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2016-11-08梁艺
梁艺
葛根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梁艺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CD40L炎性因子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12月我院接收的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葛根素治疗组,每组30例,另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对比ACS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血清ICAM-1、VCAM-1及CD40L炎性因子水平,以及常规治疗组与葛根素治疗组在治疗后血清 ICAM-1、VCAM-1及 CD40L炎性因子水平差异。结果 ACS患者血清ICAM-1、VCAM-1及CD40L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经治疗后葛根素治疗组血清ICAM-1、VCAM-1及CD40L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P<0.05)。结论 ACS患者ICAM-1、VCAM-1及CD40L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应用葛根素治疗可抑制以上炎性分子的表达,从而控制患者急性血栓的形成。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葛根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CD40L
作为心血管内科极为危重的病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患者生命形成极大威胁。A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能,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炎性机制在ACS患者病情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研究ACS患者炎性因子表达及其有效的控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ACS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CD40L炎性因子水平,以及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葛根素治疗后血清ICAM-1、VCAM-1及CD40L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善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12月我院接收的ACS患者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为51~76岁。将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葛根素治疗组,每组30例。另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均无心血管疾病史,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49~75岁。60例ACS患者与60例健康体检者、常规治疗组与葛根素治疗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向患者充分解释两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后,获得其监护人同意及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时排除心源性休克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治疗,并配合倍他乐克、依那普利等药物维持心率、血压的稳定;30例葛根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葛根素(北京协和药厂,国药准字H20003122)静脉滴注治疗,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 w。
1.3 检测指标 治疗前于清晨对ACS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进行空腹采血,分离血清,冷冻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标本血清ICAM-1、VCAM-1及CD40L水平,使用上海三科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酶标仪,波长为450 nm,试剂盒购于美国ADL公司;治疗2 w后,再次于清晨采血,分离血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CS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ACS患者血清 ICAM-1、VCAM-1及CD40L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 (P<0.05,表1)。
表1 ACS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n=60)
2.2 常规治疗组与葛根素治疗组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常规治疗组与葛根素治疗组血清ICAM-1、VCAM-1及CD40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 w后,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葛根素治疗组的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表2)
3 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不稳定斑块突然破裂,或者继发性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最终引起的心血管事件,属临床危重病症。该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如斑块为不稳定斑块,则容易出现破裂和出血,遂引起血栓,所以斑块的不稳定性是ACS发生的直接原因。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n=30)
近年来炎性机制在ACS患者病情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因内脂质的堆积引发,还与炎症及免疫过程有关。ACS发展过程中,动脉壁内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受各种因素刺激,表达黏附分子、炎性细胞因子增加,并导致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的转变,使机体发生类似炎症反应的免疫反应,最终形成复合物的沉积与免疫黏附。所以,炎性反应实质是斑块活化的一项重要因素,明确炎性因子与ACS的相关性,对临床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唐甜甜等[1]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ACS患者血清ICAM-1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及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王志斌等[2]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ACS患者血清VCAM-1的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雷昌荣[3]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发现,ACS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本组60例ACS患者治疗前血清ICAM-1、VCAM-1及CD40L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者,与文献报道一致。
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黏附的分子基础,ICAM-1、VCAM-1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ICAM-1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可促进内皮细胞损伤,引起不稳定板块的形成。VCAM-1在内皮细胞上表达并介导白细胞对血管内皮的黏附。已有研究显示,ACS患者血清ICAM-1、VCAM-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D40L多分布于斑块与正常组织交界的位置,可产生与血栓形成相关的活性物质,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一个有效生物标记物[4]。因此,临床治疗应重视对 ACS患者血清ICAM-1、VCAM-1及CD40L水平的控制,通过抑制炎性机制的发展缓解患者病情。
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n Lobata)、甘葛藤(Puerarin Thomsonii)根中提取的一种黄酮苷,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在人体内吸收速度快,分布广,可抗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活性[5]。葛根素还可完全抑制肾上腺素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作用,减慢心率和延长正常心肌复极化过程[6]。所以,采用葛根素治疗有助于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从而改善ACS患者心肌缺血症状。且葛根素与一般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不同,如当归、丹参等,多用于活血化瘀,而葛根素则可发挥清热解毒的作用,抗炎效果好,副作用少。本研究中,葛根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葛根素静脉滴注,治疗后血清ICAM-1、VCAM-1及CD40L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说明葛根素可抑制ACS患者血清ICAM-1、VCAM-1及CD40L炎性分子的表达,从而控制患者急性血栓的形成。
[1]唐甜甜,王宝权,张蕴莉.E-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检测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30):99-101.
[2]王志斌,赵令时,魏玉萍.可溶性血管间黏附分子-1(sVCAM-1)、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9,7(3):11-12.
[3]雷昌荣.血清可溶性CD40L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067-2069.
[4]王新,刘群.中国人群CD40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影响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20(1):64-67.
[5]张令刚,王元业.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血管综合影响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0):8-12.
[6]李耀峰,顾志华,陈刚.奥扎格雷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3):37-38.
R 541.4
A
1004-0188(2016)10-1196-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6.10.038
2015-10-23)
530031南宁,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