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那时的婚礼

2016-11-07张桂冬

杂文月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李富春花车来宾

张桂冬

心血来潮,忆起我们姊妹的婚礼。大姐结婚,夹个衣服包就欢天喜地跟大姐夫走了,如私奔似的。二姐结婚,是一辆牛车来接,牛角上裹上红纸,车帮上贴着对联,装着两个陪嫁的木头柜子,在唢呐声鞭炮声中,在村民们围观下,慢腾腾地绕村三圈,婚礼毕。三姐是自行车驮着嫁妆嫁的人,比起牛车来,够吸睛的了,那可是“机械化”,说明娘家人有本事,那时自行车在我们那里还是稀缺品。我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结的婚,算得上是全村有史以来最豪华的婚礼了——花车是丈夫从县林业局消防科借来的北京吉普改装的消防车,丈夫说是为图吉利,因为全车身涂满了紅漆。一进村花车就大声鸣笛——火警笛声啊!新娘我上车离开时,又是长长的一声火警鸣笛,伴着鞭炮声响彻山村上空,俺的娘耶,那可真叫火!全村男女老少都来“观光”,乡亲们那个乐呀!20多年过去,心里一直在感佩丈夫的幽默,他咋就想到用消防车接新娘呢……我们姊妹的婚礼都很简朴,但我们从未遗憾过。婚后四家人都很幸福,夫妻相亲相爱,儿女也都有出息。倒是山村有所遗憾,说“四只金凤凰”都飞走了。

这让我联想起清末民初时提倡一切从简的“文明结婚”。1905年8月17日《时报》报道过一场“文明结婚”的程序:“一、来宾入场。二、新人入场。三、新人行结婚礼,相对三揖。四、唱歌奏乐。五、证人曹君宣读证书。六、来宾祝词。七、来宾张君佑如、濮君仲厚、蒋君怀仁、张君曾璧等演说。八、唱歌散会。”就这么简单。有些名人干脆在报上登个“结婚启事”就“礼毕”了。30年代一些头面人物的婚礼被媒体赞为“简朴而名人雅集”。那时还兴起过集体婚礼(或曰“集团婚礼”)。

延安时期的婚礼是怎样的呢?陈云与于若木结婚只花了一块钱买了些糖果、花生,请中组部的同志来热闹了一下。邓小平与卓琳结婚,是在毛泽东住的窑洞前用两张桌子拼起来,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和夫人刘英、博古、李富春和夫人蔡畅一起吃了顿便饭。李富春对新人说:“饭后你们一块儿回去就算结婚了。”彭德怀与浦安修结婚时,津贴已花光,是滕代远出钱让炊事班炖了盆猪肉,买了些红枣、花生,约新人双方的几个朋友、三军团的几个老部下和中组部的几个青年干部来热闹了一会儿。

建国以后,婚礼一直简朴。其中三年困难时期最寒酸。

直到改革开放有些年后,人们手头逐渐有了些余钱了,婚礼才慢慢像模像样起来。最早是时兴“三大件”即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后来加上了“三金”即金戒指、金耳环和金项链等首饰。21世纪开始,“三大件”的内容升格为房子、车子和票子(彩礼钱)。

人们越来越富裕,婚礼也操办得越来越奢华,尤以富豪的婚礼令人惊叹。比如,山西邢姓煤老板花7000万嫁女;广东茂名刘性老板为儿子办婚礼,用直升机接新娘,84辆花车巡城,108桌豪宴,婚礼晚会在一个用3米高的塑料布围出的露天剧场进行,邀请当红歌手杨钰莹、李克勤等助兴……

婚礼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但婚礼婚礼,是乃男女依礼而婚。伴随着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婚礼的变迁中,我们却不无遗憾地发现,礼的分量正渐变为轻,而金钱的分量却渐次加重,几已无处再寻优秀健康的传统礼俗踪影,以致今日之婚礼几竟成了金钱的道场!

在当下这样一个脱离了物质贫乏的时代,好怀念我们那时的婚礼。

【阎广鸿/图】

猜你喜欢

李富春花车来宾
延安时期李富春的科技实践活动
一道课本例题的解法探究
女王
布达拉宫
绚烂花车(环球360)
搞怪游行
来宾,有三个“全国第一”的甜蜜园区
1960年代初期李富春农业恢复发展思想探析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