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背影
2016-11-07程婧仪
程婧仪
在家族亲情环境里,代际之间的更替,似乎从目送背影的那一刻开始。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篇描述亲子之情的散文。她见证着自己的父亲由年轻力壮到生命结束,自己的儿子由初生到成熟,默默看着逐渐远去的背影,那深深的一眼仿佛穿越时光长河一般。长河缓缓流动,仿佛天下为人父母子女平静却并不轻松的心境:我们都在长大,畏怯、忧虑、怀疑如影随形,而龙应台将这些五味杂陈的心绪融在背影之中,将背影打上了家和回忆的记号,她擅长将个人的情绪升华成一种人生哲学,为文章平添厚重。
龙应台通过对自己内心冲突的诉说,表现血浓于水的深情。在这篇文章里,她没有刻意歌颂什么,只是用对生命客观的实景写生,写出子女离开父母是一种普通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时光流逝,个体家庭的成长反映着历史的进步,却一定要伴随着年长一代人的疼痛和不舍。
朱自清的《背影》,文笔同样平实而细腻。他半文半白的语言中,充满冲突的时代感。与龙应台不同的是,龙应台的文章里,我们没有读到她的泪水,读到的只有参透后的浅浅怅然。龙应台对亲人的爱比较纯粹,怜惜或是敬爱。而在朱自清所处的年代,作为血气方刚、思想进步的青年人,他对于父亲对妻妾淡薄而又泛滥的情感还是有些不满的,所以在开篇他希望父亲不要去送他,甚至因为父亲过于细致的考虑感到好笑。
龙应台的文章是参透亲情以后的回忆,父亲已去世,感伤像被反复抚平了的老旧的纸,有种顺其自然的感觉。而同样是回忆,朱自清的回忆令人更加感到酸涩,对父亲的爱和愧疚在心上拧出了满溢的难以释怀。对父亲的不满,却因为简单的买橘子的举动,悄悄瓦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和他日常的作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对父亲哽在喉咙里的复杂情感,此时都变成了泪水。望着父亲蹒跚的背影,年轻人突然有种时间过得飞快的感觉,父亲走向生命尽头的遥遥无期的时间突然变得好近。失去父亲的茫然无措的感受,出现在一个儿子的心头。渐渐的,儿子长成了一个有风骨的中年人,已懂得咀嚼陈年的脂膏味了。在他漫步夜间煤渣路时,在他细数与父亲别后风尘之时,父亲笨拙地翻过月台的身影依旧会使他的心抽痛,“树欲静而风不止”。
两位作家用平静而又耐心的文字,灌注了比起同类文章并不特别的感情。可是许多以头抢地悼念故去亲人的文章,却总不如这几个稀疏寥落的背影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沉思。
我们也在长大,举手投足间有了父母的影子,悄悄地我们的爱好成了他们的爱好,他们的青春成了我们的青春。年轻一代逐渐变成了老一代,年轻一代的蜕变都意味着给老一代带来欣慰和疼痛。代代相传,就是如此吧!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但“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来日相会,今生不必追。
[武汉市第二中学高三(1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