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议论文写作提分十讲(六)
2016-11-07褚树荣
褚树荣
一、导入:你从两幅图里看到了什么
图片(1)是少女还是老妇?既是少女,又是老妇。视角不同,结论也就不同。这是一幅画的两面性。
我们再来观察太极图(2)。太极图是我们的先人对于世界的图解,包含着极高的辩证智慧。在先人看来,世界万物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是阴阳相生、互相渗透的,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先民对于世界的图解,恰好包含着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三大原则:对立统一、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
二、想想看:我们的认知里还有这样的词语和现象吗
客观世界,几乎都可以作这样的审视:战争与和平;病毒软件和杀毒软件;经济发展和环境代价;学生发展的特长和不不平衡性等等。“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写过的不朽警句,余光中先生将他翻译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就是说,即使主观世界的人性也是有两面的,而两两相对的人性本质上又是如此调和。
语言,是对于事物真相和规律的揭示。大量两两相对的反义词,昭示着我们对于世界的辩证认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虚实、强弱、外内、开合、去取、宠辱、得失、清浊、敝新,昭昏、明暗、曲直、多少、大小、轻重、静躁、雄雌、行随、白黑、吉凶、张敛、兴废、与夺、刚柔、厚薄、贵贱、进退、阴阳、损益、寒热、生死、亲疏、利害、祸福、善夭、智愚……
那么,这些现象和词语对我们认识世界、判断事物有何启发呢?很明显,对立统一、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特征,所以分析问题、判断事物要一分为二,要考虑到其他可能,要考虑到事物的另一面,而且这样的思维应该成为常态。
三、思维“对对碰”:跳出绝对化的陷阱
给司马迁“挑刺”:司马迁的名言有绝对化的毛病吗?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从周文王到韩非,他们的遭遇(条件)成为诞生经典(结果)的原因,而且用了因果关系的句式和肯定意味的副词,强调了彼此之间因果的唯一性。但只要稍一细想:历史上相同遭遇的人不少,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成就呢?史迁的推论便立不住脚了。
而类似的片面化的陷阱在所谓的名言警句中比比皆是: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学生讲纪律就没有自由;学习就应该刻苦,梅花香自苦寒来;勤能补拙是良训;失败是成功之母;叶落知秋……所有这些判断,都是非黑即白,都把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世界简化为黑白二元,忽略了中间态、边缘态、变化态、交叉态、混沌态。这样的思维,又怎么能够逼近事物的真相呢?要辩证地看待世界、分析问题,一定要改变思维习惯。
四、升格阶梯: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改写文段
[原 文]
苦难是一种财富,人需要苦难,需要苦难所给予的磨练。纵观历史,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方夺胜果;司马迁含冤忍辱,呕心沥血,才有《史记》。温室里的幼苗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同样,一帆风顺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因为它缺少了苦难,少了同苦难作斗争的经历,少了那份磨练,失去了人生中那份宝贵的财富。
[改 文]
苦难是一种财富,苦难更是一种不幸。人们喜欢财富,对不幸的苦难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苦难和不幸总是如影随形,怎么办?那就坦然面对苦难,接受苦难所给予的磨练。纵观历史,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被苦难吞噬,最后方夺胜果;司马迁含冤忍辱,但矢志不移,才有《史记》。温室里的幼苗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泰山顶的松柏却能傲霜斗雪。具有坚强意志、坚定信念、坚决追求的人,苦难并不能消灭他,反而有可能成为宝贵的财富。
首先对苦难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苦难,是财富,也是不幸。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苦难才能变成财富?这是最重要的回答,改文对这两点作了分析,就比原文要辩证多了。
总之,运用一分为二的写作思维,有几点需要注意:
1.主要观点不能模棱两可。为辩证而辩证是骑墙派。观点的鲜明性永远是论证的首选。
2.事物往往有另一种可能,另一发展方面,一定要顾此及彼。花分两朵,各表一枝。
3.要有现实介入感,不能脱离世道,无视客观,又能适度引经据典,有助说理。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彊(强)有所不能胜”(《韩非子》)“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驰张”(《韩非子》)“寸有所短尺有所长”“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谚语)。
五、写作实践:任选一个话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写一段话
1.如何看待教师网上授课取酬现象?
2.你对高三毕业生撕书怎么看?
3.你对“民科”有何评价?
4.互联网是天使还是魔鬼?
5.如何看待“凤姐”这样的励志现象?
6.城镇化会不会导致乡村凋敝?
一分为二的思路举例
1.关于教师取酬
取酬值得肯定:①符合法律(教师法);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③符合知识传播规律;④符合互联网趋势;5.符合同类职业惯例。取酬需要规范:①教师工作量和质量考核;②网络课程审查和监督;③税务制度跟上;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德和自律。
2.关于毕业撕书
不值得提倡应该制止:①发泄有多种渠道;②排除压力源才是根本;③撕书本身是不文明行为;④撕书污染环境;⑤撕书带坏学弟学妹;⑥珍惜今生今世的证据。应该谅解和引导:不必定性好坏,不作价值判断;不必纪律处罚,源头疏导才是根本。
3.关于“民科”评价
应该持不打击不压制态度:①人有选择生活方式、价值观的自由;②科学兴趣总比低级趣味要好;③民科也有转化和升华的可能。应该不提倡不宣扬:①不尊重科学的共识和规律;②没有科学的学习和训练;③因为科学的痴迷而影响正常生活,给家庭带来影响。
4.关于互联网利弊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极大丰富资讯,极大方便生活,极大促进科技,极大决定未来,极大影响人类。疏远传统文化,隔绝人际关系,促使人类异化。双刃剑要用道德和价值观去统制。
5.关于凤姐之说
不值得肯定:①用低级趣味炒作起家;②失却美丑正误的价值;③用美国移民作成败标杆。不因为个例否定正当的追求:人想出名,是正当的,人追求财富是正当的,人追求被尊重是正当的,人追求更好的生活是正当的,这些在凤姐身上有,在底层人群中有,不应该否定凤姐这个个例。
6.关于城镇化和凋敝
正确地“化”,不会凋敝:改造环境卫生;①提供择业机会;②增加土地流转;③提供交通便利;④建设互联网络;⑤改变生活习惯;⑥提倡现代理念;⑦保存传统文化。掠夺式的“化”,会引起凋敝:①就业机会减少导致人口的迁移;②乡村教育的败落导致教育倒退;③民主建设落后导致农村黑暗;④耕地和山林破坏导致环境恶化。农村城镇化必经之途,但要解决很多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