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类教育的利弊与公立教育的追求

2016-11-07韦燕琼

求知导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公平性教育现状

韦燕琼

摘 要:目前各学校面临学生升学压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验收压力、生存空间的挑战等,而教学质量自然成为考核中的一项硬性指标。各学校都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虽然国家层面早已经出台相关文件,不能设立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不能在学生中自主划分学优班与学困班,力求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教育。可是,各学校出于各种原因,这些等级划分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改变学校现有格局、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的要求变得十分迫切。这有赖于以理性思维去分析教育现状,从教育哲学层面去探讨学校学生分类教育存在的合理性,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现状;分类教育;公平性

目前,学校存在的教育分类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班级按学生成绩的高低划分为学优班、学困班,而学校又以升学率的高低划分为示范学校、普通学校。引起教育分类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仍存在不均衡性,优质师资配备与优质生源引起学校争抢,各学校都期待优质生源与师资配备能够把他们的教学质量带上一个高的台阶。据此,本文理性分析学校教育分类存在的利弊,并对义务教育阶段追求公平的现实进行思考。

一、分类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中,人的发展也逐渐趋于多元化,而学校基于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考虑,为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做了分类:“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快班与慢班”。学校认为这样能够在机会均等的原则上,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也都有机会去争取这样的发展空间。

1.便于学校教学管理

学优生与学困生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否积极:一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因此称学优生;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主动性不强,故称学困生。对于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有些学校认为把他们集中在一个班或几个班一起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让这些学生之间产生场依存性效应,这无形中可活跃学习氛围,激励大家努力学习。而对于另外一部分学困生,学校认为只需要关注学生是否健康成长即可,把精力主要放在安全管理与纪律管理上。故学校教育分类后,教学管理与纪律管理分两步走,各得其所,为学校减轻了许多负担。

2.有利于提高学优生成绩

学校把学生按成绩分类后,对于学优生来说最大的收益是学习环境与接受知识面的不同。在分类教育之前,部分学优生在学习中会受到学困生一些不良习惯的干扰。实行分类教育之后,学优生在学习环境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在学习上得到教师的指导性帮助会更多,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具备条理性与针对性,更能促进学优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因此,过去大家都认为分类教育是必需的,从学校及学生的发展来考虑,它都有一定好处,特别是对于学优生来说,他们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3.更可靠地保证学校的排名

在调查中,一些学校往往会把自己放在被动地位,都在强调“不得不那么做”的被动性。要考虑学校的发展,考虑学校的生存,他们就必须树立自己的威望,而这种威望就必须以教学质量为衡量尺度,必须是以学生的升学率作为唯一参考标准。所以他们必须在招生环节下功夫,在教师招聘方面下功夫,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他们学校的名次。

4.学生个人的潜能更容易得到挖掘

学生期待发展,学校希望能够长盛不衰。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有一个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非常重要,而学校就是成就他们的平台。学校针对学生不同的特长与兴趣爱好,把他们归类后,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教育机会,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指导与训练。学生的个人潜能更容易被激发与挖掘,学生的优势更易于得到合理培养与发展。

二、分类教育弊端突显

虽然说学校分类教育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这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机会不公平

顾名思义,教育机会不公平就是指义务教育阶段,一些教育管理者、教育者为了求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为达到更高的升学率,而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群体,他们凭成绩而论,不偏袒谁,似乎这样的分类是合理的,是公平的。然而,这些分类过程中,就存在不公平因素,教学内容、教学力度、教学质量也会因此而分类。学校把教学重心放在优秀班级,这就对那些普通的班级相当不公平,他们本应该得到同等待遇,而现实中他们却被忽视。

2.学生发展不公平

分类教育对学生发展特别是对一些后发展的学生,可以说活生生地剥夺了他们迟来的发展潜能的机会。由于生理成长期不同,每一个学生的自身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如果在智力发展前学校就阻断了他们前进的道路,那么后期他们想要提高自己就很难了。“学优生、学困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两种不同群体。学优生因学业成绩优异而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赞扬、鼓励和支持,而这些支持、鼓励又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学困生却因学业成绩差而被学校、家庭和社会不理解甚至遭冷遇,而这些因素更会使他们失去学习自信心,甚至自卑、厌学。上述情况如此反复循环,其结果就会使学优者越学越优,学困者越学越困。”[1]

3.教师发展不公平

分类教育,对于大部教师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将教师划分为重点的与非重点的、骨干的与非骨干的,在这些分类中,教师的发展平台不一,就会导致非骨干教师出现类似学生那样的心理,破罐子破摔。如,教学上无法让他们安心去提升自己,也无法去提升学生;只保证学生不出安全问题就是他们对教育的解读。

4.学校发展不公平

就目前来说,分类教育分的不仅是学生,还有学校。对于学校来说,发展自己的优势不为过,但是有些招生手段却不敢恭维。示范学校的门槛被挤破,无法容纳超额生源;普通高中却空着教室苦等生源。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招生之初生源质量的比拼,因此也可以说各学校命运都被掌握在某些人手中。

5.不利于国家全民素质教育的发展

分类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教育有一定局限性。义务教育阶段流失的学生或是义务教育结束后没有继续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导致他们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感染,导致青少年犯罪案例越来越多。这对我国素质教育发展是一个巨大挑战。

三、学校发展的现实思考

学校要避开各种恶性竞争,满足供给需求,这需要从其自身办学定位出发,从办学目标寻找突破口,吸引优质教师资源,吸引特长生源,从而实现各学校的公平竞争,平衡发展。基于此考虑,学校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整合教育理念,确定学校办学定位

结合本校特点分析学校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即将面临的挑战、具备的发展机遇。教育不应该以放弃一部分学生作为代价以达到自己发展的目的,而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搭建一个合适的发展平台,找到他们的人生价值,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的成功之处应该是把不优秀的也培养成优秀生,引导想要放弃的学生走向光明,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校应该以赏识教育为教育理念,以充分发展学生特长和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为目标,确立自己的办学定位。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学会赏识他人,赏识自己,让赏识教育促成素质教育,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2.结合学校特色,寻求发展出路

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学校本身固有的特色,提高特色效能,让特色教育在办学中发挥最大作用。以“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为学校发展的目标,以特色包装自己,用闪光点吸引他人,创造适合他人成才的平台,建立社会人才培养基地,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这应该是学校管理者探寻学校发展的出路,是各学校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公平竞争的基准点。

3.允许求同存异,建立自己的教育模式

义务阶段教育是大众教育,我们应该以理性思维去分析看待教育个体。教育需要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任何一个教育机构、教育部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应该为这样的愿景而努力奋斗。学校不仅要量力而行,更要尽可能地挖掘学生潜能,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分类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因此不是最好的教育模式。它能解决目前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但它不能解决全民素质教育的问题,不能解决今后中国发展问题。学校应该综合分析各项发展指标,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的共同特点,允许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不同的优势与特色,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4.搭建公正的教育平台,发挥学生个人潜能

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既相辅相成,也相克相生,学生依靠学校教育作为发展平台,学校也有赖于学生的卓越成长作为根基。“古希腊的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国家领袖人才不是依靠出身和财富来管理国家,而是通过接受严格公正的选择性教育培养而产生。他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就存在聪明才智的不平等,绝对的平等是违反自然法则的。真正的公平与正义应该是赋予不同天赋的人以相应区别的教育和培养,使其各司其职。”[2] 因此,公平与正义的教育追求,是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前提条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基。教育没有等级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说,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由此学校更应该考虑如何搭建更多公正的平台,由学生自主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而不能限制学困生的发展。“在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过程中,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不仅可以传播公正的观念,对青少年一代进行公正教育,而且还可以引导他们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种种不公正的现象与问题,激励他们成为公正秩序的建设者和公正文化的积极倡导者。”[3]

综上所述,分类教育确实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管理以及部分学优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但是其弊端也不容忽视。若学校要长期持续发展,并保持有效教育水平,就应该给学校一个合理的定位,以特色树学校品牌,以品牌打响学校知名度,以知名度吸引优质师资与生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均衡化,才能从本质上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邱 莲.学优生与学困生自尊、社会支持、人性哲学应付方式比较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1):49.

[2]王 瑜.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公平性教育现状
老年教育信息化实践途径中公平性问题的研究
核心素养视阈下中小学课堂评价的公平性研究
云环境下能耗感知的公平性提升资源调度策略
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分析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