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策略例谈
2016-11-07蔡慧霞
蔡慧霞
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就是阅读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高阅读能力,实现自主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浅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圈画批注”
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教会他们最基本的读书方法。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还要一边用笔把课程中的重点字、词、句、段圈画、标记出来以引起注意,并进行反复阅读,强化思考和吸收。如在教学《时分的知识》一课中,让学生在阅读课本时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和标记“12个大格”“60个小格”“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在阅读课本中,学生初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再经过教师课堂讲解,演示实物模型,使学生建立起“时”和“分”的概念,明确“时”和“分”的进率。中、高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指导他们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画出题中的关键词句,“点击”重点字、词,细细品味,重点理解,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
二、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咬文嚼字”
“教材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教材中对概念、定义、性质、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等,都是经过归纳而得出的精练、准确的表述性语言,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学生要读懂它们,完全领会这些表述的含义,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仔细地阅读,咬文嚼字,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以求把握其本质,同时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使之理解到位。比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教材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重点字词和阅读理解,学生就能够很快理解小数的性质了。
三、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质疑问难”
学生质疑的过程是其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质疑使学生观察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如教学六年级《圆柱的侧面积》,通过课前的预习阅读,大部分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再借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在这似乎顺理成章的情景下,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只能是长方形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重读课本的兴趣,学生边读边操作,把学具侧面卷起、展开,边观察边思考,相互讨论。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又有一学生补充:“正方形也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还有一位学生说:“课本的插图提示,如果沿着圆柱体侧面斜着剪开,那么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里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阅读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质疑,得出统一的侧面积计算公式。这个环节,出乎老师的意料,更带给老师惊喜,让老师看到了学生阅读文本的良好习惯。
四、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体验成功”
教师应将数学文本阅读纳入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把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营造班级中浓厚的学习气氛、民主讨论风气,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才能取得成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体验阅读成功的快乐,教师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趣味阅读竞赛。课堂中趣味竞赛内容如下:“眼力大比拼”“我是预习小能手” “谁是高明医生”等。这些游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读题能力、预习能力和分析能力。课堂外可以把教室的一角装饰成“数学墙报”,鼓励学生积极撰写数学稿子,到期中或期末时评比一下哪些学生发表的稿子最多、质量最高。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播撒下了学生渴望阅读数学文本的种子。
总之,积极、有效的数学阅读对学生主动获得信息、汲取知识、发展逻辑思维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有效的数学阅读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从而成为孩子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做好学生的文本阅读指导,使学生知道怎样阅读、阅读些什么,最终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