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哈尔滨对俄东部地区
2016-11-07夏焕新
夏焕新
摘要:随着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巩固,两国全面加强合作的愿望更加强烈。积极开展对俄全面合作是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哈尔滨目前及未来发展的重点目标。近年来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属于投资高风险地区。企业要在规避和防范风险的同时更有成效地开展对俄合作,就必须充分了解俄罗斯的政策、法规及产业政策导向,缜密分析、及时把握俄投资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哈尔滨:俄罗斯:投资
一、俄罗斯东部地区投资环境及产业政策导向
国际投资方式的特点和功能不同决定了所要求的投资环境和条件不尽相同,国际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一国对外资吸引力的大小。而投资者对差异性较大的投资环境能否全面了解并很快适应,将直接影响其投资效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可分为下滑、恢复、快速发展几个阶段。2012年普京重握总统大权,俄罗斯经济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随着俄罗斯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各国投资将重新转向俄罗斯,中国的投资者也把目光集中在俄罗斯的许多领域。因此,人们对俄罗斯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估更加重视,对俄产业政策导向更加关注。
(一)投资环境
俄罗斯属于资本短缺型国家。在政府制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中,俄需要2万亿~2.5万亿美元的国内及国外投资。为此,俄政府把利用外资作为重要的政策选择,并把从根本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近十年要解决的关键性任务。
1.法律环境是投资环境的“晴雨表”
众所周知,法律制度保障是深化投资合作的必要条件。俄罗斯十分重视对外资立法,希望通过加强立法,为投资者创造符合国际标准的法律投资环境和条件,目的是以法律手段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加快俄经济发展步伐。
早在普京第一任期内,俄就完成了联邦《税法典》、《国家土地法典》、《劳动法血》、《海关法典》、《中央银行法》等基础性法律的修订和制定工作。通过了联邦(般资活动法》,修改和补充了《地下资源法》、《产品分割协议法》、《股份公司法》。近年又修改了《农用土地流通法》、《俄罗斯联邦仲裁法庭法》、《法人国家登记法》、《对不动产和不动产交易权利国家登记法》、《不动产抵押法》、《银行和银行活动法》、《有价证券市场法》、《股份公司法》、《自然人在俄罗斯银行存款保险法》、《土地和地段级别转换法》、《经济特区法》、《租让协议法》。又相继通过了《外国投资法》、《环境保护法》、《在俄罗斯进行对俄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商业组织直接投资秩序法》、《公路付费法》、《组织市场和交易所贸易法》、《对不动产形成、投资和进行国家清点核算法》、《自然垄断法》、《森林法典》等。上述法律的出台均以吸引外资为基本原则,旨在为外国投资者在投资、企业经营活动条件和收入利润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给予其国民待遇,保证国内外投资者在相同的条件下竞争。
2.政策环境是投资环境的“指示器”
为吸引外资,俄罗斯颁布了许多法律。随着经济环境、国际环境的变化,许多法律条文已不适合形势的需求,于是,一系列总统令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应运而生,形成了俄罗斯特色的法律政策多变现象。对中国生意人来说,最具代表性的是2006年2月26日俄联邦政府通过的《关于修改俄联邦自然人携带自用商品过关入境缴纳统一关税和商品税税率条例》。这一政府令规定:把原来俄公民7天一次每次携带50公斤自用商品入境免税的优惠政策,改为30天一次每次携带35公斤。此项规定导致黑龙江省所有对俄口岸的旅游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同比下降40%~45%。其次是2006年11月15日俄总理弗拉德科夫签署的《关于规定2007年俄罗斯联邦境内零售贸易中外籍劳工许可比例》(第683号)政府令。这个被俗称为“禁商令”的政府令规定,到2007年末在俄露天市场从事零售贸易的外国人减少到零。也就是说,俄罗斯的零售商品贸易市场已完全禁止外国人销售,这一限制措施无疑给俄罗斯市场上的中国零售商一个沉重打击。20年来中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主要是由中国人自己在那里零售,而这一法令的实施使约10万在俄华商被迫返乡。
3.金融环境是投资环境的“风向标”
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和保证。金融体制改革是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融改革的内涵看,其基本趋向是一个“放”字,即金融市场化。金融市场化是一个动态的、多层面的深化过程,它不仅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同时也是金融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俄罗斯金融市场化的任务主要有三项:银行商业化、利率市场化、货币自由兑换。然而,在金融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俄经历了1998年和2008年两次国际性金融危机的重创,致使俄财政金融体系、支付体系和宏观经济雪上加霜。特别是银行体系亏损面扩大,亏损额大幅提高“问题银行”数量明显增加,居民存款和银行信贷规模大幅下降,银行资产质量明显恶化。近期,由于受到西方制裁,卢布大幅贬值,俄市场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为稳定金融危机和制裁危机后出现的复杂局面,防止银行业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俄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但收效甚微。
(二)产业政策导向
俄罗斯东西两大部分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欧洲部分虽然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产值占全俄的3/4以上,但其资源有限,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而亚洲部分虽然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工业基础薄弱、部门单一,资源远未得到充分利用。为改变这种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状况,俄政府实行了“工业东移政策”,被称之为“纲领性政策”。目前,俄罗斯经济对东部地区的依赖日益增强,特别是随着“亚太时代”的到来,俄更为重视东部的发展。
1.产业特点
工业在俄罗斯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重工业始终占优先地位: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工业部门逐渐涌现:工业生产集中度很高:工业部门分工很细,现共有12个行业、300多个不同的部门。
2.优势产业
(1)电力工业。包括火力、水力、核能发电三大部门。
(2)燃料工业。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工业。
(3)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这是俄罗斯的工业核心,是工业科技进步的基础。
(4)建筑材料工业。是俄罗斯传统工业部门之一。
(5)轻工业。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传统工业部门之一。
(6)食品工业。在俄罗斯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工业由24个分部门构成,肉类及罐头加工业、奶制品、捕鱼业、制糖业、饮料和面食制品业都是其主要部门。长期以来,由于投资不足和农业生产不稳定,食品工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市场供应紧张短期内很难改善。
3.产业导向发展思路
(1)根据国情协调发展三大产业,基本保持现有格局:第一产业将恢复增长:第二产业将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基本保持现有比重,到2015年服务性产值占GDP比重达到54%。
(2)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对GDP的贡献率。
(3)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高经济竞争力。
(4)大力发展人力资本。俄政府清楚地知道,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4.未来10年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俄2025年前发展构想要点为: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巩固和增强俄在传统领域(能源、交通、农业、自然资源加工业)的全球竞争优势,巩固和增强俄罗斯的对外经济地位,提高其参与国际分工的效率,构建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新模式。
发展构想将产业发展定位为八大领域:科技创新、高技术、基础工业、自然垄断、运输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利用和农业(包括渔业)。其发展方向可概括为:
(1)发展科学、国家创新体系和工艺。
(2)发展高技术产业。
(3)发展基础工业部门。
(4)自然垄断领域要解决两大任务:第一,缩小基础设施垄断化规模,分离自然垄断和潜在竞争部门:第二,保证所有经济主体能够平等和透明地进入自然垄断项目。
(5)发展运输基础设施的竞争优势。
(6)发展能源基础设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7)发展自然资源利用领域的竞争优势。
(8)发展农业和渔业综合体。
二、俄罗斯东部地区存在的投资风险因素
投资者在决定自己的资本投向哪个国家时,首先考虑的是该国投资环境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追求的是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得由于承担了投资风险所带来的可靠收益。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主要包括非人为因素(自然资源、市场规模、劳工数量等)和人为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外资管理方式等)两方面的内容。俄罗斯东部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具备一些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但是由于其正处在体制转轨进程中,因此其投资环境中不免存在着一些风险因素。
(一)政治风险因素
1.政策不稳定
对投资者来说,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比政治环境的稳定更加重要,尤其是一些规模比较大的长期投资项目,对于政策的依赖性更强。俄罗斯1991年颁布了第一部《外国投资法》以后,俄政府就一直对外资流入持积极态度,但由于在外资关注的投资环境上缺乏实质性改观,其投资吸引力并无多大增强。时至今日,俄历届政府又陆续出台了很多与吸引外资相关的法令。《俄联邦外国投资法》于1999年重新修订,2003年12月又再次修订。然而这些法令随意性很大,对外资的态度摇摆不定,很多规定矛盾重重而且朝令夕改。出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考虑,俄罗斯的外资企业法定税率水平也较其他转轨国家高,优惠政策实施条件也较为苛刻,这大大动摇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2.对中国的戒备心理仍然存在
尽管中俄两国关系不断升温,但有关中国的领土要求论、非法移民论、经济入侵论、商品倾销论和黄种人天下论在俄罗斯仍然存在。在中国劳动力较集中的远东地区这些不和谐之音更是“此起彼伏”,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中国投资者的信心和积极性。俄罗斯人的心里十分矛盾,一方面俄东部地区缺乏资金,缺少劳动力,吸引外资、引进劳动力是发展俄东部地区经济的必由之路,中国是具备条件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俄东部地区地广人稀,俄罗斯人担心中国劳动力大量进入将使该地区“中国化”。从安全角度看,一些俄罗斯人也容不得邻国强大,认为邻国强大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在这种安全观的驱使下,他们往往会把单纯的商业行为和国家安全扯到一起。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俄罗斯东部地区的一些民众、个别政客和学者认为中国投资对本国民族产业独立发展会造成消极影响,甚至一部分杜马成员也对中国投资者持不信任态度,这无形中削弱了俄政府吸引中国投资的积极性。
(二)经济风险因素
1.税率过高,税种复杂,乱收费
俄罗斯独立之初税收体制不健全,税制繁、税种多、税率高曾一度困扰本国企业家和外来投资者。从1994年起,为简化税制结构,解决上述问题,俄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改革措施。1999年1月开始正式生效的《俄联邦税法典》第一部分详细规定了16种联邦税、7种联邦主体税、5种地方税,将总税赋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2.4%。这部《税法典》,从2001-2011年10年间经历数次修订,但目前俄罗斯税赋仍然很高,约占企业利润的70%。个别地区还存在着私自提高税率、巧立名目乱收费的现象。
2.投资竞争十分激烈
俄东部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着众多的国际投资者。美国、日本、韩国等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国家都认识到,俄东部地区是目前世界上鲜有的资源未开发地,并且该地区市场空间广阔、内需拉动经济的力量强大,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宏观经济政策更为宽松,尤其是该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因此,各国都想在俄开发东部地区的浪潮中分一杯羹。到俄东部地区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形势不容乐观。俄输油管线项目从安大线到安纳线,再到最后的泰纳线的一波三折就说明了各国在远东的利益之争已接近白热化。
3.投资成本价格波动大
俄罗斯自推行价格自由化以后,其价格体系一直不完善,物价竞相攀升。尽管到目前自由调控的价格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很多价格关系仍未理顺,能源、生产资料以及交通运输费用价格波动非常大,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这些部门均属俄罗斯的垄断部门,掌握着价格升降的决定权。它们往往为本部门利益擅自抬高价格,获取垄断利润。这对在俄投资建厂的外资极为不利,成本随时可能上升,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利润率下降,销量受到影响。
(三)金融风险因素
1.金融工业集团的干扰
俄罗斯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金融工业集团对经济的巨大控制力,在叶利钦时代就形成的金融工业集团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不仅操纵着关系国家经济动脉的产业和领域,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府决策。工业主导型金融工业集团主要由国家控制,银行主导型金融工业集团基本由私人控制。金融工业集团控制着重要的经济部门,掌握了俄罗斯50%的经济。目前,又出现官僚寡头取代金融寡头主宰经济的趋向。普京上台后逐步实施了对原有金融工业集团的打压政策,但由于其由来已久,且力量强大,短期不能达到完全排挤的效果。金融工业集团对俄罗斯经济发展道路的影响还将持续下去。
2.金融体制不健全
俄罗斯金融法制、法规不健全是有历史沿袭性的,金融市场上存在大量的违法、违章现象。金融市场的混乱削弱了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干预,而金融工具的短缺也使中央银行缺乏调控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手段。目前,在俄罗斯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率等基本金融工具还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能借助于原有的信贷规模控制、工资管制等手段来调节金融活动。而经济环境恶化也使利率等调节手段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近期俄央行对卢布大幅贬值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未能奏效也说明了这一点。金融体制不完善、金融市场波动势必会对国际投资产生消极影响。
(四)社会风险因素
1.恐怖主义活动
伴随着分离主义倾向的加剧,俄国内恐怖主义活动日渐猖獗。近年来,包括极端宗教恐怖组织、极端右翼恐怖组织、以推翻政府为目的的极端左翼恐怖组织及极端民族主义恐怖组织在内的恐怖组织制造了多起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这让准备投资俄罗斯的外商望而却步。
2.社会治安
在俄罗斯,光头党已成为社会的沉疴。十多年来,各地光头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以“俄罗斯保卫者”自居,频频制造袭击事件,让在俄外国公民谈虎色变,也让俄政府头疼不已。俄黑社会组织势力膨胀,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在政治和经济上求得合法化及公开化,甚至一些政府机构的腐败官员还为其提供服务。黑手党分子的人数几乎相当于国家内务部队的编制。许多材料表明,公权力和黑势力或明或暗地相互利用,共同谋利。黑社会组织的存在导致社会治安状况不佳、犯罪率居高不下。资料表明,全俄每年发生的杀人和杀人未遂案件高达3万起,但破案率极低。
3.腐败现象
俄罗斯公权力商品化现象严重,各级权力机关普遍存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一系列腐败现象。俄罗斯总检察院的秘密报告称,近三年来,仅受贿案件就立案1.4万起,其中1/3涉及各级政权机构。受贿的形式和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涉及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中央银行、医药卫生部门、农业部、国防部系统以及海关、税务局甚至内务部等司法部门。有关材料表明,一些企业用于收买各级官员的费用达到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媒体不断披露市长、部长以及代理总检察长等高级官员的贪污受贿事实,然而立案或最终被绳之以法的却寥寥无几。
俄罗斯的政府经济管理机构包括一些涉外部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低下,外国投资者和外资企业人员到有关部门办事总要经过一套繁琐的程序,延误很多时间。如中国一公司在伊尔库茨克建立纸浆厂项目已立项十年之久,至今仍没有生产出纸浆,有关协议在多个政府机构间“公文旅行”,中方企业“欲哭无泪”。俄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官僚作风严重,办事拖沓,对政策法规的解释和执行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行政性收费标准过高,更有一些执法人员如警察、海关工作人员腐败成风,对入境外国人索贿敲诈。
三、对策建议
近年来,俄罗斯东部地区投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投资吸引力有所加强,但仍属于投资高风险地区。从哈尔滨市近30年对俄经贸合作的情况来看,该市对俄出口的地产品少,对俄贸易不是其“强项”。根据国务院《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35条)将哈尔滨打造成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具体目标,结合该市的区位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进一步加强对俄全面合作,将是其目前及中长期的发展目标。面对俄罗斯投资环境的现状,如何在对俄罗斯东部地区进行广泛合作中正确规避和防范风险,使风险可能带给企业的损失得以避免或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对中方企业在俄开展多领域合作的调研情况,笔者建议:
(一)应建立中俄地方政府间常态合作机制
应认真研究和借鉴宁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经验,积极向国家申请,力争将中俄两国全面合作与地方区域合作的常设办事机构(如秘书处或合作委员会)设在哈尔滨市。积极促进两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常态化合作机制的建立,诚邀中俄两国地方政府在哈尔滨设立代表处、办事处或联络处。同时,积极争取尽快在哈尔滨设立俄罗斯领事馆。
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建议哈尔滨市利用自身的独特地位,建立双方不同层级政府首长定期会晤制度、双方相关政府部门定期例会制度、批准互设商务联络处或代表处等,使双方的联络、会晤、磋商和信息通报制度常态化、制度化,及时通报双方各自国家和地区合作政策法规的变化、合作计划和项目的确定等,为双方企业合作提供便利和支持。
(二)应尽快成立对俄全面合作协调机构(驻俄办事处)
哈尔滨市对俄经贸合作的发展历史,就是企业各自为战的历史、商人单打独斗的历史、贸易起伏震荡的历史、利润听天由命的历史。时至今日,那些在俄罗斯从事经贸合作的中小企业还是胜败凭运气、前景心没底。根本原因之一是没有政府的统一指挥和全局部署。在俄企业多数是粗放经营、过分依赖政策,只要俄罗斯政策有变化,遭受经济损失的都是中国企业。近年来,俄罗斯大力实施远东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发展重心开始向东部地区转移,积极同独联体及周边国家开展务实合作。面对机遇,哈尔滨市要汲取以往企业各自为战的教训,由政府牵头成立对俄全面合作协调机构,全面掌握对俄合作企业情况,对每一个合作项目都要进行协调和指导。政府协调机构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有专业人士参加的跨部门领导协调机制,制定全市对俄投资的整体战略,全面指导对俄投资工作。第二,通过协调、宣传和经济交流等各种渠道消除俄方对中方企业“走出去”的误导,为企业对俄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建立和完善投资促进体系,解决投资中的难点问题。第四,适当进行宏观调控,避免同类企业进入同一市场时进行内部竞争,损失总体市场份额。总之,政府协调机构要为企业提供指导、协调性服务,特别是要全市一盘棋,对俄合作企业要统一思想,有全局观念,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三)中资企业“走出去”要做好资金和人才的准备
迄今为止,中方对俄投资企业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失败的原因非常复杂,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没有做好“走出去”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对俄罗斯的法律制度、市场环境、文化环境、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习惯没有深刻的了解。实际上这不只是中国企业常犯的错误,与俄罗斯文化背景相近的欧美跨国公司也不例外。根据对华富集团、“TCL”、中兴通讯等在俄投资较为成功的中资企业的调查可知:对俄投资首先要做好资金、人才的准备。开发市场首先要具备实力,要有一定的前期进入准备金和战略资源储备,对项目开发要有持续的投入。一般而言,能适应并在俄罗斯立足的都是大公司。其次要有好的人才准备,企业国际化最大的障碍是缺乏国际化人才以及对国际市场经营规划的了解。从所调查的情况看,懂语言、熟悉当地情况、精通专业、懂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几乎是所有中国公司面临的迫切问题,亟待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共同努力予以解决。
(四)选择好进入俄市场的方式和经营模式
从实践经验看,并不存在千篇一律的统一模式。对于在俄罗斯的一些成熟先进的业态形式和管理模式,哈尔滨市许多企业并不熟悉或不适应,在进入俄罗斯市场时习惯于简单拷贝以往在国内或在其他国家成功的经营模式。从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看,对俄投资必须考虑的战略问题就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必须要有长期的战略眼光,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要有不同的经营战略。中方企业对俄投资起步较晚,一些回报率较高的领域和行业已经被西方公司主导,所剩机会不多。这要求中国企业必须选择好自己的市场定位和进入方式,要借鉴竞争对手的经验教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
(五)处理好在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问题
跨文化管理实际上靠的是人才本土化,要用好当地人才。这不仅符合当地的法律要求,而且能在俄当地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以赢得当地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这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俄欧美跨国公司由俄罗斯人做代理并不鲜见,目前“TCL”、华富集团和中兴公司在员工构成上也实现了本土化(中俄比例50:50,未来俄籍员工比例将提高到70%),一些俄籍员工已经进入公司中高层,在内部管理和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与俄罗斯的主流运营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从跨国公司开拓俄市场成功的做法看,一个企业要想在俄市场立足,首先要选择好合作伙伴,把本企业的海外发展战略与合作伙伴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搭上主流运营商的顺风船。只有做主流市场,企业发展才会有后劲。西方跨国公司和我国中兴通信公司在这方面都有成功的经验。
(七)要改变中国公司和中国产品形象
中国对俄合作和投资要获得长足发展,中国企业要在俄市场站住脚,必须改变中国商品即“便宜货”的形象。由于多种原因,现阶段俄罗斯人还没有完全摆脱对中国企业和商品的不信任甚至歧视态度。很多中国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进行微利甚至无利的营销,使它们处于极为脆弱的经营状况。中国的彩电和汽车在俄罗斯只能进入低端市场,并不是我们没有高端产品,而是由于俄方对中国的高端产品认知和接受程度低。这也是很多中国企业在俄难以立足、中国商品在俄难以打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发展眼光看,具备一定规模的在俄中国企业,不应追求短期效益,在低端市场拼价格、争微利,而要扎扎实实在提高员工素质、改善服务质量、树立公司形象、推广自有品牌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