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印度之行》解读
2016-11-07郭晓俊
郭晓俊
内容摘要:生态女性主义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结合在一起,意指女性與自然的密切联系和相互融合。福斯特的《印度之行》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揭示了女性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分离,而后达到一种人、自然和文化和谐相处的状态。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自然 和谐 女性
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英国文坛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作为一名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自1924年出版后受到了许多评论家多角度的解读和分析,例如,政治视角下的殖民主义内涵、人文主义视角下的叙事方式分析等。但是,从生态女性主义解读这部作品的主题却鲜有学者问津。生态女性主义已日渐兴盛,本文就试图在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下解读《印度之行》中所蕴含的生态女性意识。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呐喊
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二元论认为人和自然是对立的关系,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群体里,女性仅仅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和繁衍后代的工具而存在。这种观点割裂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则认为女然与女性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神秘的联系,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就等同于与自然的对立。女性与男性相比更能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苏珊·格里芬对这一关系的表述:“我们是自然。我们是理解自然的自然。我们是拥有自然之观念的自然。哭泣的自然。对自然讲述着自然的自然”。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自然不仅在生理结构上极为相似,而且在心理结构上也几乎相同。同样作为生命的孕育者,女性对事物的敏锐的直觉使她们能够轻易地了解地球的生命过程。因此小说中所描述的女性角色,无论是穆尔夫人还是阿黛拉都对自然充满着敬畏与怜惜之情。
信仰基督教的穆尔夫人在第一次走进清真寺的时候,就是凭女性的这种直觉先把鞋子脱掉,并怀着敬畏的心情慢慢的走了进去。阿齐兹对她的敬重也正是因为她所做出的这种直觉指引下的自然行为。在清真寺里,穆尔夫人感受到与自然从未有过的亲近感,而这种感觉在她的家乡——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英格兰是未曾有过的。曾经英格兰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都在工业文明到来的时候消失了,因此在英格兰,连月亮都显得那么呆板、陌生不容易亲近。在东方文化中,水和月亮都象征着女性,而在欧洲文化中,他们多崇拜的是太阳神。东方的月亮与欧洲的太阳给人们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女性与自然的有机契合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孕育生命的生理功能和大自然孕育万物存在本原性联系。与男性相比,由于女性的认识和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使得她们能和大自然紧密接触。如同文中能体现大自然神秘性和影响力的马拉巴山洞一样,它的形状和与女性的子宫十分相似。当女性穿过洞穴时,一种神秘的自然力量通过对她们身体的刺激唤醒了内心真实的感觉——自我意识苏醒。穆尔夫人和阿黛拉走进马拉巴山洞的时候,蛰伏在她们心里的自我意识突然苏醒。阿黛拉意识到自己不想成为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群体的点缀品,自己嫁给朗尼的不是因为爱。穆尔夫人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这一生都在为婚姻和孩子而活。她们共同经历了拉康所谓的“镜像阶段”,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人类在自然地镜子里才能正视自己。但是小说中的男性角色却没有感受到任何大自然的任何神秘力量和召唤,这也充分显示了男性与自然的疏离关系。
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女性是大自然的守护者,大自然也为女性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包容。穆尔夫人最后永远沉入了大海,投进了广袤无垠的印度洋的怀抱中。一个基督徒最终与东方自然母亲融为一体。小说中描述的对阿齐兹的审判时,正是穆尔夫人沉入大海的那一刻,冥冥之中,穆尔夫人用一种神秘的精神力量最终拯救了阿齐兹。在法庭上,很多印度人大声呼喊“穆尔夫人”,但是这几个字听起来却像是印度教中的女神名字 “爱斯米斯,爱斯米斯”,这似乎象征了穆尔夫人最终获得永生。
三、结语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小说《印度之行》,指出女性与自然同样都处在二元论中较低等的一方,两者在身体和心灵上都有通感。相比而言,女性比男性更能关爱和呵护自然界的万物,并能意识到众生没有高下等级之分,一切皆平等,人类与自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则通过一种神秘的力量帮助并启蒙女性认识到自我,鼓励其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福斯特所描述的女性与自然的这种亲密的关系,有助于打破人类中心和男性中心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能够为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提供一条新的出路。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合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