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目前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016-11-05文/蔡啸
文/蔡 啸
浅析目前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文/蔡啸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至上世纪70年代末如今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由最初对西方已经历过的现代艺术流派创作方式与形式语言的“拿来主义”过渡到了如今从中国现实中获得灵感确立中国属性,这一转变既有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文化多元发展支持的原因,也是信息爆炸时代的必然结果——跟西方直接接触对话的机会愈加频繁,信息资源共享。然而在这看似形势一片大好的光景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面临着自身内部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所处社会环境下功能、意义以及民众接受度等诸多问题。
中国当代艺术;意识形态;审美需求;市场经济
一、现代艺术理论的缺失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初期有着一个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文革”刚刚结束的中国处于“文化荒漠”的境地,思想解放运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方面,政府希望给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一个相对于当时体制较少教条主义的意识平台基础。另一方面,民间知识分子试图借助这场由政府开启的思想解放空间进行启蒙思想和开启民智的工作。这个时期的先锋艺术家多是发迹于民间这场运动的参与者,他们对“文革”期间“重大题材”“宏大叙事”的艺术创作主题和“红光亮”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持批评态度的,并一直尝试新的艺术语言探索。站在一个文化如此开放的时间点上,向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便是破除原有体系枷锁最直接和便利的途径。不过当时的学习只是流于对其艺术形式表现的模仿,没有深入探究西方现代艺术的内在精神与其理论体系的发展轨迹。语言上的嫁接并不能从理论角度替当时的新潮美术指出一条发展道路,无法讨论当代艺术本质中最核心的问题。西方的现代艺术是在深厚的人文主义基础上,伴随于现代哲学意识凸显走过来的。但是,在当时的中国缺乏这样的土壤。所以最初的美术变革都是致力于对原有体系的推翻,以类似于拉伯雷世界“狂欢节”的形式展开,其深层的动力也是社会的、政治的。
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现在。虽然在过去的30多年里,西方文艺理论作为专门的学科在国内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作了相关的研究与讨论,但也始终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融入于大众。从整体上看,其人文背景的氛围较西方而言仍有差距。毕竟现在相当于把对方历史纵向发展中链接的各个系统横向陈列于一个时空环境下,消化和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在研究这些体系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理论中的某些论点在实际面对中国现今的现实背景时也不一定具备完全的指导意义。于是不少国内艺术家也开始自主的不理会西方艺术框架进行艺术实践,努力从中国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毋庸置疑这是一条可行并能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能看到这种愿望的努力,但就在语言的贡献上,还没有发现太多有价值的成就。
二、审美需求的不同导致与社会群众脱节
中国当代艺术有其内在的局限性。一方面,它是以西方现代艺术的大框架为前提发展而来,话语权就理所应当地拿捏在西方文艺批评界手中。西方套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评判。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在面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手法时又常常找不到合适的沟通点,甚至被主流文化意识放到对立的平台上。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使得中国当代艺术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导致了其与社会和大众的脱节。于是乎艺术活动的发生与开展成为了迎合西方评论界的一种行为,美术馆的展览成为了一场场小众聚集者自编自导自演的内部游戏。社会反馈的缺失使得这些艺术活动失去了应有的社会价值。
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出于中国主流意识对艺术的界定一直以来都把审美功能当作评判艺术作品的关键因素。在西方美已经不是艺术观念的必然组成部分,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它更强调于艺术作品做为个体的“意义”与“体现”。所以当一些观众到美术馆去观看一下当代艺术作品时便会感到困惑,困惑的原因是在于他们在现场找不到与自己审美经验相匹配的部分,甚至在那个空间里找到令自己不愉悦、厌恶的东西,继而对作品提出质疑。而对于当代艺术家而言(尤其是系统研究过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艺术家),作品的审美功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也不只是单单放置空间展示而已。而是反过来以艺术实践构造空间、改造事件,对依附于时代的意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当代艺术并不是像大众认为的是一场崇高的降落,从无限降落到身体的有限与不幸,而是通过物质减法的有限手段生产无尽的主体级数群,终归目的是通过精确并且有限的概括去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对于中国的观者他们大部分不会去思考这背后的含义,也没有这样的思维习惯,更倾向于相对直接的审美需求。作者创作意图与观者观看目的上的偏离在没有第三方介入进行调试和疏导的情况下只会越来越大。而就目前,无论是美术馆还是研究机构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充当这一角色。
安迪·沃霍尔/坎贝尔浓汤罐头1962年
魏光庆/红墙·家门和顺1992年
三、市场经济主导下的中国当代艺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中国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作为能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缩影,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也越来越受到西方的关注。借助于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向国际推广,捧红了一批当代艺术家。这本是一件值得祝贺的好事,然而这一举措也给中国当代艺术界带来了隐患,隐患是“太过迅速”。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艺术群体能像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家们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得到国际认可并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这背后当然有强大的国家意志支撑,但也与西方评论界刻意“炒红”,将其作为投资手段的目的脱不开干系。这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好不容易从西方策展人的意志觉醒后又卷入了市场经济作用下的浪潮中。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和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艺术作品商品化已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自2003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价格出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主要的推力不仅来自市场内部,也来自外部。大量的流动资金介入,使得艺术品市场从不到100亿暴增至300多亿,而同年艺术品的成交额也从2002年的50亿增加到了150亿,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艺术品的成交价格。往后的10年里更是继续稳步提高,到2013年,其成交额已达到643亿元。这样的势头吸引了不少投资人把目标投准了这块潜力巨大的板块。这些投资人不一定都具备专业的学术背景,甚至有的缺乏相应的艺术投资指导,纯粹通过商业运作抬高所投资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以达到投资的目的。虚高的价格刺激了一些还未涉入市场的艺术家改变个人的创作方式,无论在创作主题的选材还是艺术语言的表现甚至最后作品的价格定位都纷纷向已经在市场上成熟的艺术家看齐。这不仅导致了艺术作品学术价值的降低,也给艺术品交易市场带来了大量泡沫。大的财团利用这些泡沫资本多样化,试图通过艺术品市场这一平台固化自己的资产,这种模式的循环让当代艺术的泡泡越吹越大,但更难破裂。至此,当代艺术的价值思考俨然从学术问题变成了金融问题。市场的不规范给当代艺术品投资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长此以往,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极度不利的。
艾未未/三条腿的桌子2005年
罗伯特·塞立恩/无题1994年
四、现行高校艺术教育制度需要改革
艺术在任何一个学院都不是特别好教的学科,因为教育需要先把问题和解答量化再进行输出。“技巧”和“形式”都是好量化和说清楚的,但是涉及艺术的核心问题就很难被量化了。目前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美术)正处在探索的阶段,在学院内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体系。所固有的成熟体系是由徐悲鸿从法国带回的现实主义体系。改革开放后又在原有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基础上加入了动画、影视等学科,学生进入学院后便分到各个系部进行学习。这样的教育优势是重视技艺的训练,培养专门人才,在校期间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但是它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并且在全球化日益加快的今天更加凸显。原因是对艺术思维训练的忽视和所教出的学生跨界处理问题的能力薄弱。大多数美院毕业生如今直到走出校门都不清楚自己从事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奔着为“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信条踏入社会(其实这个观点是一点都没有错的),然而也不清楚怎样服务,服务的方式是什么,没有这个问题的答案,就算你专业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为艺术的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也只能躲进“为艺术而艺术”的死胡同里。
相较于中国,西方在当代艺术教育上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首先得益于它本来的传统。这个传统是建立在一场场文化运动的基础之上,丰富的人文知识背景、理论体系以及实践经验是它宝贵的资源。并且在西方,和国内体制不同,它不会按照画种来分科系,凡是学习艺术专业都会在一个系,统称Fine Art。学生在那里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材料和方式去做艺术,这一点上他们的学生在跨界综合能力上较国内的学生要强。即便如此,它的教育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西方艺术教育的问题就是太过于追求学生的创造性和对自己作品的阐释能力。教授常常强行把学生的思维嵌入艺术史的模式中,使得学生对作品不负责任却注重作品的阐释效果。而教育量化输出的结果是学生获取“创造性”的方式和渠道大同小异,这在某一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个体经验的把握与探索,迫使对可能的同一艺术命题给出不同的阐释与分析。最后结果解决的不是创作本身问题,而是流于在一个逻辑的框架内玩文字游戏。
当代艺术是一种教导,但其教导的不是艺术而是如何提供生活的可能性。如今它也正好迎合了“大视觉艺术”范畴这个流行说法的概念,正如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所言,“从‘纯美术’到‘大美术’这条弧线的延长线,就是未来美术与周边生活的关系。将来‘美术’这个概念可能没有实质的意义,被‘大美术’释放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纯美术’将成为一种类似古典剧进行保留,不会再是新型美术的主要成分。未来学院主要任务是培养有开阔视野和创造力的人,能进入到社会各个工作结构和邻域”。因此,对现有艺术教育体制改革与对当代艺术教育推广,致力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刻不容缓的问题。
博伊斯/狼群1969年
蔡国强/撞墙2006年
结语
上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问题是客观存在并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解决的,它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涉及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正常的历史过程,是不可逆也急不来的。但是我们对它所保有的生命力应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这股生命力也将在未来展示出巨大的能量。当下比较重要的事情一方面是完善艺术品市场管理机制,还给当代艺术一个相对健康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是结合本国已有的传统文化对大众灌输当代艺术思想,让其能看到它潜在的价值,为将来的群众接受与认可度做好铺垫。最后,也是最困难的一步。中国当代艺术要在现今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下总结出能针对中国现实问题,带有中国特殊性的理论。因为当代艺术的最终价值是建立在这种新型理论对世界的价值基础上,在这一点上,西方也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老师了。但就目前看来,如果要将它完善,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1]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2]潘公凯.现代艺术的边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3]徐冰.我的真文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4]阿瑟·丹托.寻常物的嬗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12.
[5]陈晶.艺术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蔡啸,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