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强者,勇于忏悔
2016-11-07肖锦川
肖锦川
【主题导语】
忏悔是一种极为难能可贵的行为。忏者,忏其前愆,针对从前所有的过失、愚迷、骄纵、嫉妒等等,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悔者,悔其后过,针对今后,所有过错罪愆,完全觉悟,悉皆永断,严守“未来之恶更不敢造”之心,走向新我。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巴金,曾用著作《随想录》引发了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热潮,其中的代表作《小狗包弟》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告知人们自我解剖式的忏悔多么感人。可以说,忏悔,是良心的清洁剂。一个有勇气忏悔的人,他身上会焕发一种警醒人心的精神力量,不仅会起到营造敢于说真话、勇于深刻反省、勤于自我拷问的社会风气的作用,还能起到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以及人类善良天性的作用。
【选文一】
卖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我被护士领着离开病房,准备去八楼手术,一位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口,她把两大袋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我从手术室出来后,老公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去公司打理业务去了。
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这次她没有打哑语,而是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哎哟,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嘛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大家纷纷指着桌子上的面包对她讲。
她没有离开,依旧呆站在原地,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我躺在病床上暗自庆幸:幸亏老公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劲儿。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任她站在那里,也不会和她目光对接,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第二天,我能下地自己走动了,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不待够五分钟她是不会离开的,但大家这次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是对她最大的冷遇。我看不下去了,走到她面前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她仿佛没有听见我的话,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你越这样,我们越不买。”她退出病房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房里的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嘭”的一声把她关在病房门外。
医生给我做了各项检查,说我手术恢复得不错,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老公一早赶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事情,他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没同情心,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她的行为不是欺骗,三元一个面包不贵,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跟他在这件事上无休止地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下午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整整一天,病房里都没出现小女孩的身影,第二天,第三天,她一直都没来,我心里有点儿牵挂了,是不是我那句话刺激或伤到她了?
我悄悄问护士,卖面包的小女孩咋没有来?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冬天天冷风硬,极易引发她的哮喘病。她家里也不宽裕。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
“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赶紧离开,也好早点回家呀。”
“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
我走出护士站,老公帮我办完出院手续,收好行李坐在病床上等我,“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我的提议老公马上赞同,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让她转交给小女孩,出了医院,老公问我信里写了啥,我说,什么都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选自《读者》2016年第11期)
[解 读]买或不买面包,这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然而,对一位家境贫困且身患多种疾病的小女孩来说,被人误解,不再买她的面包且表现不尊,会影响她的生存甚至会伤害到她的尊严,这就不是一件小事了。面对生活中类似的琐事,一般人不会去追寻真相,而作者在老公的引导之下,放下戒备心,反思自己的行为,且知错便改,开始对小女孩施与同情心,用“留封信”的方式表达“悔”意,让人心生暖意。同时,读完故事,也让我们随作者一起悔悟这么一个道理:善良是纯洁的,每个人都不要因为内心沾染上世俗的灰尘而伤害到他人。
【选文二】
再见,爸爸
和菜头
今天父亲下葬。
电话在周一上午9点打来,我在上班的路上。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知道该来的终于来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祈祷过,幻想过,我甚至在街头尽可能避开一切花圈店、寿衣店。但是没有用,电话在周一上午响起,那不是家人会来电的时间。
我乘最早的一班飞机回到昆明,进了家,父亲已经变成了一张黑白照片。他严肃地看着我,像是在问:为什么又被老师留堂了?在过去十年间,他是客厅里坐在轮椅上的一个背影,无声隐没在电视节目斑斓的光影之中。现在,他成了某种以蜡烛、青香、鲜花为食的存在,终于转过脸来和我对视。
父亲生于1937年,属牛,白族,家在怒江地区松柏乡,是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如果不是上大学的话,他会是村寨中一名出色的猎手。小时候,巫师为他打卦算命,说是将来会远离祖先的宅基地。奶奶非常担忧,巫师解释说,也许是去汉地。
他的第一站非常遥远。因为修的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他一毕业就被征召入伍,前往新疆戈壁中的核物理研究所。记得他说过,新兵从西安集结出发,坐在闷罐列车里一路西行。没有人告诉他们要去哪里,也没有人告诉他们还要走多久,只知道每次下车休息的时候,景色越来越荒凉。最后,举目望去竟然四野无人。父亲说,有一次见到一根电线杆,上面还留有工人的油泥手印。那是进入戈壁之后唯一一次见到有人类活动过的痕迹,于是他抱着电线杆失声痛哭。
父亲从来不是一个坚强的人。
进入研究所不易,出来更难。他拒绝了由组织上介绍对象,坚持要回云南自己找。我猜想他没有一天喜欢过戈壁,他还是喜欢崇山峻岭、大江奔涌,喜欢将赤裸的脚板踏在熟悉的红土地上,所以,他坚决不肯断灭了回家乡的任何希望,哪怕因此要在戈壁里孤独很多年,哪怕在家属区炊烟袅袅的时候,独自返回单身宿舍楼自己做饭。
父亲在39岁那年有了我,我是头生子。
我出生不久,父亲就把我带去了戈壁,说是不放心母亲带。从此,他和我走遍大江南北。他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在武汉,在北京,在西安,月台上多了一个抱着孩子的军官,一边肩膀上趴着一个皮猴一样的男孩子,另一边肩膀上挂着孩子喝奶用的奶粉、煤油炉。父亲回忆说,每次他去买票的时候,就让我在一边守着行李。每次回来的时候,就看见我死死守住行李,对周围叔叔阿姨的逗弄不假辞色,寸步不离,宛若忠狗。
今年我40岁,父亲在11月22日过完了78岁生日。那天的生日祝福,是妈妈转达的。他已经不会说话了,我多聪明啊,当时我是那么觉得的。
我见父亲哭过两次。第一次是我叔父去世,他哭着说自己对弟弟不够好,小时候骗弟弟去晒豆子的席子上,眼睁睁看着叔父跌跤。原因也很简单,他觉得奶奶爱叔父远甚于爱他。第二次是因为我,初中的时候,我满身出现紫癜,他以为我受了核辐射,得了白血病。我被送去陆军总医院做血检,他站在走廊一角向隅而泣。他以为我不知道,其实我都看到了。
他不知道其实我记得,那一天他冲进幼儿园,抱起三岁的我,冲到乌什塔拉小红山基地的四层楼顶,让我看蘑菇云在山那边升起,然后跳进楼里,让我看冲击波到来时疯狂震颤的窗户玻璃。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他给予了我对北方最早的记忆,让我在很多年前就相信,我一定会回到北方,再次看见雪花撒落在我的棉袄上。终于有一天,大雪在北京纷纷扬扬撒下。唯一的区别是,我身上穿的是自己买的羽绒衫,不是他一针一线为我缝的小棉袄。
父亲不会知道这一切,我们已经有十年不曾说过话。
我有许多理由不喜欢父亲。我不喜欢他性格中的柔软和悲观,我不喜欢他陷入人生低谷便不再振作,我不喜欢他沉溺于酒精和电视节目,对一切命运的安排逆来顺受,我不喜欢他所有的放弃。我们争吵,我们敌视,我们分开后许久不见,我们再次相逢时无话可说。父亲默许了我的一切胡闹,他强烈地批评了我的每一次人生选择,却在我工作11年后辞职离开国企做个北漂时不发一言。他沉默如磐石,我变动如流水。而无论是磐石还是流水,从史前开始,无论时间之雨如何冲刷,从来寂静无言。
父亲从火化炉里出来时,只剩下雪白的灰。所有亲友都被我安排下山吃饭,当时只有我和他两个人。曾经我想过这一幕,于是浑身战栗,口干舌燥。我看着他被烧成灰烬,我等着他慢慢冷却,我站在一边等着入殓师把一米七五的他装殓进一个小小的花梨木盒子。我觉得这一切荒谬无比,正如我坐在火化车间外面等他,骨灰颗粒顺着烟气上升,又打落在我的头上,落在我的衣襟深处。我看见流云如奔马一样从头顶掠过,天空阴了又晴,觉得是他在轻轻敲打我的头。那一刻,我心底澄明,没有任何恐惧。
也许,我的批评是对的,父亲这一生随波逐流,从未争取过任何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可是,我并不曾如他那样在丛林里做一名猎手,带着猎犬交错出击,追击50公里直至野猪倒地毙命。所以,我也无法理解一名19岁的山民突然被运送到戈壁时内心的震撼,对命运的敬畏,以及把返回家乡作为执念。在我们最亲近的时候,他带我踏遍基地周围的山岭,教我认识每一种植物和学习每一种求生的方法。那是记忆里他最快乐的时光,看着我一个人攀上绝壁,是他最骄傲的时刻。“那是我儿子。”我听见他在山脚下大声对同事说。
在整整七天里,我没有落过一滴眼泪。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她也曾有过相同的经历——对自己父亲过世没有任何的情绪流露,如同操作一个具体的项目,入土为安,一切得体而妥当。一直到了很久之后,她在北京城里开着车,突然有那么一个时刻,在某个街角,悲伤毫无征兆地悄然袭来,一下子把她打得粉碎。她一脚刹车,一个人在车里失声痛哭。
爸爸,我在等着那个街角。
〔选自《意林》(原创版)2016年第2期〕
[解 读]不用“忏悔”这个词语,并不表示不忏悔。对父亲有腹诽,因为“父亲从来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对父亲有伤害,“我们已经有十年不曾说过话”。而今,当“我”不得不说“再见,爸爸”的时候,当“我”尽力回顾父亲一生的时候,虽然还在勉强说“也许,我的批评是对的”,但也还是无法理解父亲对命运的敬畏,对家乡的执念。“我”对父亲的理解和评价真的值得推敲吗?作者期待着在某一天的某个街角突然理解父亲的所有,怀念父亲,并为之前的腹诽和伤害忏悔。
【选文三】
罪错与忏悔
吴若增
17岁那年,我读高中二年级。那时,我已经读过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所以,对于一般的外国文学作品,我已经不会怎样激动了。然而有一天,当我在一位同学那里发现了本很不寻常的书时,我却无法平静了。我再三再四地请求他借我一阅,他都坚决不借。最后,我说你怎样才能借给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你。这样,他才叹了口气,说:我知道不借给你,你是不会甘心的。但这书实在是太珍贵了,因此书主从不外借。我跟他的关系非同一般,还向他作了保证,保证不外传,他才借给了我的。你借,我只能借给你一天。一天就一天。他把那书借给了我,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想不到,竟受到了强烈而深远的震撼!这个震撼,甚至影响了我的一生!
那本书是——卢梭的《忏悔录》。
一个那么伟大的人,一个以其开创性思维和离经叛道的思想观念影响了全世界的人,一个与其他几位思想家一起,进行了造福人类的政治设计,从而“塑造”了整个世界近现代史的人……居然敢于把自己做过的丑事和恶事,一股脑地披露于世。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呀?这是怎样的一种勇敢、一种真诚、一种坦荡而博大的胸怀呀?
是的,在欧洲基督教氛围之中,作为一个基督徒,在教堂里向神父忏悔,是件很平常的事,但要是写出书来出版发行,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了。何况,他又是个名人。这就是卢梭给我的震撼!
忏悔这事情,是基督徒们通过向神的代表,反思并坦露自己的罪错,以求上帝赦免自己的一种特定的宗教仪规。中国的儒教,是没有这样的仪规的,所谓“正身”“三省”之类,说的是君子之道,与忏悔无关。至于为君主讳,为圣人讳,为尊者讳,为父母讳等等,那简直就是教人为恶了。佛教呢?本来是用以启迪智慧,从而认识自己,认识人生的,传入中国之后,一些人却将其当做乞求保佑和恩惠的一种手段,实在是非常的实用主义兼功利主义。至于道教,更是与忏悔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说,中国是缺乏忏悔传统的。同样处于汉文化圈的日本,同样是没有忏悔传统的。德国人就不同了。1970年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双膝一跪,感动了全世界。为什么?为的就是人们认为勃兰特表示了真诚的忏悔。至于忏悔进入中国,本来应该是由外国人在中国所设教会给以流布的,但我想来,倒很可能是“五四”运动前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将忏悔脱离宗教,作为一种个人修养,甚至是人格的自我完成,而传播起来的。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倘能够发扬,对于个人品格修养的完善,对于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都极有益。遗憾的是,将忏悔真的坦露于世者,至少我还没有看到。市面上经常能够看到的所谓“自传”和“回忆录”一类,其真实性常常可疑,就更不要说是对于自己的罪错有什么真心的忏悔了。
忏悔不是“自我批评”,不是“自我检讨”。忏悔是一种心灵的净化过程,因此,首先需要的便是真诚。作为无神论者,我们的忏悔对象应该是自己的良心!
自那回读了卢梭的这本书,我就坚定了一个信念:人的一生,还是光明磊落为好。既然相信自己是正直的、善良的,那就要敢于表露自己的心迹。在写作的问题上,就要敢于写出自己想说的话,纵然因此而遭到损失。
过去那时候,这书之所以“被珍贵”,是因为担心政治上“不安全”。现在自然不必顾虑了。
(摘自《杂文选刊》2016年第9期)
[解 读]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以自己富有勇气的行动,诠释了“忏悔”的又一重内涵:一种勇敢、一种真诚、一种坦荡而博大的胸怀。名人的引导给人带来震撼,也催人对照不同文化、不同国别对忏悔的态度,更进一步增强倡导忏悔文化的紧迫感。何况,现今社会,政治环境更加开明,说真话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用忏悔来净化心灵理应成为常人常态。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湖北航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