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莫扎特幻想式的音乐特点
——以《c小调幻想曲》为例

2016-11-07刘晓瑜信裕熹

黄河之声 2016年12期
关键词:幻想曲谱例小调

刘晓瑜信裕熹

(1.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淄博市青少年宫,山东 淄博 255039)

探究莫扎特幻想式的音乐特点
——以《c小调幻想曲》为例

刘晓瑜1信裕熹2

(1.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淄博市青少年宫,山东 淄博 255039)

莫扎特的作品大多呈现给人们的是欢快明朗的音乐,但在《c小调幻想曲》中,莫扎特内心的痛苦与折磨得到了完整的诠释及演绎,独特的音乐风格让人感受到更具深层音乐内涵、更具悲剧色彩的震撼。本文以“频繁的调性变化”、“意外的旋律与和声进行”以及“多变的速度、力度”为纲对作品进行详尽分析,深入探究莫扎特幻想式的音乐特点。

莫扎特;幻想曲;调性变化;意外进行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为钢琴而创作的幻想曲共有3首①,其中1785年所作的《c小调幻想曲》(KV475)占有重要地位,其悲剧性色彩浓厚且结构较为复杂,与莫扎特大部分作品的风格大不相同。以研究及演奏莫扎特作品知名的奥地利钢琴家保罗·巴杜拉-斯科达曾认为该作品的第一乐句便是死亡的象征:“‘时限已到-无可避免’。”②这部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作品在莫扎特的众多作品中的确分外不同。

在莫扎特维也纳时期的钢琴独奏作品中最重要的便是《c小调幻想曲》和《c小调钢琴奏鸣曲》,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间仅相差一年,且二者之间联系密切,可将其视为一套完整的作品。虽然幻想曲在“巴洛克音乐时期,常作为赋格曲的前奏曲或套曲的一个乐章”③,既可作为一套作品演奏、也可各自独立演奏,但莫扎特将这两首作品放在一起出版可能不仅仅是因循旧习,更可能是因其内在联系(譬如这两首作品的主题材料与低音进行等多方面均有明显的源出关系),本文关注更具幻想式音乐特点的《c小调幻想曲》。

“幻想曲”一词来自希腊文“Phantasia”,原意为“幻想”;作为音乐术语指自由发挥作曲家的想象力而很少遵循传统曲式的作品,多为器乐体裁,其特点为结构自由且极富想象力。④本文通过详尽分析,以“频繁的调性变化”、“意外的旋律与和声进行”以及“多变的速度、力度”为纲,力图探究并揭示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幻想式的音乐特点。

一、频繁的调性变化

在《c小调幻想曲》中,除了Andantino(行板),即作品的第三部分使用了bB大调的调号之外,其它部分都没有使用明确的调号。在这部作品中,调性的变化频率极高、次数之多也可能是莫扎特不使用明确调号的原因,表现出幻想曲自由、随性的特征。

这部作品的第一部分在前两小节的核心音调之后对该核心音调连续多次模进,以两小节为单位进行转调模进。在莫扎特的作品中,一开始便这么频繁的转调,实属罕见。为了便于观察,笔者将Adagio(柔板)前半部分的转调情况列举如下:

表一:1-25小节调性变化

由上表可看出,在前25小节中,调性变化了11次。其中,同一种调性最少只保持了1小节,最多则保持了5小节便转到了其他调性上进行,更多的是以2小节的频率进行转调。仅在这开始的25小节中,转调的次数已如此之多是该作品的一个独特之处(见谱例1)。

谱例1:1-6小节

在幻想曲的第二部分,即Allegro(快板)的这一部分中,其后半部分已具有明显的展开性,逐渐发展到一小节变化一次调性,甚至一小节中存有两次调性变化,其独特的和声色彩及调性布局都体现了极具幻想式的音乐特点。

谱例2中的调性布局如下,

表二:71-82小节调性布局

这种不停的转调模进,实际上具有调性对置的特点,调性色彩对比十分强烈(见谱例2)。

谱例2:71-82小节

这首幻想曲所运用的调性数量多的惊人,但因材料对比中又有贯穿统一的主题,丝毫没有令人觉得不妥当的地方。这一特点在莫扎特其他钢琴奏鸣曲中是十分少见的,如莫扎特1775年所作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V281)第二乐章,其展开部一共12小节,只用了它的主调bE大调(见谱例3)。

谱例3:47-61小节

在这首幻想曲中体现出调性变化频繁这一特点,已预示了在他之后的奏鸣曲式作品展开部中逐渐使用相对频繁的转调。如莫扎特1786年所作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KV533)第二乐章,其展开部的调性布局比之前的作品更为紧密,甚至发展到一小节变化一次调性(见表三和谱例4)。

表三:59-70小节调性变化

谱例4:59-70小节

二、意外的旋律与和声进行

频繁的调性变化已经使我们感受到非典型的莫扎特风格的音乐,但令人意外的声部进行也突出了《c小调幻想曲》的幻想式音乐特点。

从旋律进行来看(见谱例1),作品以上行小三度的进行开始,紧接着又出现了令人意外的增二度,这样的旋律进行在古典时期是十分少见的(尤其是在作品的开始处),而其带来的听觉感受更是别外新奇。之后,在连续的半音进行后突然大跳下行小六度,随即解决到第二小节属和弦的三音上,并用八度来强调三音,这在古典时期也并不多见。虽然乐谱为单声部旋律,但其中也暗示着典型的和声进行,通过分析可以确定第一小节的重属变和弦解决到了第二小节的属和弦,正因为省略了根音,听觉上给人以十分意外的感受。随后是两个像是一问一答的反向进行的小二度。虽然开头的主题便充满着各种意外的音程旋律走向,但其中又含着T-S-D的传统的和声功能进行。

在1-18小节中,可以发现每小节强拍上的音符所组成的低音线条为:C-B-bB-A-bA-A-bB-B-#A-A-bA-G-bG-#F-G,这其实是弗里吉亚进行(C-bB-bA-G)的大幅扩展,在其过程中向上迂回一下后仍然回到进行中,且在向上迂回时力度增强,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强调骨干音,这些对于弗里吉亚进行是比较意外的。

从和声进行来看,一开始便极具小调色彩,在主音出现后马上进行到重属变和弦,随即解决到第二小节的V6和弦,接下来是略带不安的减七和弦及增六度体现出纠结、悲戚的状态,这两小节构成了该作品极富悲剧性色彩的主题。而后是对该主题的连续模进,给人一次次的期待以及一次次的意外,这样的落差而造成的冲突感无不令人感受到来自莫扎特幻想中的震撼。

再如第8小节(见谱例5)这个减七和弦的进行也比较意外。这里的减七和弦作为be小调中升高根音及三音的IV7出现,其中包含着作为五音的主音,保持了共同音后解决到了主和弦上。这个减七和弦不作为导音上的VII7,而是一种装饰性的变化和弦,但声部进行十分稳定。

谱例5:7-10小节

在该丘斯的《音乐的构成》“第十章——音乐中最奇怪的和弦”⑤中,我们可以找到同样的例子(见谱例6)。

谱例6:

再如(谱例7)中第38-40小节高声部强调D-#G的增四度的进行,而低声部则一直是E-F的小二度的反复,到了第43小节,又出现了#G-bB的减三度的短小材料,由此组成了这个充满戏剧性的乐句。大量使用各种不协和音程在古典音乐作品中也是较为意外的,这种增四度及减三度的不协和音程的进行营造出一种极度绝望而又不断挣扎的氛围(见谱例7)。

谱例7:36-46小节

这些频繁出现意外进行的创作手法在古典时期的音乐中实属少见,即使是在莫扎特的其它作品中也并不常见,其中不协和音程及不协和和弦的广泛应用反而造成了一种奇妙的效果,这种令人感到意外的旋律走向也预示着整首作品的不寻常的悲剧性基调。

三、多变的速度、力度

速度的转换、力度的改变是推动音乐作品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多变的速度、力度使作品的情绪表达更为丰富,使人产生细腻复杂的审美体验。本文参考的谱例为上海教育出版社所引进的维也纳原始出版社出版的乐谱而发行的,该出版社以出版最具权威性的、依据作曲家手稿及其第一次出版的版本而著称,作品中的每个细节都最为接近作曲家表现意图,因此《c小调幻想曲》多变的速度、力度标记当为有价值的参考。

在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中,速度、力度的安排都相对统一,从而保持古典主义音乐的理性、均衡感。而在这首幻想曲中,从速度的安排上看,依次为Adagio(柔板)、Allegro(快板)、Andantino(行板)、Più Allegro(更快的快板)和Primo Tempo(回到原速),速度变化十分丰富。

表四:多变的速度

《c小调幻想曲》每个不同速度的部分之间的情绪对比强烈,通过一个一个部分不停地转换、进行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每一段落所表达的不同主题。虽然整部作品的曲式结构复杂,但从速度布局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明显具有套曲的特点。此外,虽然每一部分都有统一的速度标记,但在其内部,莫扎特用改变音型增加密度等手法使得作品听起来层次感丰富,表现出变幻不定的情绪。

从力度上看,其变化也十分频繁。幻想曲以沉重缓慢的Adagio(柔板)开始,这也为整部作品阴郁的情绪作了铺垫。第一个C音便以f强力度直击人心,随即马上以p弱力度弱了下来,到了第二小节又用了像是似有似无的哀叹般的pp很弱力度(见谱例1)。短短的两小节却用了三个力度记号,可看出作曲家用了极其细腻的写作方法来表达纠结不安的内心。两小节之内力度变化的频率、幅度之大在古典时期也是少见的。

在作品的第一部分(1-35)中,最多三小节就会出现力度的变化,频繁时一小节中就有两种力度记号,频繁的强弱交替充分展现出音乐所表达的惆怅感(见谱例8)。

在幻想曲的其它部分中,力度记号的频频改变使整部作品所渲染的悲剧性色彩更加细腻有层次(见谱例7、谱例9)。

谱例8:

谱例9:

四、结语

综上所述,“频繁的调性变化”、“意外的旋律与和声进行”以及“多变的速度、力度”这三个要点构成了莫扎特在该作品中幻想式的音乐特点,无论是它的调性布局还是其特有的悲剧性色彩,都让这部作品在莫扎特的创作风格中独树一帜。正是这些富有创造性的写作以及细腻的处理手法使这部作品蒙上了神秘而又惆怅的面纱,莫扎特用琴键上的幻想式语言诉说出短暂人生的感悟甚至是与死亡直面对话,正是这些复杂的情愫融于创作才成就了这首《c小调幻想曲》,莫扎特式的幻想赋予了该作品一定的悲剧性色彩,使它在莫扎特的众多作品中显得尤为独特。

显然,可以认为《c小调幻想曲》是与死亡相关的,莫扎特已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定律,在1787年莫扎特致父亲的信中可明确感受到这一点:“虽然现在我已养成了随时准备遭遇最不幸的生活事件的习惯。只要缜密思考一下,可以知道死是人生真正的目标。我在最近几年中,同这个人类最真诚的好朋友拉上了密切的关系,他的形象不仅不再使我恐惧,而且的确从中感到镇静和安慰!”⑥

在莫扎特为钢琴而写的幻想曲中,“我们发现了莫扎特的一股新的力量,而我称之为特殊禀赋的。”⑦这种力量指引我们发现另一种莫扎特的存在,这部“《幻想曲》预示了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旋律和转调,而奏鸣曲则是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范本。⑧”在大众所熟悉的莫扎特音乐中,我们能感受到纯真、愉悦,好像生命的每个角落都洒满了阳光,当他罕有的爆发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时,其表现出的强大能量使他的音乐有了一层迷人的悲剧性色彩。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不仅用音乐来表述自己对美好世界的种种印象,即便是面对死亡,他也用幻想式的语言在线谱中、琴键上逐一倾吐。

注释:

① 《c小调幻想曲》(KV396,1782年);《d小调幻想曲》(KV397,1782年);《c小调幻想曲》(KV475,1785年)。

② 保罗·巴杜拉-斯科达 著,司徒幼文 译.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一堂专家大课,钢琴艺术,1996,06:35.

③ 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267.

④ 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⑤ 该丘斯 著.繆天瑞 译.音乐的构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106.

⑥ 钱仁康.莫扎特书信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350.

⑦ 罗曼·罗兰 著,傅雷 译.贝多芬传.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166.

⑧ 唐纳德·杰·格劳特 等著,余志刚 译.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423.

[1] 保罗·巴杜拉-斯科达 著,司徒幼文 译.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一堂专家大课,钢琴艺术,1996,06.

[2] 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3] 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4] 该丘斯 著.繆天瑞 译.音乐的构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5] 钱仁康.莫扎特书信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6] 罗曼·罗兰 著,傅雷 译.贝多芬传.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7] 唐纳德·杰·格劳特 等著,余志刚 译.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幻想曲谱例小调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桑科草原幻想曲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快乐幻想曲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长发幻想曲
五河小调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