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而系统,深刻又透彻

2016-11-07江宝庭

文教资料 2016年19期
关键词:语序

江宝庭

摘    要: 《“这”、“那”系列词语对举研究及其类型学意义》一书全面而系统,深刻又透彻,此本书是迄今为止对“这”、“那”类词对举研究得最系统、最全面的论著,对“这”、“那”类词对举的研究将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作者在“这”、“那”类词对举方面有突破性的见解,也有独到的看法。

关键词: “这”    “那”    词语对举    语言类型学    语序

指示代词是很值得研究的。吕叔湘先生专门为此写过《近代汉语指代词》一书。近些年来指示代词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蒋华写的博士论文《指示代词“这/那”的立体研究》于2010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此著作获得了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永州市哲学社会成果三等奖。五年之后这本《“这”、“那”系列词语对举研究及其类型学意义》著作又摆到了我的眼前。他的确对汉语中的指示代词下了一番不小的功夫。本书同样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二十五万五千字,2015年6月出版,此著作获得了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下面我们摘录他著作中的观点:

“这”、“那”类词对举学者大都从语义方面来探讨,持单一看法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如“虚指”说、“泛指”说、“语义转移”说、“无定”说、“不确指”说、“不定指”说、“小夸张”说和“有定中的无定”说等(著作10-11页)。“这”、“那”类词对举语义的综合看法指的是学者对“这”、“那”类词对举的语义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如“不定指”说+“虚指”说、“虚指”说+“不确指”说、“泛指”说+“不确指”说、“泛指”说+“不定指”说、“泛指”说+“无定”说+“不确指”说、“虚指”说+“任指”说、“活用”说+“任指”说(“统括指代”说)+“不确指”说(“游移指别”说)、“活用”说+“任指”说、“活用”说+“虚指”说、“活用”说+“虚指”说+“任指”说+“不定指”说(著作15-21页)。

指示代词的对举不好研究,因为角度太小太小,小题大做不容易。前人也做过不少研究,由此可见,“这”、“那”类词对举的研究早已有之,多见于大学《现代汉语》教材中,也有散见于一些学者的著作中,如吕叔湘、杨玉玲、蒋华等。由此可见,前人不是没有做过相应的研究,可以说研究比较深入。可作者不畏其难,继续向前。细细想来,我们认为此著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全面而又系统;见解新颖。

一、全面而系统

作者对“这”、“那”类词对举对举的由来、表现和原因等进行了爬梳整理,有自己的思考,可以说,此本书是迄今为止对“这”、“那”类词对举研究的最系统、最全面的论著,对“这”、“那”类词对举的研究将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这”、“那”类词实指对举和虚指对举比较研究。“这”、“那”类词实指对举和虚指对举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从结构特点来看主要体现在:“这”对举项和“那”对举项(即与“这”、“那”紧密联系的句子或分句)是否可以自由地互换位置;对举项中与“这”、“那”紧密联系的谓语动词能否相互替换;“这”对举项和“那”对举项能否重复;在对举格式中,对举“这”项、对举“那”项能否缺失,它们缺失会对整个句子造成何种影响;在对举项中,“这”、“那”修饰的词语能否相互替换;“这”、“那”对举格式中,上文所出现人或事物的数量仅为2或大于等于2;“这”对举项与“那”对举项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抑或相对紧密;“这”对举项和“那”对举项能否连用。从语义上来看,实指对举中的“这”、“那”的所指是确定的,也就是说实指对举中的“这”、“那”的所指跟具体的远近对象有着固定性的联系。“这”、“那”虚指对举则可以分为“这”、“那”统括义虚指对举和“这”、“那”游移义虚指对举。在“这”、“那”统括义虚指对举中,“这”对举项和“那”对举项的语义值大于“这”对举项和“那”对举项的简单相加,表示由“这”到“那”这一语义连续体的全部。在“这”、“那”类词对举表示游移义时,“这”对举项和“那”对举项的语义值是或此或彼的意思。“这”、“那”类词实指对举和虚指对举语用之别主要体现在“这”、“那”的区别功能是否显著及其是否具有主观义等方面。

2.从三个平面和认知语言学解释“这”、“那”类词对举统括义和“这”、“那”类词对举游移义的系列差异。“这”、“那”类词虚指对举可分为“这”、“那”类词对举统括义对举和“这”、“那”类词游移义对举,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系列差异:从谓语的构成来看,游移义对举中的谓语常为述补结构,统括义对举中的谓语常为光杆动词或不成词语素;从松紧度上来看,游移义对举中“这”对举项和“那”对举项联系松散;统括义对举中“这”对举项和“那”对举项联系紧密;从扫描方式上来看,游移义是人们对“这”对举项和“那”对举项次第扫描的结果;统括义是人们对“这”对举项和“那”对举项统括扫描的结果。

上述观点不仅全面总结了“这”、“那”类词对举的情况,而且深入地把它们分了类,还把它们相区别开来,总结得相当有道理。

二、深刻又透彻

读罢此书,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那”类词对举方面有突破性的见解,也有独到的看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这”、“那”类词对举主观义及其成因研究。在汉语及其方言中,“这”、“那”类词对举能表达说话人的主观义,体现了说话人的某种主观意愿,其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主观性]。“这”、“那”类词对举表达说话人的主观义主要通过上下文表达出来。“这”、“那”类词对举可以很容易地突破正常语序而形成特殊语序,对举式造成的特殊语序一般是把宾语提到谓语的前面,形成“主宾谓”句式,这种反常语序的使用与“这”、“那”类词表达的主观义息息相关。“这”、“那”类词对举主要体现了重叠象似机制,重叠象似机制主要表现为相同词语重叠象似和相反词语重叠象似,“这”、“那”类词的对举象似于多个相似细节的叠加,以表达某种状态程度的加深,体现主观性,因而产生了主观义。

2.“这”、“那”类词对举正常语序与反常语序之研究。一般来讲,“这”、“那”类词对举的正常语序是“这”类词居前“那”类词在后,这是优势语序,同时这也是“这”、“那”类词对举的一般规律。这种规律具有强制性,占有统治地位。这种规律的存在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的,因为它符合靠近说话人原则、显著性原则、象似性原则和可及性原则。“这”、“那”类词对举的反常语序是“那”类词在前“这”类词居后,这是劣势语序,同时这也是“这”、“那”类词对举的特殊规律,也是语言中的偶然现象。这类偶然的现象与人们观察角度的由彼处及此处、承上功能及突出、强调功能息息相关。

3.汉语指代词三分方言中“这”、“那”类词对举的类型学研究。在指代词三分的某些汉语方言中,指示代词对举仅是近指和远指构成对举;在汉语指代词三分的某些方言中,不仅存在近指和中指的对举情形,而且存在近指和远指对举的情形;在指代词三分的某些汉语方言中,也存在近指和中指的对举,但不存在近指和远指的对举。这其中存在一个蕴含共性,即:在汉语方言中,如果“这”、“那”类词三分,那么就存在着这样一个倾向性等级序列:近指、中指对举近指、远指对举。这表明,如果说一种汉语方言中指代词三分,近指、中指能构成虚指对举的话,那么,近指、远指也能构成虚指对举。上述蕴含共性符合经济性原则与奥卡姆剃刀理论,也是人们自觉运用知觉认知理论的结果。

以上观点能显示出作者发人所未发,想人所未想,这对“这”、“那”类词对举的研究显然是有突破性质的,难能也可贵。

作者视野开阔,富于创新。在研究现代汉语“这”、“那”类词对举时,考查韩语、越语、少数民族语言,并能从历时和共时等角度考查“这”、“那”类词对举,显示出一种立体多维的研究特色,这充分体现了蒋华较强的研究能力、视野开阔,富于创新意识。

注释:

①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276.

②杨玉玲.“这”、“那”类词的篇章用法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52.

③蒋华.指示代词“这/那”的立体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100-106.

猜你喜欢

语序
英语常规对立/反义语义结构的语序翻译探析
——标记论视角
10—14世纪法语语序演变及动因
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作用
汉语“把”字句、“被”字句否定式的语序研究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英汉关联标记与条件小句语序的蕴涵共性*
高考英语语法易错考点正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