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陇东地区麻风流行病学及防治成果评价

2016-11-09崔登峰冯淑梅闫存积王舒茜田耀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麻风病人陇东麻风病

崔登峰 冯淑梅 罗 静 闫存积 王舒茜 田耀文



甘肃省陇东地区麻风流行病学及防治成果评价

崔登峰1冯淑梅2罗静1闫存积1王舒茜3田耀文4

庆阳市、平凉市同属陇东自然区域,习称陇东。麻风流行早,分布范围广,辖区内15个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高发年代有现症病人100多例,社会负担重,严重制约了病区经济的发展。为此,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大量防治资料的总结分析,掌握陇东自然区域的麻风流行规律,探讨有效的防治对策,尽早消除麻风危害。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积累了大量详实的数据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防治策略归纳总结。

1 材料与方法

1.1方法借助麻风属个案管理、基础资料齐全的优势,通过对发病率、发现率、延迟期、疫情动态、患病率、治愈率、畸残率等近年来国内外公认的评价麻风防治的主要流行病学指标的回顾性分析,对陇东地区15县(区)的麻风流行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防治工作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2资料来源资料来自庆阳、平凉两个市15县(区)的麻风病人登记表、麻风病人个案记录卡(洞卡)、历年麻风防治工作报表、总结、基本消灭麻风考核验收资料、甘肃省1997年麻风防治资料汇编、中央转移支付麻风病项目资料和1997年后的麻风疫情监测资料。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Excel 2003数据库保存和运算处理。其中发病率、发现率为/10万(×10-5),患病率为/万(×10-4)、治愈率、畸残率等用%(×10-2)。

2 结果

2.1流行病学陇东地区有麻风病例记载,历年累计发病487例。从型别分,多菌型(MB)394例(80.9%),少菌型(PB)93例(19.1%),型比(MB∶PB)为4.2∶1;男385例(79.1%),女102例(20.9%),男女之比为3.8∶1;汉族476例(20.9%),回族11例(20.9%);农民470例(96.5%),干部7例(1.4%),工人10例(2.1%)。487例病人分布于96个乡(镇),251个行政村,301个自然村。尤其以陇山两侧和四郎河、达溪河、环江、马连河流域的华亭县、庄浪县、崆峒区、正宁县、灵台县、环县、庆城县发病较高,7个县(区)发病349例,占总发病人数的71.66%。

2.2疫情动态至2014年底,陇东地区累计增加麻风病人509例次(包括复发22例次),累计治愈400例次,疗间死亡107例,尚有现症病人2例[1]。分布于崆峒区41例,泾川县8例,灵台县64例,崇信县26例,华亭县69例,庄浪县43例,静宁县11例,西峰区19例,华池县16例,合水县19例,庆城县40例,环县28例,宁县32例,正宁县64例,镇原县7例。累计发病487例。

2.3发病率陇东麻风最早发病年代无资料可考。发病率较高的年段有:-1949年,1950-1964年,1969年后发病数大幅度递减。发病率最高为1955-1959年,年均发病率1.17/10万,最低2005-2009年,年均发病率仅为0.011/10万,下降幅度99.06%(表1)。

2.4发现率发现方式,报病68例,自报260例,其它159例。发现病人最多的年份是1955-1959年,发现病人125例,发现率为1.15/10万,以后开始逐年回落,到2010-2014年段平稳下降,为0.004/10万,下降幅度为99.65%(表1)。

2.5患病率从上世纪60年代,陇东地区麻风患病率持续上升,1965-1969年段年均患病率升至0.62/万 ,以后患病率逐年下降,至2010-2014年段,年均患病率仅为0.002 /万,下降幅度为99.68%(表1)。

2.6延迟期反映麻风流行的严重程度与干预效果。统计表明,陇东地区1984年前发病459例,延迟期最长22年,最短0.5年,平均延迟期5.2年,2年以内者占20.3%,1984年后发病28例,延迟期最长14年,最短1年,平均延迟期3.5年,2年以内者占58.3%,平均延迟期缩短1.7年。

2.7儿童发病陇东地区0~14岁儿童累计发病44例,1950-1954年最多,发病15例(34%),其次为1949年前,10例(22.7%),1980年后再无儿童发病,发病年龄高峰明显右移。

2.8畸残率1988年第一次畸残调查时,登记现症病人及愈后生存者226例,畸残195例,畸残率86.3%,其中II级78例(34.51%),III级27例(11.94%),反映出陇东地区麻风畸残较严重。1988年后新发现的29例病人中,畸残10例,畸残率34.48%,II级以上畸残4例(13.79%)畸残呈明显下降趋势[2]。

表1 陇东地区麻风发病率、发现率、患病率统计

3 讨论

3.1陇东地区麻风具有散在发病、家族性传染明显的流行特征,治疗麻风患者、控制传染源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3]。1985年前,实行封闭式(住院)治疗, 1986年后,采用院内、外相结合治疗,总治愈率为82.3%。陇东地区麻风发病据统计分析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散在发病,呈点状集簇性分布,每个县的病人集中于3~5个乡镇,每个乡镇的病人集中于1~2个村,每个村的病人集中于1~2户,发病村之间无明显的毗邻关系;二是呈明显的家族性传染,有明显家族传染史者222例,占45.59%,其中一家发病9例1户,5例的2户,4例的4户,3例的23户,2例的59户。直系互传109例,旁系传染40例,非血源性家庭成员互传染51例,非亲戚间传染23例。

3.2建国以来,陇东自然区域麻风“三率”大幅下降,麻风防治成效显著,流行范围明显缩小[4]。据统计,陇东地区历年累计发病为15县(区)、96个乡(镇)、251个行政村、301个自然村、335个病户,至2010年流行范围显著缩小为1乡、1村、1户。0~14岁以下儿童1980年后再无儿童发病。经过积极防治,于1995年陇东地区通过部颁标准考核验收,达到了国家基本消灭麻风标准(5年平均发病率<0.5/10万,年患病率<0.1/万),防治步伐走在全国及全省前列[5]。

3.3从流行趋势看,陇东地区麻风疫情仍有局部波动现象。2000-2004年段发现率为1995-1999年段的3倍,新发病人主要集中在华亭、正宁、庆城等麻风高发县,主要原因与家庭内再感染和外地病人流入有关。

3.4陇东地区的麻风防治监测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形势不容乐观,仍有新的疫点出现,应继续加强以下几点:一是应加大麻风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麻风病人及其家属的防护意识,逐步消除群众对麻风的偏见;二是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麻风病人的救助力度,尽快扩大低保覆盖面,确保病人都能享受低保救助;三是应加大畸残康复经费,开展康复工作,减少病人的痛苦;四是要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尤其要定期开展麻风病人家属及其密切接触者的定期监测工作;五是应不断增加经费投入,为每个非项目县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日常工作的开展;六是应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力度,力争每年对各级麻防人员和皮肤科医生进行一次培训,不断提升诊疗技术;七是达标后,更不能有麻痹松懈现象,做好尽早发现病人,动员全社会参与麻防工作。

[1] 冯淑梅,李志诚,张宏茂,等.甘肃省麻风病防治现状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9,25(4):314.

[2] 陈贤义,李文忠,陈家琨,等.麻风病防治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02-109.

[3] 伏永鹏,张有良,百世科,等.甘肃平凉市麻风病60年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9,29(10):724-728.

[4] 马海德.麻风防治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 李文忠.现代麻风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0-106.

(收稿:2012-12-05)

1甘肃省庆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庆阳,745000

2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兰州,730020

罗静,E-mail:1308445977@qq.com

3甘肃省平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平凉,744000

4甘肃省两当疗养院,天水,741020

猜你喜欢

麻风病人陇东麻风病
陇东能源大数据中心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陇东黄土高原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
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花溪区2016年麻风病治愈者生存与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忘己爱苍生
消除麻风在行动
麻风病人的守护神
溃疡丸内服合溃疡散外敷治疗麻风病营养性溃疡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