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及价值
2016-11-07刘洁萍
【摘 要】 文章介绍了19世纪末唯物史观受到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扭曲,恩格斯对各种反动思潮进行了批判。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论”;历史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对于我们破除各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非科学态度,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批判错误思潮、进行理论研究都具宝贵价值。
【关键词】 恩格斯;唯物史观;晚年书信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从1883年马克思逝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的十二年中,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唯物史观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始终捍卫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
一、19世纪末唯物史观面临的复杂环境
19世纪末,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手段发生了变化,资产阶级通过改善工人生活条件等方法来缓和阶级矛盾、通过更加隐蔽的手段统治无产阶级的思想。同时无产阶级的革命方式和斗争策略发生变化,无产阶级运动陷入空前的低潮,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趋复杂。
此时理论界兴起扭曲唯物史观的思潮,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派”对唯物史观的攻击在德国特别是在青年中引起了极大的思想混乱,也对工人运动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危害,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更加尖锐。
1、资产阶级学者的恶意攻击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资产阶级学者将马克思主义重视经济因素决定作用的思想攻击为“经济决定论”。资产阶级猛烈抨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主要代表人物保尔·巴尔特。1890年,他在《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中歪曲唯物史观为“经济唯物主义”,并污蔑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谓的人类历史是在排除人的活动基础上自发形成的。
2、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派”的理论误区
恩格斯早年为了回击唯心史观、巩固唯物史观的地位,把物质因素的决定作用作为理论重心,结果引起了反马克思主义者的歪曲,他们把唯物史观说成是完全排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经济决定论”或“经济唯物主义”。
1890年,以恩斯特为首的“青年派”将马克思主义曲解为教条主义,认为在处理实际情况时只需应用唯物史观这个现成的公式,他们信奉无政府主义,反对党参加议会选举和利用议会发表言论,教条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标签、套语和现成的公式,而不是当作具体实践的指导理论。
3、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存在不足
布洛赫和博尔吉乌斯等立志于钻研马克思主义的人对唯物史观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此外,梅林等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军人物不能理解上层建筑巨大的能动作用。
为了批判反动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恶意扭曲,也为了弥补人们认识上的不足,自觉提升理论水平,从1890年至1894年,恩格斯写了五封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和10月)、《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致弗·梅林》(1893年7月)以及《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
二、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恩格斯晚年在书信中对唯物史观进行了深入阐发并作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1)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历史变迁的最终根源和最终动因只能从经济因素中去寻找。“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在《致瓦·博尔吉乌斯》中,恩格斯指出:“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经济条件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归根到底”一方面从本原的意义上强调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具有最终的根源性;另一方面从“并非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指出精神因素有巨大的反作用。
(2)上层建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巨大的能动作用。上层建筑是指建立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恩格斯认为:“经济的运动在总的方面为自己开辟着道路,但它仍然不能不受到那依据于它自己而建立起来的、并且获得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经济因素是一切政治斗争的前提,阶级的经济利益是政治运动的根源,而且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物质资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思想被歪曲为经济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能够用来解释一切事物。巴尔特宣称唯物史观把人看作是受经济摆布的机器;以恩斯特为首的“青年派”指责唯物史观轻视人、贬低人的思想。而事实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人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创造者。
2、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论”
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历史,社会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绝对精神”创造的,这是研究历史发展的基础。
恩格斯认为由于社会个体的特殊性,产生了不同的主观意志,它们相互之间是“平行四边形”般的制约关系,各种主观意志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总的“合力”并不意味着社会个体意志没有发挥作用,正是由无数社会个体的主观意志共同发挥作用才构成了社会的整体运动。个体的意志都不为零,都对总的“合力”有贡献,所有意志形成的合力决定着历史结果,但人的意志不是作为独立的因素直接对社会起作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总体作用,历史过程不会以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3、历史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历史总的说来似乎是由偶然性支配,其实在偶然性的表面下隐藏着内在的规律,关键就在于发现这些规律。恩格斯将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理解为“曲线”,将必然性理解为“轴线”,通过“轴线”和“曲线”的关系来阐明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越是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偶然性就越大,曲线就越弯曲。历史的偶然性都贯穿着一定的必然性,而历史规律的必然性又通过种种的偶然事件表现出来。恩格斯强调研究历史要从偶然性中挖掘出必然性。经济运动的必然性正是通过一系列偶然性来实现的,使社会发展进程呈现出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外貌。
三、恩格斯晚年书信对唯物史观新发展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常新常兴的科学世界观体系,唯物史观同样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特征。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贡献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以来,各种扭曲唯物史观的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运用,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恩格斯的创新理论对于我们破除各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非科学态度,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批判错误思潮、进行理论研究都具宝贵价值,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党的指导理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刘洁萍(1990.2-)女,安徽安庆人,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