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蒙经济走廊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2016-11-07李新

西伯利亚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东北亚蒙古国中国

李新

摘要:当前,在中俄蒙三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情况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推进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的必要性凸显。三国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而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可以促进丝路带与俄罗斯、蒙古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相对接。以大通道建设、加强互联互通为基础,打造中俄蒙经济走廊,可以促进三国尤其是三国毗邻地区经济发展,还能有力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既有有利条件,也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蒙古国:东北亚:经济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杜尚别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举行第一次中俄蒙元首会晤。他指出,中俄蒙三国是好邻居、好伙伴,需要增进三方互信,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进程。中方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获得俄方和蒙方积极响应,可以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打造中俄蒙经济走廊,加强铁路、公路等互联互通建设,推进通关和运输便利化,促进过境运输合作,同时还可以通过三方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安全,实现共同发展。

一、推进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的必要性

(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仍未完全摆脱阴霾,多种力量碰撞交错,各经济体复苏态势分化加剧。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牵动着全球市场的神经。美元汇率波动、资产泡沫膨胀、资本大出大进、大宗商品价格起落,给不少发展中经济体带来挑战。发达经济体正在表现出复苏迹象,但增长趋势出现分化,多数新兴经济体却呈现增速下滑趋势。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和宣布“再工业化”政策之际,全球资本流动方向发生大逆转,对新兴经济体乃至全球的宏观经济稳定构成了新的威胁。俄罗斯面临西方经济制裁和国内经济衰退压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全球价值链重构带来市场竞争和动荡,促使各国争相加入或发起新的自由贸易安排,在寻求稳定和长期市场空间的同时,培育区域间组合比较优势。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战略呈现全面推进的态势。短短几年内,美国已推动、促成并主导了多项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的启动,并预定在近年达成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构成了美国的亚太区域战略,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反映了美国的欧洲区域战略,诸边服务业协议(PSA)构建了美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战略。美国面向新世纪的区域一体化新格局已日趋凸显。美国的区域一体化新格局体现了美国的诉求:一方面,希望通过全面而多层次的区域一体化促进美国的对外贸易,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希望主导构建有利于美国的国际贸易新规则和新秩序,并进而推广成全球规则,迫使发展中国家按照美国的规则做出让步和扩大开放,维护和扩大美国的经济利益。这一发展趋势可能在发达经济体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拓展。

(二)中俄蒙毗邻地区迫切需要加快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国家在东部地区集中投资建设大批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世纪之交,东北原油产量占全国的40%,木材产量占全国的一半,汽车产量占全国的25%,船舶产量占全国的30%。进入199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国有经济进入战略调整阶段。东北地区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历史包袱沉重,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步伐放缓,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2003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前往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进行考察,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先后实施了《东北振兴“十一五”规划》、《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2014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目前正在酝酿出台《东北振兴十年规划》,明确东北“再振兴”基本战略。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总面积103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0%。这里集中了大量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等能源资源以及其他矿产资源和淡水资源。但是由于人力资源匮乏,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截至2014年1月,该地区人口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3%。而且人口自然减少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2013年该地区人均月收入21236.5卢布,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仅相当于中央联邦区的63.5%。该地区所获得的投资也仅占全国投资总额的10.7%,比上年同期减少10.7%,其中远东联邦区减少近20%。2012年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实现地区总产值5.1万亿卢布,在全国总产值中的占比仅为10.2%,其中远东联邦区占5.6%。在全国总产值增加3.1%的情况下,远东联邦区呈现1.4%的负增长。远东联邦区在全国制造业中所占比重甚至仅为1.6%。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经历了转型初期的严重衰退逐渐趋于稳定,为加快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政府于1996年通过了《1996-2005年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2003年重新修订为《1996-2005年和2010年前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同时发布《西伯利亚经济发展战略》。2007年成立总理挂帅的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发展委员会,实施《2013年前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亚太地区国际合作中心子规划》。2009年政府批准了《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010年批准了新的《西伯利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12年设立独立于俄联邦地区发展部的俄联邦远东发展部。

蒙古国矿产资源丰富,大规模勘探开发尚未全面展开。目前,已探明的有80多种矿产和6000多个矿点,其中煤炭蕴藏量约1520亿吨、铜2.4亿吨、铁20亿吨、磷2亿吨、黄金3100吨、石油80亿桶。矿产业是蒙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3年矿产开采及加工业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60%,矿产品出口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比重超过80%。蒙古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同时,确立了矿业兴国的战略,国民经济在矿业开发带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蒙古国是典型的内陆国家,且只有两个邻国——中国和俄罗斯,所以其经济合作伙伴主要是中国和俄罗斯。它出口的山羊绒占世界的30%,70%的绵羊毛出口到中国,30%的肉类出口到俄罗斯。2013年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106.3亿美元,出口的主要产品是矿产品、纺织品、宝石、贵金属、动物毛皮等。产品主要出口到亚洲国家,其中中国占比高达98.6%,俄罗斯占1.8%,韩国占0.3%,日本占0.1%。中国连续多年保持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国地位,2013年两国贸易额达60亿美元,占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蒙古国渴望寻找出海口,将自己的畜牧产品和矿产品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

(三)中俄蒙三国及三国毗邻地区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

随着整个新兴经济体下行压力增大,中国、俄罗斯和蒙古国经济增长幅度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如表1所示,中国GDP增长率从2010年的10.5%缩减至2014年的7.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5年将进一步下降到不足7%。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俄罗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2007年增长率曾一度高达8.5%,2009年衰退7.8%,在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2011年迅速回升至4.3%。但随着刺激效应的衰减,以及2014年西方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不断升级,增长率回落到2014年的0.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5年俄罗斯经济将陷入衰退,衰退幅度可能达3%。2011年蒙古国经济增长率曾经高达17.5%,随后几年一路下滑至2014年的7.8%,亚洲开发银行预计2015年只有3%。

199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处于中国工业企业改革的前沿,释放出数千万工人。2003年开始的试图重振这个老工业基地核心区的尝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东北地区严重依赖能源、原材料和重工业,受全球市场变化和国内需求不足的影响更大。如表2所示,2014年中国东北三省地区总产值增长率比2010年下降了一半还多,黑龙江省在全国垫底。2015年第一季度辽宁省同比仅增长了不足2%。2015年4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分析当前东北经济面临的新情况和突出问题。他强调,必须有效顶住下行压力,否则就业、收入等民生问题会受到较大影响,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也难以实现。各部门各地区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稳增长保就业提效益作为紧要之务,推出更多利当前、惠长远的措施,以促改革调结构促进经济稳定运行,努力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就在李克强总理考察中国东北三省前6天的4月4日,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抵达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召开会议,讨论远东联邦主体落实《保持2015年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地区计划》(反危机计划)的情况。他强调俄罗斯经济所遇到的困难不能干扰远东开发计划,肯定了远东联邦区在落实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根据新的法律建设超前发展区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与全国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的近5%跌落到2012年的-0.2%。2013年和2014年集中实施了一批远东开发的基础设施项目,工业增长率达到5.7%。其中2013年东西伯利亚增长率达到6.7%,2014年远东联邦区高达8.1%。2015年第一季度严冬影响了施工进度,所以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负增长。

二、中俄蒙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进入21世纪,中俄蒙三国相继出台了高度契合的新世纪前20年的国家发展战略。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在2020年前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2008年,俄罗斯政府批准《2020年前俄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同年,蒙古国发布《基于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综合发展战略(2008-2021年)》。200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东北振兴战略的启动,至今已经实施了两个五年《振兴规划》。2012年,普京进入第三个总统任期,将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确定为俄罗斯面临的重大战略性任务之一,并强调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任务。同年9月,APEC峰会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标志着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的正式启动。

(一)中国实施东北振兴战略

中共十六大第一次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思路。200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东北振兴战略的启魂《意见》要求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进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将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升到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战略层面,并专门为此成立了总理挂帅的国务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领导小组。2007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联合发布《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计划经过10~15年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深化省区协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通过第一轮振兴措施的实施“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人均GDP增加117%,年均增长13.5%。201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务院批准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要求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产业转型升级达到新水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创新局面,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出新步伐,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2014年,国务院再次发布《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要求着力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2015年4月李克强总理考察东北经济形势后,酝酿出台《东北振兴十年规划》,明确东北“再振兴”基本战略。

(二)俄罗斯实施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开发战略与“跨欧亚发展带”

世纪之交,普京接掌俄罗斯政权,随着世界经济进入膨胀周期,原材料和能源价格飞速上涨,俄罗斯经济进入快车道。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提上议事日程。为了加强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开发的指导,2007年成立了总理挂帅的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发展委员会,并开始实施第二个《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2013年前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2008年,俄罗斯发布了《2020年前俄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等一系列部门和地区发展战略以及专项纲要,试图将原料和能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依靠高新技术的创新发展模式,其中包括综合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2009年,时任总理普京签署了西伯利亚和远东开发的长远规划,即《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立远东和贝加尔地区发展基金,扶持远东基础设施建设。

普京在2012年4月11日向国家杜马所做的总理述职报告中将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确定为俄罗斯面临的重大战略性任务之一,并强调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任务。他要求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国,这种趋势至少要保持10~15年,并遏制该地区人口外流的趋势,实现地区人口稳定增加。并为此成立了俄罗斯联邦远东发展部。

2013年12月,普京在总统咨文中再次强调,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发展是俄罗斯21世纪国家优先发展方向。正式提出要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建立超前发展区,实施优惠税率和其他优惠措施。授予超前发展区部分联邦主体的权利,实行联邦预算单列,可以免除增值税、所得税和财产税。普京在2014年的总统咨文中建议将符拉迪沃斯托克设为自由港,简化海关程序,促进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

2014年,俄罗斯政府批准了《关于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2014-2025年)》国家纲要。要求通过发展该地区交通和物流来加速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的发展。2014-2020年拨款总额3461亿卢布,利用一切资源提高投资水平,到2025年对该地区投资要比2011年增加1.2倍,地区总产值增加40%。通过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消除地区间的发展失衡,发挥与亚太地区国家经济关系的潜力,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在采掘业和制造业领域发挥高新技术的作用,改善医疗、教育、住房条件,大幅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力争到2025年该地区人口增加到1075万。为此,该地区201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项纲要提出的目标是,筹集6969亿卢布发展该地区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

2014年12月,俄国家杜马通过了一揽子在远东设立超前发展区的法案,致力于为投资者创造最大限度的优越条件。其中包括《关于俄联邦社会经济超前发展区法》和为此对俄联邦相关法律文件的修正案。计划这样的发展区要设立14个,为期70年,由联邦预算和地方预算共同出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具有广泛权力的管理公司负责解决所有行政和经济问题,其中包括运输服务、道路建设、水电煤供应等,实行“一个窗口”原则,履行国家和地方职责多功能服务中心的职能。2015年2月召开的俄政府远东投资项目实施会议正式确定了首批3个超前发展区:哈巴罗夫斯克优先发展工业、物流和食品业,共青城优先发展工业,纳杰日京斯卡娅优先发展运输、轻工和食品业。同时还确定了6个投资项目,涉及煤炭、金属开采和加工以及运输等领域。俄总理梅德韦杰夫表示,2015年内将批准20个超前发展区和40个投资项目。

2013年,俄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所长r.奥希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校长B.萨多夫尼奇和俄铁路总公司总裁B.雅库宁共同撰写了《作为国家优先发展方向的互联互通的欧亚基础设施体系》的报告。俄科学院主席团会议于2014年3月批准了这一报告。这一报告的具体实施项目叫作“跨欧亚发展带”。试图以大中城市、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和加工基地、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等为依托,以西伯利亚大铁路、石油和天然气运输管道为主干,吸引欧洲和亚洲国家参与,形成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成从大西洋经欧洲、西伯利亚到太平洋,进而穿越白令海峡进入阿拉斯加,连接北美的交通、能源、电信一体化的发展带。使俄成为西欧、北美、东南亚三大利益区的核心。目标是在俄的亚洲部分形成现代科学工业区和欧亚、欧美货物运输通道。雅库宁表示,通过跨欧亚发展带建设西伯利亚和远东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他建议跨欧亚发展带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

(三)蒙古国综合发展战略与“草原之路”

在总结1990年代蒙古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经验基础上,蒙古国政府2003年发布的《支持经济增长和减贫战略》肯定了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实行的结构重组和改革是保障经济增长的最重要资源,私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是保障经济加速增长的重要源泉。政府提出的通过经济增长来实现减贫目标,就是要依靠私有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出口导向的贸易政策。通过革新技术实现原料加工现代化,发展加工工业,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措施包括:深化改革,保障宏观经济稳定,加快结构改革步伐:健全和完善银行和金融体系:恢复和发展国家工业体系,通过扶持出口导向部门的发展来实现经济增长:扶持地方和农业发展,积极发展基础设施:为人的发展营造公平的环境,提高教育、医疗、住房服务水平:降低失业和贫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2008年蒙古国实施的《基于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综合发展战略》规定了6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实现蒙古人民的全面发展:坚持私有部门占主导地位,大力发展出口导向部门、科技含量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和通讯部门,促进生物和纳米技术发展,发展过境运输和物流、金融服务,深化农产品加工,发展可持续的知识经济:矿产采掘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创造和积累财富,确保经济高速增长,发展现代加工业:确保地区发展,发展基础设施,降低城乡发展差距: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保护国家生态系统,制止生态失衡:进一步巩固政治民主,建立透明、负责、公正的管理体制,反对腐败和形式主义。《战略》强调指出,为了提升经济增长,蒙古国应当选择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和私人部门主导的服务业。通过加大对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开采等手段提升国家实力和在世界权力结构中的地位,计划到2021年保持12%的经济增长率,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具备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发展矿产采掘业和加工业,最终摆脱对矿产资源的严重依鞔《战略》确定在第一阶段建设满足矿产品出口运输需求的道路基础设施,建成同中俄两个邻国相连的欧亚跨境运输线路:租用其他国家港口开展海上运输。在第二阶段,继续拓展国内公路、铁路运输网:积极发展航运和海上运输。

但是,蒙古国仅有一条铁路,即联接莫斯科和北京的乌兰巴托铁路。这条铁路由于年深日久,技术和设备已老化,中蒙边境因轨距不同而增加的换装环节,提高了运输成本,增加了运输时间,制约了蒙古矿产品出口的发展。为此,2008年蒙古国制订了《蒙古国交通运输发展国家纲要》,并在2011年正式通过了这一纲要。但由于对轨距的争论(宽轨还是标准轨)僵持不下,铁路建设久拖未决。直到2014年10月,大呼拉尔通过决议,将在与中国邻近的两段铁路采用与中国相同的标准轨,以提高其第二大出口商品煤炭运输至其最大消费国的便利性。此外,蒙古国正在积极努力希望在天津建立专属经济区,同时打通乌兰巴托到天津港的出海通道。2014年9月,蒙古国政府提出了“草原之路”构想,希望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三、中俄蒙经济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跨欧亚发展带和草原之路相互对接

(一)中俄是蒙古国的主要经济合作伙伴

如前所述,蒙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只有两个主要经济合作伙伴,即中国和俄罗斯。1993年,俄蒙两国签署了《友好关系与合作条约》。但1990年两国签署《关于贸易采用可自由兑换货币结算的政府间协定》之后,整个1990年代两国贸易规模大幅度缩减,从1992年的12.6亿美元减少到1996年2.8亿美元。1996年俄蒙贸易额在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从1980年代的85%~90%缩减到27.5%。蒙古国在独联体之外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中国(占16.1%)、日本(占13.1%)、瑞士(占13%)、韩国(占6%)、意大利(占3.9%)。进入21世纪,俄蒙经贸关系仍然没有得到恢复。2001年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9.4亿美元,其中俄蒙贸易额2.4亿美元,占25.7%:中蒙贸易额3.8亿美元,占比升至40.4%。2000年代中期开始俄蒙经济合作进入快车道,从2006年的5.9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3亿美元。但是,俄在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进一步下降至21.3%,而中国的占比达到47%。在俄蒙贸易中,进出口结构严重失衡,90%的贸易额体现在俄对蒙古国的出口,主要出口产品仍然是石油制品和电力。俄在蒙古国出口总额中只占3%。2010-2013年俄在蒙古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进一步下降到15%~18%,而中国则达到50%。2012年俄在蒙古国进口总额中占27.4%,在出口中仅占1.8%:而中国则分别达到92.6%和27.6%。俄对蒙古国投资数额也不大,截至2008年年底只有200万美元。而中国在1990-2010年的20年间对蒙古国的投资达到18亿美元,占蒙古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53%。在蒙古国的中资企业达到5300家,占蒙古国外资企业总数的50%:而同期俄资企业数量为769家,在直接投资总规模中的占比不足2%。

(二)中俄共建蒙古国“草原之路”

1994年,中国和蒙古国重新签署了《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法律基础。1998年,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访华期间发表的联合声明确定建立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健康互信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2003年,胡锦涛主席访问蒙古国,双方宣布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11年,蒙古国总理巴特包勒德访华,双方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蒙两国关系发展开始提速。2013年,两国政府签署了《中蒙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自1999年中国就取代俄罗斯成为蒙古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从2001年的3.8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60亿美元,占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截至2013年10月,中国无论是就占外资企业总数的比例还是占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均超过50%,中国对蒙古国累计直接投资总额超过25亿美元,成为第一大投资来源国。中国对蒙古国的投资并没有局限于资源领域,而是涵盖了贸易、餐饮、服务、建筑工程与建材生产、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等行业。

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将两国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签署了26项合作协议,其中多数涉及经贸、金融、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双方达成协议扩大铁路运输,把双边贸易额提高到100亿美元,将货币互换额度从10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50亿元,蒙古国通过欧亚铁路向欧盟运输的货物量将增加到每年1亿吨,中国向蒙古国提供的出海口将达到8个。习近平主席为中蒙经济合作的方向确定了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合作“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原则,以互联互通建设为优先方向,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拓展两国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赴蒙投资兴业。习近平在蒙古国大呼拉尔发表演讲时表示“中方愿同蒙方加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合作,对蒙方提出的草原之路倡议持积极和开放态度。双方可以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的平台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蒙古国确定实施草原之路计划,充分发挥作为欧亚桥梁的地理优势,通过运输贸易振兴本国经济。草原之路战略规划了5个庞大项目:连接中国和俄罗斯、贯穿蒙古国的997公里高速公路,1100公里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和复线建设,高压输电线路和石油、天然气管道。总投资需要500亿美元。蒙古国政府期望该计划的实施能为本国带来更多投资并带动产业升级,提升本国的能源和矿产开采与加工能力。

自从2012年俄对外政策开始向东转,特别是西方对俄进行制裁,迫使其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关系。俄在蒙古国的利益具有战略性意义,是其对外政策东方部分的重要内容。为了加强与蒙古国的关系,2014年9月普京对蒙古国进行了工作访问,蒙古国总统建议普京走上“草原之路”。对经过蒙古国领土的过境运输铁路线进行现代化改造,增加运能,提高速度,实现苏赫巴托一赛音山达一扎门乌德(1100公里)线路电气化和建设复线,俄铁路总公司和蒙古国道路和运输部已经签署了这一合作文件。两国元首还签署了互免签证、俄向蒙古国提供无偿军事技术援助等一系列合作文件。两国政府正在制订发展和深化合作路线图。蒙古国希望成为俄天然气输送到中国的过境国。俄取消了蒙古国动物制品的限制。近年来,中俄蒙三国就建立生物安全统一标准问题开展了积极的工作。2013年12月,中俄蒙三国铁路部门代表在乌兰巴托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了过境转运问题,其中包括作为欧亚天然大陆桥的“北方”国际交通走廊。三方确认开展铁路跨境运输合作,提升现有铁路运能,成立三方运输物流联合公司,均衡发展并提升乌兰乌德一纳乌什基一苏赫巴托一扎门乌德一二连浩特一集宁铁路线各区段的铁路运输能力,发展铁路教育机构合作并支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

2014年9月,中俄蒙三国元首在杜尚别实现首次会晤。习近平表示“中方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获得俄方和蒙方积极响应。可以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俄总统普京认为,中方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为三国合作提供了新的重要机遇。额勒贝格道尔吉表示,蒙古国从战略高度重视同中俄发展更加紧密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对蒙古国的访问推动了蒙中、蒙俄关系发展,蒙方希望加强同中、俄的合作来拉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跨境运输。三方决定建立副外长级磋商机制,统筹推进三国合作。2015年7月,三国元首在俄罗斯乌法举行第二次会晤,制订了三国合作路线图和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纲要,成立了三国跨境联合运输公司。

(三)中国东北振兴对接俄罗斯远东开发

近年来中俄贸易额迅速攀升,据俄海关统计,从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的381.4亿美元强劲回升到2010年的570.5亿美元,2011年和2012年超过700亿美元,2013年经过小幅下调之后,2014年达到创纪录的884亿美元。按照中国海关统计,2014年两国贸易额已达952.8亿美元。

必须紧紧抓住俄开发开放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机遇,努力实现与中国振兴东北地区战略的对接。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与俄的技术合作,俄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需要中国的投资、技术和劳动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接国际制造业的战略转移和辐射功能,有助于满足俄远东开发对加工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国振兴东北战略与俄远东开发战略的协同推进和对接,必将进一步提升两国毗邻地区经济合作水平。为实现两国毗邻地区开发战略的对接,2009年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与普京总统共同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强调,“充分发挥中俄地方领导人定期会晤的作用,加大《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实施力度,扩大地区合作范围,提高地方合作效率。”俄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战略与中国振兴东北政策相互对接,一方面将会充实和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诞生,使该地区国际力量更加均衡化,地区合作机制得到优化和整合:另一方面还将会拓展中俄合作领域,促进合作模式转型。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从俄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大庆的中俄石油运输管道于2010年9月竣工,两国元首出席了第一个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大项目的竣工仪式。2011年1月该管道正式投入运营,20年内将向中国输送3亿吨石油。作为《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重点项目之一的同江一下列宁斯科耶大桥建设协定议定书分别在2011年和2012年得到中俄两国政府的正式批准,2014年大桥建设正式奠基,预计2017年竣工。这是跨中俄两国界河黑龙江的第一座铁路大桥。2014年两国元首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在加快发展跨境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还提到,建设“黑河一布拉戈维申斯克界河桥,改善中方货物经俄铁路网络、远东港口及北方航道过境运输条件”。2014年,中俄两国签署为期30年价值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供应协议,每年输送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2014年9月,跨越黑龙江界河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境内“西伯利亚力量”管道的开工仪式举行。西线管道也在谈判中。2015年5月,中俄两国就中国参与莫斯科一喀山高铁建设达成协议,成为中国高铁第一份海外订单。自2013年以来,中俄两国已经签署近100份合作文件,内容涉及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等能源领域,以及航空、航天、造船、互联网等高新技术部门和金融、贸易便利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农业、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

为对接俄远东开发,加快中国东北地区沿边开发开放,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实现贸易方式创新,从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从一般贸易为主转向以加工贸易为主,在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实现进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提高投资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2)加大两国相互投资力度。中央部门有必要扶持黑龙江等省提高投资能力,在林业和木材加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能源和能源产品加工等领域加强对俄投资,就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合作,通过大型项目带动沿边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以投资带动贸易,通过俄远东将市场向亚太和欧洲、中亚地区扩展。为此,须切实贯彻实施《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3)在周边地区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化建设框架内,有必要支持沿边地区国际大通道建设,通过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开发开放的形式,实现跨境经济的融合与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同时,必须重点支持沿边口岸的港口、道路、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4)努力维护中俄重大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采取措施调动俄方合作的积极性。在深化能源和新技术研究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合理重视和平衡双方利益,防止激发资源民族主义。适度考虑引进第三方机制,既可减少俄对中国的疑虑又可加强亚太多边合作。

四、中俄蒙经济走廊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于2015年3月发布的《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方面指出“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一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和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正式纳入国际级战略版图。

打造中俄蒙经济走廊,首先要加强国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中俄蒙互联互通。这里应充分发挥三条大通道的作用:

一是中国华北京津冀一内蒙古二连浩特一蒙古国乌兰巴托一俄罗斯乌兰乌德。蒙古国境内段,已经规划为“草原之路”并与中、俄两国进行合作,进行铁路电气化改造,修建高速公路,铺设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架设高压输电线路。俄境内也在对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阿铁路进行现代化改造。2014年中国境内的二连浩特一集宁段也已开工330公里的扩能改造项目。

二是俄赤塔一中国内蒙古满洲里一哈尔滨一绥芬河一俄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一通道将黑龙江省与欧洲联系起来,同时黑龙江省也在太平洋确立了出海口。《黑龙江省与内蒙古东部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和《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已将这条通道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之一。中国铁路总公司和俄铁路部门已经就打通这条中欧陆路跨境运输建立了密切协调机制,现已开通“津满欧”、“苏满欧”、“粤满欧”、“沈满欧”等“中俄欧”铁路国际货物班列,并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东北地区通过大连一沈阳一长春一哈尔滨高铁与该通道无缝对接,与北京形成高速运输通道。

三是蒙古国乌兰巴托一乔巴山一霍特一中国内蒙古阿尔山一吉林白城一长春一珲春一俄扎鲁比诺港。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对中、蒙、俄、朝国际合作及这条中俄蒙国际大通道作出了详细规划。根据吉林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国务院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落实意见》,吉林省将积极开辟珲春一俄扎鲁比诺港一日本新溻、珲春一扎鲁比诺港一韩国釜山陆海联运航线,加快推进中蒙“两山”铁路前期工作。2013年8月中国珲春一俄马哈林诺国际联运铁路列车重启。2015年5月,中国吉林珲春一俄马哈林诺一扎鲁比诺一韩国釜山国际陆海联运航线开通。

这三条大通道贯穿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合作和东北振兴以及俄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开发和蒙古国矿业兴国战略。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促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小图们江区域合作将华丽转身为大图们江区域合作,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离不开朝鲜、韩国和日本的合作。中韩自由贸易谈判已在2014年年底结束实质性谈判,中日韩自由贸易谈判也在紧张进行当中。这两个自贸区的建设将助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提速。考虑到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开发是面向整个亚太地区,寄希望于日本和韩国的资金和技术,计划与亚太经合组织各经济体韩国、日本、东盟、印度等启动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商谈判,与中国的自贸区谈判尚未列入议事日程。中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也面临着技术的升级改造,希望与美国、日本、韩国加强技术合作。蒙古国更是将寻求“第三邻国”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将自己的矿产资源出口到中俄以外的第三国如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日本和韩国也迫切需要俄罗斯和蒙古国的能源和矿产原料。因此,有必要吸引日本和韩国乃至美国和朝鲜加入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共同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韩自贸区和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有助于吸引俄加入自贸区谈判,共同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推向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与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日本一东盟自贸区、韩国一东盟自贸区以及中国一澳大利亚自贸区、中国一新西兰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共同构成2014年中国举办APEC峰会期间提出的亚太自贸区(FTAAP)的基本框架。

必须正视中蒙俄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首先,随着三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方式面临创新。中俄蒙贸易二十多年来“原材料换消费品”的贸易模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俄蒙正在实施经济现代化战略,必将改变原料出口的发展模式,吸引投资,发展加工业,鼓励深加工。以投资带动产业内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目前中、日、韩在与俄远东商品贸易中呈现三分天下的局面,中国略占优势。然而在向俄远东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中,中国以消费品为主,附加值低,而日、韩则以投资品为主,附加值高,且具有技术方面的优势。中、日、韩之间既存在竞争也具有合作的可能性。第三,俄蒙对中国崛起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双边合作的长期运行。此外,俄蒙严重的腐败和恶劣的投资环境也制约着中国对其投资。

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可以促进欧亚经济一体化,建设欧亚共同经济空间,共同引领来自亚太和欧洲的国家参与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新格局,从而对当前世界经济版图产生重要影响,促进新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

五、经济走廊建设的制约因素

如前所述,尽管中俄蒙三国都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三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也高度契合,又都有加强合作的意愿,但是也应看到,还存在一系列制约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的因素。对此,各方须高度重视,努力化解制约因素和困难、风险,将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成为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康庄大道。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内容中,“民心相通”是基础。中蒙俄之间合作的主要障碍就是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俄罗斯本能地具有欧洲中心主义和亲欧情结,既要与中国加强合作,又担心对中国形成依赖,担心中国向西伯利亚和远东扩张,担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其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形成冲击。蒙古国对中俄两国也不完全信任,积极寻求所谓的“第三邻国”。此外,中国的迅速崛起必然引起包括俄罗斯和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的恐惧和不安。

第二,东北亚地区存在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由于俄日之间存在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领土争端,至今没有签署和平协议。在朝鲜半岛上,朝、韩仍然处于尖锐的军事对峙状态。日韩之间也存在着独(竹)岛等领土争议。由于钓鱼岛和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以及日本当局否认或美化侵略等历史问题,中日关系趋于恶化。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艰难启动的,进展缓慢。

第三,美国以美日韩同盟为推手实施旨在遏制中国的亚太战略再平衡。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美国感到自己的全球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和威胁,在2011年开始其所谓的“亚太战略再平衡”,通过构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强化美日同盟,扩大西太平洋武力部署,挑起日中钓鱼岛和南海岛屿主权争端,加剧地区紧张局势,试图遏制中国的崛起。

第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差距大,经济体制各不相同。据世界银行资料,2013年中国经济规模达9.24万亿美元,占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仅为6807美元:日本4.92万亿美元,仅为中国的一半,但人均高达38633美元:俄罗斯2.10万亿美元,人均14612美元:韩国1.31万亿美元,人均25977美元:蒙古国只有115.2亿美元,人均4056美元:朝鲜没有确切的数据,但基本属于贫困国家。如此悬殊的经济规模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导致各国经济政策不能相互衔接。

第五,中俄蒙三国政治、经济、人文合作与交流发展不平衡,归根结底取决于三国宗教基础、国家认同、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结构性差异认知。进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缺乏共同价值观,进而缺乏合作的社会基础。

猜你喜欢

东北亚蒙古国中国
蒙古国被列入反洗钱“灰名单”
蒙古国也想接办美朝峰会(相关链接)
文在寅:朝韩及东北亚共同举办世界杯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面向全世界 服务东北亚
蒙古国任命新总理
东北亚博览会,架起一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
第四乐章翻转:亚洲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