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中“阙”的注释考

2016-11-07张旋

文教资料 2016年19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

张旋

摘    要: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中将“阙”和“缺”释为通假字关系,在《同源字典》中又将“阙”和“缺”看做同源字,这与其“通假字不是同源字”的论断相矛盾。本文旨在理清通假字、假借字和同源字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同源字和通假字是不同层面的概念,并非完全对立,实际上是可以交叉并存的。通过形音义几个方面的考察,得出“阙”和“缺”为通假字,亦为同源字。

关键词: 通假字    同源字    对立交叉    阙缺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左传·晋灵公不君》中有这样一段话:“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1]P25注释为“阙,通缺,过失”[1]P26。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说道:“水缺为‘決,玉缺为‘玦,器缺为‘缺,门缺为‘阙,四字同源。”[2]P483

这就与其“通假字不是同源字”的论断相矛盾,那么,“阙”和“缺”究竟是同源字还是通假字,两者有且只有一个能成立吗?

一、几组概念的关系

(一)假借字与通假字

历来各家对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定义范围宽窄不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指出:“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3]P314清代出现了“通假”这一术语,但并没有明确的说法与定义。近代章太炎《文始》云:“若本有其字以声近通用者,是乃借声,非六书之假借。”[4]P99他指出通假是本有其字,不同于本无其字的假借。程希岚先生:“在古音通假中,除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外,还有一类是‘本有其字却因音同而借用的。造成这类假借,是由于古人写书或抄书时的笔误,写了别字。”[5]P10这里的“通假”成为“假借”的上义位,包括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两种情况。王力先生:“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1]P546并且指出通假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1]P546-547。

从上述各家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有无本字,通假和假借都必须满足音同或音近这一点。

(二)同源字与通假字

1.同源字

清代的小学家往往不将通假字、假借字、同源字作区分。

“同源字”始名不远,是“章太炎先生写《文始》,将‘推因的训诂形式推进到语源研究的阶段才归纳的术语……同时他的弟子陆宗达还特别著文区分:‘同源字反映的是同根词,它们是在同一引申系列中的,但是往往因为分形而切断了引申义之间的联系。”[6]P52-53

王力先生在《同源字论》一文中写道:“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2]P3并且指出:“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个意义和那个词的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2]P24

同源字的确定条件是音义皆近,并且由同一个词根分化。

2.是否对立

关于同源字与通假字是否对立的问题学界存在争论。王力先生明确指出:“通假字不是同源字,因为它们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2]P5许嘉璐先生认为:“通假字不是同源字。通假的本字与借字只是读音相同,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7]P100蒋绍愚先生却指出同源字和通假字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假借字一般不是同源字……就其本义来说,是两个毫不相干的词。但在本章的第三节中说过,有时候同源字可以通假”[8]P211。

显然,王力先生、许嘉璐先生在这里所强调的是“通假字”只借音而不论意义上是否有联系。但实际上汉语中存在大量形声字,部分声符是具有表义作用的。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云:“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践,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9]P107

这就意味着通假字虽然原则上不考虑意义,但在实际借用过程中存在借用了音同或音近且意义也相关的词的可能性,正因为在用字过程中不考虑意义,使用者不可能特意剔除意义相近的字词。因此,我认同张觉先生在《论通假与同源之关系》一文中所指出的“通假,是一种用字现象……同源,则是词汇的一种孳乳现象,它只涉及到音义相关的某些词是否由同一语源孳生的问题”[10]P142。

综上所述,虽然各家对假借字、通假字与同源字的定义范围宽窄不一,但有几点是十分明确的。通假字属于一种用字活动,是不用本字而用同音字代替的书写习惯,而假借字属于一种造字的活动,本无其字而依据声音借用别的字表达意义,同源字属于对造字活动中由一个原始词根分化出来的具有相同语义特征的词群现象的概括总结。

二、“阙”与“缺”

(一)从语音上看

据宋陈彭年《广韵》“阙:去月切”[11]P141,“缺:倾雪切”[11]P147。在中古时期“阙”与“缺”都是入声、溪母、山摄字。不同之处:“阙”是月韵合口三等字,“缺”是屑韵合口四等字。但这两个字上推至上古时期都是溪母月部字。

由此可知“阙”与“缺”的语音是相同(近)的。

(二)从字形与意义上看

“缺”小篆作●,形符为“缶”,“缶”为瓦器,故《说文解字》:“缺,器破也。”[3]P109后来词的原始意义发生了变化,《广韵》:“缺,少也。”[11]P147“缺”从“器破”中含有的“破裂、不完整”的核心义项逐渐引申为“缺少,缺漏”等抽象之意。

“阙”小篆作●,很明显形符是门户的形状。许慎《说文解字》:“阙,门观也。”[3]P248陈彭年《广韵》“阙,门观也,《广雅》曰:‘象魏,阙也。《释名》曰:‘阙在门两傍,中央阙然为道也。又失也,过也,不供也。”[11]P141可知,“阙”本义是指古代宫殿、祠庙前两边的高台,台上可以用来观望。由于“阙”中间被道路隔开后,也带有了“分裂、不完整”之意,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12]P530此处即是“空缺”之意。后又引申为“过失”,如《水经注·谷水》:“颖容又曰:阙者,上有所失,下得书之于阙,所以求论誉于人,故谓之阙矣。”[12]P263

(三)从文法上看

在本文《左传·晋灵公不君》中,“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衮职有阙”是主谓宾结构,“阙”是宾语,后半句“之”指代的就是“阙”——“补”的对象。联系语义,“衮”指的是天子,即人有缺漏,可推知“阙”是过失的意思。这与下文“君能补过,衮不废矣。”是呼应的。

(四)其他例证

“阙”具有“过失”意义并不是个例,在历代的古书典籍中屡见不鲜。在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13]P65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中:“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13]P132晋袁宏《后汉纪》:“今衮职有阙,朝论辄议功臣。功臣用则鲍、赵之举息矣。”[14]P99南北朝范晔《后汉书》:“衮职有阙,君其补之。”[15]P328等等。

(五)小结

由此可见,“阙”本为门观,因中间“空缺”一块,引申有了“缺失”的意思。“缺”为器破、残缺,自然也有“缺失”的意思。两者在语源上就有联系,意义相近。在本文中的语境中,“阙”进一步由“缺失”具体化为“过失”。加上前文所证两者在语音上相同(近),可以确定它们是同源字。历代文献中,在“缺失”这个义项上,又常常将两字通用,所以它们也是通假字。

但在此处(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左传·晋灵公不君》)中不适合简单标注“阙”与“缺”为同源字。因为“阙”与“缺”的情况比较特殊,这两个词都有“不完整”的初始意义,但在之后的词义引申中碰巧又都产生表示“过失”的含义,而我们所说的同源字的意义相同或相近是针对初始意义的,在这个引申的义项上不适合简单标注为同源字,容易引起误会。

三、结语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和《同源字典》中有关“通假字”和“同源字”的表述是相互矛盾的,将同一组词“阙”与“缺”归为自认为相互对立的分类中,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认为相互矛盾的原因在于对“通假字”的划分不一致。在《古代汉语》中,“通假字”是广义上的通假字,所以注为“阙,通缺,过失”。而在《同源字典》中的“通假字”是狭义的通假字,排除其在实际借用过程中存在借用了音义皆近的词的可能性,和同源字完全对立开来。

实际上,“通假字”和“同源字”是不同层面上的概念,通假字属于一种用字活动,属于不用本字而用同音字代替的书写习惯,同源字属于对造字活动中由一个原始词根分化出来的具有相同语义特征的词群现象的概括总结。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通假字”,都不能完全人为地设限,否定意义相关的可能性。虽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但因其都涉及音义关系,所以从总体来看两者交叉并存。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杨合鸣.通假字浅论[J].武汉大学学报,2000(1).

[5]程希岚,吴福熙.古代汉语[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6]陈丽萍.略论“假借字”、“通假字”、“同源字”概念互混之源[J].保山师专学报,2007(6).

[7]许嘉璐.古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8]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宋]沈括.梦溪笔谈[M].长沙:岳麓书社,2002.

[10]张觉.论通假与同源之关系[J].语言研究,1988(2).

[11][宋]陈彭年.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2][北魏]郦道元原注.陈桥驿注释.水经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3]汪耀明.汉魏六朝文选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4][晋]袁宏著.张烈点校.后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以西藏大学为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对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价值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评介
——兼谈立体化古代汉语教学
对海外古代汉语教学语言问题的思考
——以美国古代汉语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