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盟共同体建设:进程、态势与影响

2016-11-07王玉主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东盟社会安全

【摘要】 以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为三大支柱的东盟共同体计划自2003年10月正式提出以来,历时12年,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宣布建立,这标志着东盟一体化进程全面进入东盟共同体阶段。衡量东盟共同体建设成效的并不应该只是完成比例的多少,而是东盟共同体是否具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能否为未来共同体的建设确立一个具体框架,而合作领域的深化和敏感议题的谈判则是后2015规划中将重点关注的领域。

【关键词】东盟 共同体 政治 安全 经济 社会

【中图分类号】 F114.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9.001

以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为三大支柱的东盟共同体计划自2003年10月正式提出以来,历时12年,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宣布建立,标志着东盟一体化进程全面进入东盟共同体阶段。东盟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97年12月颁布的《东盟愿景2020》,但愿景侧重于强调东盟身份的认同,以及对未来东盟共同体的憧憬,并没有明确共同体的具体内涵和实现路径。

尽管东盟如期宣布建立东盟共同体,但根据其制定的未来发展规划,部分目标事实上已经顺延至后2015议程中继续推进。从东盟领导人会议开始有意淡化共同体建设的具体数据也可以看出,东盟共同体已经被东盟定义为一个进程性的目标,2015年底只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而非终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再来强调共同体的具体完成比率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本文认为真正衡量2015年底东盟共同体建设成效的并不是完成比例的多少,而是东盟共同体是否具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能否为未来共同体的建设确立一个具体框架,合作领域的深化和敏感议题的谈判则是后2015规划中将重点关注的领域。

东盟共同体的特征分析

集体共识下的东盟政治安全领域合作。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是东盟下一阶段政治和安全事务领域合作的总体框架和方向,旨在提升东盟在政治与安全领域的合作水平,确保成员国与域内外国家在一个较为公正和民主的和谐氛围中共生。对于东盟而言,出于安全目的的合作是必要的,其本质上是政治行为。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不同于任何形式的军事联盟,不会发展成为共同防卫条约和军事联盟。

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东盟通过达成以“东盟方式”为特征的集体共识,来应对区域内部冲突,并以此促进本地区安全合作的发展。①即东盟并不是通过加强集体防护能力或建立地区联合军事力量来维护本地区的共同安全,而是通过内部协调,集体形成某一共识,对危及和平的行为进行规范,降低冲突发生的可能性。第二,东盟的安全合作涉及对外关系,因此在政治安全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如处理与域外国家,特别是与大国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东盟将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原则——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解决争端、身份平等、不干涉各国内部事务等,通过与域外国家展开对话合作的形式,扩展到整个东亚乃至亚太地区。例如东盟制定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并要求与东盟对话的合作伙伴都签署这两个条约,承诺遵守条约的原则。②也正是通过政治安全共同体的构建,东盟在尝试塑造出一个团结合作的地区组织形象,相比于单个成员国而言,一些关键领域的安全利益能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作为共同体建设核心内容的东盟经济共同体。东盟共同体在规划之初便确立了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这三大支柱,《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于2007年第13届东盟峰会上签署通过,另外两个则于2009年第14届峰会同时颁布。东盟没有同时颁布这三个共同体的蓝图规划,可能是因为:一方面,相对于政治安全和社会文化合作领域,成员国更为关注经济层面的发展,经济合作本身也是东盟关注的重点;另一方面,就最初阶段的建设而言,在东盟自贸区十余年的建设经验和成果基础上,经济共同体是三个支柱中相对容易推动的一个,见效也最快。东盟在共同体建设之初,将较多的资源用于开展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共同体蓝图在起步阶段顺利执行,有利于提升成员国对于最终建成东盟共同体的信心,反过来也有利于推进成员国在政治安全和社会文化领域的合作。

为了更好的落实东盟共同体所规划的目标,东盟列定了17个核心要素以及176个优先发展领域。东盟还制定了《东盟共同体2009~2015年路线图宣言》,确立了自2008年起的四个2年计划,明确了每一个领域的建设期限,并采用打分卡制度来监督东盟经济共同体计划的实施。从东盟为实现经济共同体蓝图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可以看出,东盟经济一体化已经从最初笼统的目标发展成了步骤、措施十分明确的战略。东盟对一体化建设做出了详细的时间框架规范,一方面深化和发展了既有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则对以往经济合作中遗漏或者忽视的领域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补充,使经济共同体作为东盟一体化的实现形式更具可操作性,也为未来东盟共同体的最终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旨在培养区域认同感的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东盟对于社会文化共同体的设计超出了以往东盟在社会文化领域的合作范畴,其突出特征是不仅涉及传统的社会公平和文化认同议题,还纳入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内容,开始关注经济一体化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③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以人为本、有社会责任感的共同体,并以此促进整个东盟地区的团结和统一。通过在本地区塑造一个共同身份,改善东盟人民的生活和福祉,来构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共享精神的包容和谐社会。④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具体建设任务包含六个方面:东盟人民发展;社会福利和保障;社会公平及公民权利;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构建东盟身份;缩小成员国发展差距。针对每一个建设任务下的战略目标,东盟总共制定了多达339个具体措施。

东盟前任秘书长塞韦里诺认为,从培养东南亚地区认同感、构建区域意识和促进东盟人民相互理解的角度来考量,东盟共同体的核心应该是社会文化共同体。⑤东盟身份和东盟意识的形成将对东盟共同体的构建有着极大的实质性作用: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有助于成员国接受共同规范、分享共同价值观,推动在安全领域的地区合作顺利开展;而互信互谅意识的培养,可以增加各国对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信心,促进经济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也起到一个信号传递的作用,即东盟不仅仅只关注传统的政治、安全和经济领域的合作,同时对本地区人民的福祉、弱势群体的权益等议题也保持着极高关注度。

东盟共同体进程评估

自共同体建设路线图宣言发布以来,目前既定目标东盟已基本完成。截止至2015年10月底,东盟已经完成路线图所规定的97%的工作量,其中政治安全、社会文化和经济等三大支柱预定目标的完成率分别达100%、100%和93%。⑥2015年11月,第27届东盟峰会通过了《关于建立东盟共同体的2015吉隆坡宣言》,决定于12月31日正式宣布建立东盟共同体,同时承诺在《东盟宪章》的约束下加强后2015的共同体建设。宣言强调了共同体的建立在东盟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有助于维护本地区长期和平与稳定,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和一体化水平,从而构造一个兼收并蓄、以人为本的社会。

在构建互信中推动政治发展和安全合作。东盟在政治发展上取得的最显著成就体现在人权的促进和保护方面。《东盟宪章》将人权以地区宪法的形式确立为东盟成员国的法律原则,2009年第15届峰会通过了《关于成立政府间人权委员会的华欣宣言》,东盟政府间人权委员会(AICHR)机制正式启动,东盟将其成立视作共同体建设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⑦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制定了2010~2015年的五年人权工作计划,并着手于《东盟人权宣言(AHRD)》(以下简称《人权宣言》)的起草工作,最终于2012年金边峰会上签署通过。宣言从四个方面为东盟的人权合作构建了一个规范性的框架,即公民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发展权利;和平权利。⑧

安全合作领域上,2003年《东盟协调一致第二宣言》首次明确提出东盟共同体愿景之时,东盟在安全合作领域可以遵循的章程文本限于《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以及《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安全对话机制也仅依托于1994年成立的东盟地区论坛(ARF)。⑨东盟在共同体的建设进程中对上述条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和补充,以推动这些宣言能够更有效的执行。作为安全共同体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成果,2006年5月东盟防长会议(ADMM)机制成立,成为讨论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平台。至此,东盟安全信心构建、预防冲突和防务合作机制主要依赖于东盟地区论坛和东盟防长会议,前者作为东盟安全框架的核心,后者则是东盟最高防务机制。⑩东盟国防部长会议的召开便于各国防长就当前防务问题和安全威胁进行谈论并交换意见,增加成员国防务透明度和互信水平。为指导合作,东盟自2008年起每三年制定一个工作计划,合作和行动的重点领域包括加强区域防务与安全合作;加强现有合作,拓展防务与安全合作的可能性;加强与对话伙伴的联系;规范的塑造与分享。在东盟防长会议机制下,东盟创建维和中心网络,举办防务产业协作会,开展快速反应合作。

在政治安全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东盟既为传统安全提供对话平台,也重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如反恐和灾难应对上的合作。反恐方面,东盟与所有对话伙伴国都发表了反恐合作的联合宣言,并制定了相应的行动计划。2007年签署《东盟反恐公约》,为打击和预防恐怖主义提供了一个区域合作框架,其目的在于深化执法部门和其他权力机构之间的反恐合作。东盟还制定了打击跨国犯罪行动计划、无毒品联合宣言、打击走私人口公约等一系列涉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声明。

政治安全共同体的建设也离不开与域外国家和组织的互动,东盟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在东亚合作中的地位。东盟与外部的安全合作主要依托于东盟地区论坛(ARF)、东亚峰会(EAS)、“东盟+”会议以及东盟防长扩大会议(ADMM-Plus)等机制来实现。其中ARF成员数已达27个,成为本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多边政治和安全对话合作平台。论坛目前正处于开展预防性外交阶段,其标志是2011年7月签署通过了《东盟地区论坛预防外交工作计划》。⑪为支持共同体的建设,同时完善论坛的功能机制,ARF正倡导以行动为导向来检验预防性外交的成果,合作领域也正逐渐扩大并深化。另一方面,为继续深化与对话伙伴在安全和防务问题上的合作,东盟于2010年10月在越南河内成立了ADMM-Plus机制,开展海洋安全、反恐、人道主义援助与灾难应对、维和行动、军事医疗以及后来补充的人道主义排雷行动等五个方面的合作。

作为进程的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关于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总体建设情况,第27届东盟峰会的主席声明有意地淡化具体数据,一改历届主席声明中明确完成比率的惯例,仅用了接近完成(near completion)蓝图规划这样模糊的描述。这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东盟在推行经济共同体的过程中,在某些关键领域上进展的并不如预想的那样顺利。详细的数据则在峰会发布的《东盟经济共同体2015:进展与关键成果》中有所体现:截止到2015年10月31日,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完成率为92.7%,在所有506项行动安排中完成了469项。⑫具体地,四个支柱中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的建设中完成了256项(总计277项),构建竞争力的经济区完成了154项(总计170项),其余两个支柱均实现了100%的建成率。

关税消减方面,在《东盟商品贸易协定(ATIGA)》的框架下,东盟6个老成员国计划于2010年实现东盟内部贸易进口关税全免,CLMV新四国则被放宽至2015~2018年。2014年ATIGA平均税率已降至0.54%,而享受东盟最惠国待遇的域外国家所面临的税率则高达6.9%。截止到目前,东盟6国已取消了99.2%的区域内部货物进口关税,CLMV国家的这一比例也达到了90.86%。⑬仅关税消减本身并不会带来一个开放市场,为此东盟同时积极开展非关税领域的合作,具体地有实施便利的原产地认证措施,制定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建立东盟贸易信息库,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开发东盟单一窗口系统以及签署互认协议(MRAs)等。在东盟消减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的努力下,2014年东盟内部贸易额相比于2007年增加了58.9%,稍快于外部贸易额的增长,但内部贸易额占东盟贸易总额的比重仍维持在24.1%的较低水平。

在消减货物贸易关税的同时,东盟也在不断加快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逐步取消服务贸易限制措施。东盟服务市场一体化是在《东盟服务贸易框架协议(AFAS)》下进行的,2014年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已经形成了第九个一揽子计划。目前,东盟至少有80个服务部门行业向外资开放,放宽了对外资股权的限制。到2015年前,东盟国家要达到至少70%的服务部门向外资开放。⑭在东盟不断放宽服务领域投资限制的努力下,东盟服务部门出口增长迅速,贸易赤字已从2005年的273亿美元减少至2014年的82亿。2013年东盟国家服务部门对实际产出的贡献接近一半,一些相对发达的成员国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别达到了66.6%和55.2%。

投资自由化方面,2007年8月东盟投资区理事会(AIA Council)整合了1987年《东盟促进和保护投资协议》以及1998年《东盟投资区框架协议》为《东盟全面投资协议(ACIA)》。后者于2012年3月份正式生效,主要特征包含综合的投资自由化和促进条款;与东盟经济共同体相应的明确的投资自由化时间表;对在东盟投资设厂的外商独资企业以更大的优惠;保留了东盟投资区特惠安排;旨在建立一个更加自由化、便利化、透明和竞争性的投资环境。⑮2014年东盟对ACIA做出了修订和补充,逐步放宽或取消了投资限制,主要涉及制造业、农业、渔业、林业、采矿业和服务业等领域。东盟投资区已有十余年的建设经验,在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上成就显著。2014年东盟地区外资流入占全球比重达到了11%,而2007年这一数值为5%。区域内部FDI流量占比也达到了17.9%,仅次于欧盟对本地区的投资。

在融入全球经济方面,东盟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0年1月,以东盟为中心的五个自由贸易区(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同时启动。五个FTA包括了东亚峰会的16个初始成员国,以此为基础,为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合作,东盟于2011年第19届峰会上提出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计划,RCEP指导文件对其定位是现代化、综合性、高水平的互惠型经济合作,主要领域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知识产权、竞争机制、争端解决机制等议题,水平将高于但不替代东盟现有的FTA,且保持开放性吸收其他愿意参加的国家加入谈判。⑯

在培养东盟意识中强调人文关怀。社会文化共同体强调东盟身份的构建与认同,旨在提高东盟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自路线图宣言发布以来,东盟成员国不断在加强社会文化领域的合作,以促进东盟共同体建设的如期完成。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突出贡献是促进东盟身份的构建和认同,主要的方式是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使民众特别是青年人了解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国情。具体的有: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及新媒体作为东盟重要的沟通和互动工具,促进东盟意识的传播;把教育作为主要手段,以青年人为主要受众培养东盟身份认同意识,将东盟知识作为课程学习的一部分等。

东盟在促进人类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于提高东盟人民的幸福感和个人发展的平等机会。为了提高成员国教育水平,东盟依托于现有的教育合作组织和网络来加强成员国之间的优势资源合作,一是依托成立于1965年的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东盟秘书处与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处通过召开会议,利用区域内外资源提升东盟教育水平。2011年,东盟推出《东盟教育五年规划(2011~2015)》指导成员国发展教育事业。二是依托东盟于1995年成立的东盟大学网络(AUN),AUN旨在通过促进优先发展领域的交流与研究,来加强东盟高校之间的合作,尤其是推动各国科学家和学者之间的合作,促进地区专业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⑰根据东盟发布的社会文化共同体中期评估,东盟六国和CLMV国家的成人受教育的平均年限由2005年的7.5年和4.6年分别增加至2010年的8年和5年。青年识字率方面,东盟六国已接近100%,CLMV国家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2010年这一比例已达到92%。⑱人类发展指数(HDI)也显示东盟六国和CLMV国家间的人类发展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由2005年25%的差距减少至2010年的22.9%。

2010年,东盟成立了促进和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委员会,旨在维护妇女儿童的社会福利和平等发展机会。自委员会成立后,已多次召开会议落实2012~2016年东盟地区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工作计划。东盟还继续加强对弱势及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第19届东盟峰会将2011~2020年宣布为东盟残疾人十年期,2010年东盟又设立了东盟儿童论坛。在环境保护方面,2015年第13次东盟环境部长会议在河内举行,会议对2012年第12次会议起东南亚地区环境领域的各项合作安排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共同体建成后东盟环境合作的建议和举措。第26届东盟峰会签署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应对灾害和气候变化的措施宣言》,对于促进本地区协调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后2015东盟共同体建设展望

作为一个由东南亚中小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合作组织,东盟在复杂多样的背景下创造性的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合作之路。东盟共同体自2003年正式提出以来,历经十余年的建设,已成功将东盟打造成为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典范。但随着共同体建设的深入,东盟也面临着如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宗教文化差异性等等越来越突出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困难,相应的成为共同体建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也直接关系着东盟共同体水平的高低。

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首先,东盟国家除泰国外二战期间都曾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这些新兴的国家对于主权的诉求较为强烈。东盟在长期合作中形成的以不干涉内政为特征之一的东盟方式,使得当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在涉及主权问题时,无法形成实质性的突破。这也就导致了在东盟在多边层面的安全合作上,主要通过开展安全对话与合作论坛的形式,很难达成共同安全政策。⑲例如东盟2006年对于泰国军事政变的失声,侧面说明了东盟的这一合作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所能达到的高度。

其次,由于历史经验的原因,东盟各国在工业化的道路上有所不同。成员国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水平极不平衡,各国发展差距过大。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3年东盟成员国中人均GDP最高的是新加坡,达到了55182美元,最低的柬埔寨为1007美元。人均GDP差距约为55倍,远高于欧盟内部的15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5倍的差距水平。⑳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对东盟一体化目标的实现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完成率为92.7%,而最后一部分行动计划的落实将会面临较大的挑战,涉及到知识产权贸易保护、非关税贸易壁垒、劳动力自由流动以及统一东盟产品质量标准等议题,各国在这些深层次问题的分歧程度将对未来谈判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尽管多种关税已经大幅下调,但各国企业仍面临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困难。此外,东盟各国基础设施水平差异,增加了跨境货物运输的成本,弱化了成员国深化经济合作的动力。

最后,东盟共同体的建设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认同和推动方式,东盟民众对于共同体的认知还较为浅显,许多企业及个人并不清楚共同体的建立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具体益处。越南工商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高达80%的越企对经济共同体知之甚少,仅有10%表示已做好准备应对其成立。迄今为止,东盟在共同体的社会宣传和公民教育上相对于欧盟当初建立统一市场时所作的努力还有较大的差距。

后2015共同体建设规划。早在2013年东盟已经着手规划后2015共同体建设议题,第23届和第25届分别发布了“关于后2015东盟共同体愿景”的斯里巴加湾和内比都宣言。第27届峰会期间东盟领导人签署通过了《东盟迈向2025年吉隆坡宣言:团结奋进》,宣言规划了东盟未来10年的发展路线图,旨在建造一个迈向团结统一、和平稳定以及共享繁荣的共同体;在《东盟宪章》各项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恪守法律,以人为本,有着较强凝聚力的共同体;提高东盟应对挑战的能力,维护好其在东亚合作中的核心作用。为了配合下一阶段东盟共同体的愿景规划,东盟领导人还宣布通过改善运行程序和加强内部协作提升制度执行力,提高东盟内部各机构的工作效率,增强东盟秘书处的作用。

与此同时,意识到成员国之间极大的发展差距对于共同体建设的负面作用,东盟一体化倡议专责小组正在和各国着手制定东盟一体化倡议第三阶段(IAI Work Plan III)的工作计划。今后东盟缩小发展差距的合作将聚焦于粮食与农业、贸易便利化、中小微型企业发展、教育、卫生与福利等五大优先领域。对外经济合作方面,东盟也在抓紧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

根据东盟后2015共同体建设愿景的规划,到2025年东盟将建成一个团结自强、包容性的政治安全共同体;密切联系、竞争力强、创新活跃、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东盟经济共同体;吸引广泛人民参与且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东盟文化社会共同体。这同时也是包容性、可持续发展、自强与活跃的共同体。

东盟共同体的进程化

回顾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历程,可以看到,东盟将共同体进程化是其在推进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被动调整的结果。从最初主动将共同体的建成时间提前,建立打分卡制度、定期发布共同体的建设进展,到每一届峰会更新共同体的进度数据等等,东盟最开始是将共同体的建设作为一个非连续的、阶段性目标来推进,即预想在2015年底至少要达到一个特定且具体的目标,如三个共同体均实现100%的完成率等。但随着共同体建设的深化,在一些关键领域,如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消除非关税壁垒等方面,成员国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地涉及边界内议题,这与东盟一贯形成的不干涉内政等合作规范有所冲突,共同体建设的推动难度也越来越大,东盟逐渐意识到全面落实2015目标已渐行渐远。

东盟共同体的进程化体现了东盟推行共同体建设的韧性和决心。在本地区深化合作遇到较大阻力的背景下,将共同体进程化可以督促成员国采取持续的行动,来推进东盟一体化进程。转变以往对完成进度的强调,可以避免共同体建设陷入停滞的局面,有助于东盟形象的维护。

但另一方面,一个作为进程的东盟共同体建设,事实上也是东盟对诸如边界内等敏感议题的妥协,这也对未来东盟能否尽快在这些领域实现实质性突破提出了考验。不难看出,东盟共同体的进程化会对本地区的经济合作造成一定的影响。进程化由于缺乏严格的时间安排机制,容易产生合作惰性,即习惯性地不断将一些较为棘手的谈判议题推后,其结果必然是放缓后2015东盟共同体的建设进度。而对于东盟所主导的RCEP谈判,受东盟在本地区合作中的中心地位的影响,东盟共同体中未能实现的目标,很难在RCEP谈判中得到有效的推动,后者的谈判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即使在共同体建设进程化的趋势下,东盟仍然需要一个相对宽松但清晰的时间安排,以避免成员国陷入合作惰性,尽可能地加快后2015建设议程,确保共同体建设仍然在一个相当可控的框架下进行。

进程化意味着东盟共同体至少在中长期将是伴随东盟合作的常态化目标,尤其是东盟消除内部发展差距、培养区域认同等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与对话伙伴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与合作。一方面,合作、特别是互联互通和产业领域的合作,是东盟经济均衡发展难题的必要条件,而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对于塑造东盟身份也是一个不可少的过程。这对作为东盟近邻和密切合作伙伴的中国,意味着持续的合作机遇,特别是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讨务实合作的双赢空间。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王伟是本文的第二作者)

注释

郑先武:《“安全共同体”理论和东盟的实践》,《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5期,第23页。

张蕴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对东亚合作的研究、参与和思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75~76、148~150页。

韦红:《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对中国的意义》,《当代亚太》,2006年第5期,第54页。

ASEAN Secretariat, ASEAN Socio-Security Community Blueprint, Jakarta: ASEAN Secretariat, June 2009: 2.

鲁道夫·塞韦里诺著,王玉主译:《东南亚共同体建设探源——来自东盟前任秘书长的洞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14页。

《东盟秘书长黎梁明:东盟共同体建成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参见:http://zh.vietnamplus.vn/东盟秘书长黎梁明东盟共同体建成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44781.vnp,访问时间:2016年7月20日。

ASEAN Secretariat, Cha-Am Hua Hin Declaration on the Intergovernmental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Jakarta: ASEAN Secretariat, October 2009: 1.

ASEAN Secretariat, ASEAN Human Rights Declaration and Phnom Penh Statement on the Adoption of the ASEAN Human Rights Declaration, Jakarta: ASEAN Secretariat, February 2013: 2.

骆永昆:《东盟共同体建设的进程、动因及前景》,《国际研究参考》,2016年第2期,第1~7页。

周玉渊:《从东盟到东盟共同体:东盟决策的模式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第201页。

赵海立:《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成就与问题》,《南洋问题研究》,2015年第4期,第44页。

ASEAN Secretaria,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2015: Progress and Key Achievements, Jakarta: ASEAN Secretariat, November 2015: 17.

ASEAN Secretariat, ASEAN Integration Report 2015, Jakarta: ASEAN Secretariat, November 2015: 22.

王勤:《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的进程与成效》,《南洋问题研究》,2015年第4期,第6页。

AIA Council, Joint Media Statement of the Tenth ASEAN Investment Area Council Meeting, Makati City, 23 August 2007.

ASEAN Secretariat, Mid-Term Review of the ASEAN Socio-Cultural Community Blueprint (2009-2015), Jakarta: ASEAN Secretariat, February 2014: 16.

马孆:《东盟安全战略的演变与前景》,《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第60~64页。

王伟:《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与发展评述》,《亚太经济》,2015年第5期,第18页。

张蕴岭:《如何认识和理解东盟——包容性原则与东盟成功的经验》,《当代亚太》,2015年第1期,第4~20页。

栾鹤:《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寻求新突破》,《中国贸易报》,2016年2月4日,第2版。

《东盟各国就缩小发展差距的战略优先达成一致》,参见:http://zh.vietnamplus.vn/东盟各国就缩小发展差距的战略优先达成一致/49529.vnp,访问时间:2016年7月21日。

王玉主:《东盟经济共同体进展2014》,见陆建人、范祚军主编:《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报告(2014~201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59页。

责 编/凌肖汉

猜你喜欢

东盟社会安全
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前景展望
中国—东盟物流便利化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