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2016-11-07张燕花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就业创业积极心理学能力培养

【摘 要】 文章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教育中的应用意义,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策略。要优化外部环境;培养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据统计,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6年增加至413万人,2010年激增至630万人,2016年近765万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毕业生人数连创历史新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就业能力就成为保障其顺利就业创业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和一种技术。“积极心理学”这个词最早于1954年出现在A.H.Maslow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中。1998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后倡导积极心理学,他主张心理学要以研究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类自身的潜能和积极力量,并运用这些力量和品质获得良好生活。[1]2000年1月,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发表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思潮和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合理内核,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三个领域:一是主观积极体验研究,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2]二是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主要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让这些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并最终内化为积极人格特质。这些特质主要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美德、宽容、毅力、智慧、爱的能力、关注未来、成熟的防御机制等。三是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这些环境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和关系良好的社区等,主张这些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人的积极力量和品质。[3]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教育中的应用意义积极心理学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重视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和创造力的影响。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特征,优化就业心理素质

目前,大多高校只关注因就业压力和就业受挫引起大学生产生的焦虑、迷茫、自卑、担忧、恐慌等负性情绪的疏导,却鲜有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和培养。积极情绪即正性情绪,是个体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悦的主观感受,往往是由责任感、事业心、成就、荣誉感等引发。积极情绪产生后能为个体增添力量,激发潜能,提高受挫力和工作效率。如有研究者认为,满意产生保持现有的生活环境和把这些环境和自我以及社会的新观点融为一体的愿望;自豪产生想与他人分享成功和求得在将来取得更大成就的愿望。[4]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能使大学生养成诚信、乐观、坚韧、宽容的品质,形成责任感、荣誉感、事业心和不断为理想拼搏奋斗的就业心理素质,能有效提升求职成功率。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良的人格特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人格是人的精神面貌的整体反映,是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的统一。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对自我评价能力、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能力等是积极人格的重要特征,也是个体有效应对心理压力和现实困难的动力。研究表明,就业机会较多的大学生独立、勇敢、坚韧、自律,有较强的好奇心、创造力、洞察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焕发大学生的人格能量,能帮助他们获得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就业压力。

3、有利于转变理念,提高高校就业心理教育实效

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内外环境和学校教育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和获得各种成就的重要因素。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热点和重点。各级政府和高校给大学生就业创业给政策、搭平台、降门槛、造氛围,就是要在宽厚支持的社会环境中,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来建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对于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策略

根据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应从外部环境优化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两个方面着手。

1、优化外部环境

(1)国家层面:主要是发挥政府作为创新创业就业教育的支点或杠杆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通过有效的政策、良好的平台、高效的服务,汇聚各种社会资源和要素,构建让社会资源与高校和大学生充分对接的生态链,营造宽松有支撑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就业环境,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和激励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就业。

(2)社会层面:主要是强调社会企业和大众传媒要增强社会责任和担当。用人单位应为高校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实践育人提供信息、资源和平台,创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生态,让大学生公平竞争。媒体应注重客观宣传和积极引导,客观报道就业形势,增加国家就业政策、应聘技巧、就业先进和创业典型等的宣传报道,减轻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增进大学生的创业求职信心,促进他们顺利就业。

(3)高校层面:高校要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做为主要抓手,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开设就业心理课程,配备专业教师团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理预期,规划职业生涯,增强就业信心和能力,从而实现成功就业创业。

2、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1)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自我,培养合理的就业期望。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态度的统一。准确的自我认识、合理的自我评价和积极的自我调控是大学生学业顺利、事业成功的前提。高校要通过教育,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在个性特征、意志品质、职业兴趣、价值取向等心理素质中的优缺点,把握自身的就业优势和劣势,培养适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会悦纳自我、调整情绪,学会在理想自我与社会职业需求对接的过程中不断反省、调控自己的择业动机、择业心态、职业发展判断和职业预期的能力。

(2)帮助大学生提高抗压能力,提升职业效能感。积极心理学认为困难和挫折都是个体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人都具有走出困境、应对挫折与危机的心理潜能和积极力量,只要善于挖掘和培养,个体就能应对挫折,转化危机,获得成长。因此,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中,要教会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和困难,学会抒发受挫后的情绪和伤痛,学会化解挫折和压力,提高主动改善挫折环境、解脱挫折状态的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从而健全意志品质、获得心理成就感、增进职业效能感。

(3)帮助大学生提升情绪智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情绪智力是个体认识与管理情绪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培养创新思维、确定职业兴趣、坚定职业理想、建构职业规划,决定职业选择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要通过人际敏感性和情绪感知力等训练,让大学生学会认识情绪,鉴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学习情绪互动和沟通技巧,学会在求职过程中管理个人职业形象,就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独立探究、敏感预见、准确分析和自主决断的系列能力,就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积极心理学以全新的视角,致力于研究个体自身的积极心理因素和个性品质。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能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优化心理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能有效缓解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张燕花.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J].知识经济,2010.02.143-144.

[2] 孙玲,崔德才,孙建萍.积极心理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2(12)114-115.

[3]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 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05)810-815.

【作者简介】

张燕花(1979-)女,硕士,讲师,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创业积极心理学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企业英才俱乐部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