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证候和方药分析*
2016-11-09司富国李萌萌司季青司富春
司富国,李萌萌,司季青,司富春
(1. 新郑市中医院,河南 新郑 451100; 2.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46;3.云南中医学院2014级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研究生,云南 昆明 650500)
·文献研究·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证候和方药分析*
司富国1,李萌萌2,司季青3,司富春2
(1. 新郑市中医院,河南 新郑 451100; 2.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46;3.云南中医学院2014级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研究生,云南 昆明 650500)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检索1979年1月—2015年12月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中医(含中西医)诊治高脂血症文献,对所选文献的证型、症状、方剂及中药进行录入和标准化整理,分析频数、证候要素及药物归经,并进行系统聚类,得出高脂血症常见证型、症状及方药。结果:录入文献140篇。得证型17个,其中脾虚痰湿、痰瘀互结、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湿热蕴结证最为常见。频次较高的55个症状聚类得5大类证型:脾虚痰湿(偏于虚)型,脾虚痰湿(偏于湿)型,肝郁化火、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肝肾阴虚型。证候要素分实性(痰浊、血瘀、气滞、内热)及虚性(气虚、阴虚、阳虚、精亏、血虚)。得方剂179首,其中成方56首,以补益、祛痰、祛湿、理血及和解为主。涉及中药231味,按功能归为22类,补虛、活血化瘀、利水渗湿、清热、消食、化痰止咳平喘及理气类为常用中药类别;药物主要归经为肝、脾、胃、肺、心、肾;频次较高的65味药物聚类分析得6个聚类方,分别适合高脂血症的肝肾阴虚伴阳亢型、肝郁气滞兼血瘀型、痰瘀互结兼阴虚型、脾虚痰湿(偏于虚)型、脾虚痰湿(偏于湿)型、湿热蕴结型。结论: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应以补气化痰、温阳利水、活血通络、滋养肝肾、清热利湿及调畅气机为原则,组方上应虚实兼顾,方可取得好的疗效。
高脂血症;中医;证候分析;方药分析
高脂血症是指体内脂代谢紊乱,使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而引发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及胰腺炎等疾病。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高脂血症的患病率都偏高。2003年 Primatesta P 等[1]在英国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9.9%的成人患高脂血症;2002年赵文华等[2]对我国 18 岁及以上成人进行的高脂血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高血脂的人数已达1.6亿,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为18.6%;2016年《中国健康大数据》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持续快速提升,估计目前全国血脂异常患者数量已经超过2亿。另有一些地区公职人员调查结果显示,高脂血症人数已超过30%,如:海口市180名公务员中诊断为高脂血症者占37.2%[3],云南省干部疗养院所调查的598名公务员中高脂血症人数达30.3%[4]。目前,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治疗多采用控制饮食、适当锻炼、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进行血液净化及外科手术治疗。根据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中医学多将其归于“痰湿”“肥胖”“血浊”等范畴。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辨证治疗已经累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对近30年发表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高脂血症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总结出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以“高脂血症”“中医药”为检索词,检索并收集1979年1月—2015年12月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及个人经验类文献,共得376篇,纳入有完整治疗方药者,去除方药不完整的、综述类及高脂血症并发症的文章,从中筛选出14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录入。
1.2整理方法
按照参照文献[5]方法。
1.2.1证型规范
文献中有完整的治疗方药但无明确的辨证分型者,根据文章讨论内容归纳。证型名称和分类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6]《中医内科学》[7]证型标准,并对各证型症候要素进行分析。
1.2.2方剂统计
1个证型附1首以上方剂者,按数方统计;若是基本方,有加减用药者,按1个方统计。方剂的功能分类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8]。
1.2.3药物整理
统计方剂组成药物,对方剂组成、加减药物及中成药所含药物不完整者,不予录入。中药名称、功能分类和归经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9]和《中药大辞典》[10]所载标准整理。若一味药数种归经,按数种归经统计。
1.2.4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编程建立数据录入系统,采用SPSS 18.0对证型、症状、方剂和药物进行频数分布和系统聚类分析。
2 结 果
2.1证型分布
按上述标准选出140篇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文献,统计后得到证型17个,单个证型在文献中累计出现频次376次,其中脾虚痰湿、痰瘀互结、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湿热蕴结为常见证型,占78.72%。见表1。
式中:Ii表示省域i的机场干线影响度,aij表示省域i内的机场j的等级赋值(见表1),考虑到省(直辖市、自治区)间机场数量差异,采用省(直辖市、自治区)区域面积对等级加和指标进行修正,Si表示省域的面积,bij表示省域i内的机场j的吞吐量,ni表示省域i内的机场数量。
表1 高脂血症证型频数分布分析
2.2证候要素分析
从高脂血症上述17个证型中分析归纳出9个病机要素和6个脏腑病位。其中实性病机 4个,总频次372(69.53%):痰浊169(31.59%)、血瘀135(25.23%)、气滞40(7.48%)、内热28(5.23%)。虚性病机5个,总频次163(30.47%):气虚89(16.64%)、阴虚47(8.79%)、阳虚20(3.74%)、精亏5(0.93%)、血虚2(0.37%)。脏腑病位为:脾90(37.04%)、肾63(25.93%)、肝62(25.51%)、胃19(7.82%)、胆6(2.47%)、大肠3(1.23%)。
2.3症状聚类分析
共得151个症状(包括体征、舌、脉象),通过频数分布分析,频次≥ 30的27个症状依次为:眩晕、腻苔、弦脉、滑脉、胸闷、青紫舌、神疲乏力、白苔、体胖、手足麻木、纳呆、肢体困重、脘腹胀满、细脉、头重、心悸、便溏、涩脉、胖舌、沉脉、淡白舌、失眠、气短、腰膝酸软、薄苔、红舌、黄苔。再对频次≥10、百分比≥0.46%的55个症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分析,共得5个聚类证型。见表2。
表2 症状聚类结果
2.4方剂分析
共得方剂179首,其中成方56首,自拟方123首。在成方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二陈汤(11,4.37%)、血府逐瘀汤(9,3.57%)、参苓白术散(7,2.78%)、平胃散(7,2.78%)、柴胡疏肝散(6,2.38%)等,见表3。对其进行分类,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补益剂(39,30.23%)、祛痰剂(25,19.38%)、祛湿剂(24,18.60%)、理血剂(17,13.18%)、和解剂(9,6.98%)。自拟方无明确归类标准,故未对其功效进行分类。
表3 治疗高脂血症方剂频数分布分析
续表3 治疗高脂血症方剂频数分布分析
2.5药物分析
统计结果得出的231味中药归经的频次、频率为:肝经1378 次(19.97%) 、脾经1320 次(19.13%) 、胃经 966 次( 14.00%) 、肺经724次 (10.49%) 、心经719 次 (10.42%) 、肾经710次 (10.29%) 、大肠经333 次 ( 4.83%) 、胆经257 次(3.72%) 、心包经214 次(3.10%) 、膀胱经 185 次 (2.68%) 、小肠经54 次( 0.78%) 、三焦经40 次 (0.58%)。
表4 高脂血症药物总类别频数分布分析
2.6药物聚类结果分析
运用系统聚类法,对通过频数分析后得出的频次≥10、百分≥0.38%的65味药进行分析,形成6个聚类方。见表5。
表5 治疗高脂血症药物聚类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查阅了近30年发表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高脂血症的文献,对其证型、证候要素、症状及方药进行分析,归纳出一些聚类方,供临床治疗参考。
证型频数分析显示脾虚痰湿及痰瘀阻络型占55.59%,可见高脂血症多以脾虚为因,而脾虚所致的病理产物痰、瘀为果,且表现于外。证候要素分析结果显示:虚性病机以气虚为主,而实性病机以痰浊、血瘀为主,二者结果相互呼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越来越大,肝郁气滞的患者逐渐增多,久而久之,会导致肝郁脾虚生湿,郁而化火,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重,肝肾阴虚的患者亦不容小觑,血行不畅,阴虚内热,这二者均可致血瘀及内热等病理因素的产生,病位分析显示主要在脾,亦与肝、肾等密切相关。症状的频数分析结果表明高脂血症症状繁多且复杂,对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5大类:脾虚痰湿(偏于虚)型;脾虚痰湿(偏于湿)型;肝郁化火、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肝肾阴虚型,与证型频数分析显示的主要证型亦基本相符。可见高脂血症病机繁琐,虚实夹杂,寒热不一,故在治疗上除了注重祛痰、活血、行气及清热以外,还要兼顾精、气、血、阴、阳的亏虚,达到实中有补、补中有泻。
方药分析结果显示:方剂以补益剂、祛痰剂、祛湿剂、理血剂及和解剂为多,占88.37%,代表方有二陈汤、血府逐瘀汤、参苓白术散、平胃散、柴胡疏肝散,其主要类型亦与统计归类出的高脂血症证型基本相应。药物以补虛、活血化瘀、利水渗湿、清热、消食、化痰止咳平喘、理气药为常见,补虚的代表药有白术、何首乌、枸杞子、淫羊藿,活血化瘀的代表药有川芎、丹参和水蛭,利水渗湿的代表药有泽泻、车前子和茵陈,清热的代表药有决明子、赤芍、连翘、荷叶,止咳化痰平喘的代表药有胆南星、半夏和紫苏子,消食的代表药为山楂,理气的代表药为陈皮。高脂血症药物归经分析显示:以肝、脾、胃、肺、心、肾经为常见。对频次高的药物聚类得6类方剂,用于治疗以下6种类型高脂血症:湿热蕴结型,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型,痰瘀互结伴阴虚型,脾虚痰湿(偏于湿)型,脾虚痰湿(偏于虚)型,肝肾阴虚伴阳亢型。这与症状聚类得的6大证型基本一致,与通过频数分析得出的补益剂、祛痰剂、祛湿剂、理血剂、和解剂等成方剂型相比亦有相近之处。聚类出6类方剂、5类高脂血症证型,是因为笔者将肝郁化火、湿热蕴结型分为了两个方,一个方治疗肝郁化火、气滞血瘀型,另一个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由此可见高脂血症病机乃虚实夹杂,故治疗时应以补气化痰、温阳利水、活血通络、滋养肝肾、清热利湿及调畅气机为原则,组方应虚实兼顾,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1]PRIMATESTA P,POULTER NR.Levels of dyslipidaemia and improvement in its management in England: results from the Health Survey for England 2003[J].Clin Endocrinol (Oxf), 2006,64(3):292-298.
[2]赵文华,张坚,由悦,等.中国 18 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06-310.
[3]吴红兰,祝朝勇,李海涛. 海口市高脂血症公务员人群性功能状况调查[J].广东医学,2016,37(8):1211-1213.
[4]沈学耕, 王自芬. 不同职业人群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82-83.
[5]司富春.失眠中医证型和方药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9):520-522.
[6]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58-215.
[7]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16-325.
[8]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9]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0]赵国平.中医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编辑陶珠)
1001-6910(2016)10-0055-04
R589.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10.26
司富春,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sifc2000@ hotmail.com
国家回国留学人员基金优秀项目[(2007)170];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2010-29);河南省中医学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2020);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方证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院政字(2014)150号]
201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