报刊报道了此事。为了给将来特教专业的教学奠定基础,朴永馨创造性地开展了全国盲聋哑学校基本情况的调查,比当时教育部的数据还要全面、详细。1985年,特教研究室开展了全国盲聋智障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实证调查,弥补了中国残疾青少年身体素质调查的空白。当时经费十分有限,交通很不方便,为了保证测查结果的准确性,使用的工具要保持一致,朴永馨带着课题组老师背着调查工具到各地去调研,过程异常艰辛。在专业建立之前,朴永馨出版了《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学》《缺陷儿童心理》《聋童教育概论》等著作,在国内外公开和内部刊物发表了约五十篇文章,1981—1982年应邀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和心理卷有关特殊教育词条的制订工作。
在朴永馨的倡议下,北京特殊教育研究会和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会先后于1980年、1982年成立。从1980年开始的5年间,他先后到17个省市为来自除西藏外的全国28个省市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培训人数近2000人,而所有的培训都完全是义务的。1981年,教育部召开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筹备会,朴永馨负责起草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教学计划,后来成为中等特师通用的教学计划。除此之外,朴永馨组织了一些培训,两个美国特教专家主动要求免费给中国教师讲特殊教育,于是1986年5—6月就组织了特殊教育讲习班第一期和第二期。学员主要来自全国各地聋校和师范学校,一期将近200人。
中国的对外交流在“文革”期间遭到了破坏,“文革”后才开始恢复、重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出国交流的机会非常有限,但朴永馨抓住每一次与来华外国专家的交流机会,充分展示了中国特殊教育学者的专业素养和风范,因而多次受到美国、英国、意大利、以色列、挪威、韩国等国特教同行的邀请,走出国门担负起重建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重任。朴永馨一直很注重与港澳台特教同行的联系,他在大陆发表的特殊教育书籍、文章被介绍或转载到港澳台,台湾教育杂志也几次约请他撰写关于大陆特殊教育的文章。1986年,他受邀在香港召开的亚洲第一届聋教育大会上第一次用英文做报告。
开创中国本土化特殊教育
北师大特殊教育专业成立20周年 摄影特愫
1986年,特殊教育专业首次出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宣传广告上。第一届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招收了15名,毕业后绝大多数从事特教工作,成为教学、研究或行政管理的骨干。
根据当时北京师范大学主要为中等师范学校培养专业课师资的实际情况,朴永馨为特教专业学生设置了几门综合性课程: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史、特殊儿童的教材教法等,还有一套基础医学课程,耳鼻喉、视力和神经系统等的解剖生理、病理的课程。这既跟国外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不一样,也跟中等师范学校不一样。“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史”等三门特殊教育学基础课都由朴永馨授课。他非常重视教学方式的探索,讲课富有激情,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在讲课中,他一直鼓励学生能够提问,最好能提出难倒他的问题。除此之外,朴永馨的教学极为注重实践,常带学生到福利院、盲、聋、弱智学校等特殊教育机构见习。期末考试,朴永馨很少用笔试的方式,一般让学生独立撰写课程论文,或使用口试的方式。他希望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特殊教育研究室最初没有医学背景的老师,朴永馨请来医学基础类课程的专家给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授课,这些专家当时在医学界非常有名望,包括北京市耳鼻喉研究所邓元诚教授、北京眼科研究所孙葆忱教授、北京医科大学神经精神科权威许又新教授等。专家们怀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来授课,不仅没有课时费、交通补贴,有时反而会买礼物给学生。后来朴永馨调来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刘艳虹老师,让她先跟着这些专家听课,然后再独立上课。
1988年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后,经过朴永馨的努力,研究中心形成了10个人的教师队伍,一个人一个研究方向,从而完整建立起基础课程。根据国际经验,朴永馨创办了国内第一本特殊教育杂志《特殊教育研究》并担任主编,并请启功先生亲笔题写刊名,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方福康都为《特殊教育研究》杂志创刊号写贺词,由此特殊教育领域有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特殊教育研究》1992年5月出版第1期,一直到2002年,总共坚持11年,共出版44期杂志。1995年,朴永馨主编的《特殊教育学》出版,这是一套教育学丛书中的一本,也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特殊教育学》,后来获得华东及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十年后,该书仍在出版,充分反映了它的学术地位和价值。朴永馨在书中提出根据多年理论和实践总结出来的四个基本观点,即首先特殊儿童是儿童,是有缺陷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性要具体分析;要从发展的观点看残疾,认识功能损害补偿和康复的可能性;教育条件和后天环境在残疾儿童的发展中起重大作用。1996年,历时三年,朴永馨邀请国内特教专家共同参与编写国内第一本《特殊教育辞典》,反映国内外特殊教育方面的新成果、新动态,熔古今中外于一炉。该辞典不仅在大陆地区,在美国、日本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他始终坚持博采众长的观点,参与组织了北京国际特殊教育会议、中美特殊教育研讨会等一系列颇具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先后邀请柯克、雷诺、阿格涅祥等国际知名特殊教育专家到北师大讲学,同时多次访问俄罗斯、美国、以色列、韩国等国家,加强与国际特殊教育的学术交流。
主持2014年全国特教年会学生论坛 摄影 特愫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1996年朴永馨虽然退休了,但是一直牵挂着国内特殊教育的发展,希望能够发挥余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在他的努力下,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会成立,成为高等院校特教专业中一个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性学术研究组织,研究会所举办的年会成为特教学者之间对话交流的盛会。他一直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会议,不仅倡议年会开设了学生论坛,还亲自担任主持。他支持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不辞辛苦到全国各地讲学,还援助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发展,他希望国内特殊教育的队伍能够不断壮大。他身体力行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希望形成有民族特色的特殊教育,进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退休多年来,他仍坚持著书立说,著有30万字的《世界教育大系·特殊教育》,两度修订《特殊教育辞典》,翻译《特殊教育学》。八十高龄的他仍为搭建中国与俄罗斯特殊教育之间的桥梁而奔忙,希望后辈学者们能够博采众长,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
在2016年北京融合教育发展研讨会上,围绕当今世界范围内融合教育发展趋势这一话题,耄耋之年的朴永馨站上讲台,殷切希望后来人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我国融合教育的发展。他认为,隔离还是融合,要从国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最适合的方式。另外,我国融合教育起步较早,取得了很多本土化经验,要善于从理论上总结和提炼,形成自己的理论,并将之推广出去。朴永馨一生所做的,就是期盼中国的特殊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