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通专一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16-11-05卢洪胜尹喆石芬芳

职教论坛 2016年18期
关键词:探究性考核高职

□卢洪胜 尹喆 石芬芳

高职通专一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卢洪胜尹喆石芬芳

高职学生的通用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行动导向教学中的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一体化培养效果远不及预期,第二课堂活动因缺乏课程的规定性学生的参与度较低,高职院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各自为阵的导向协同效力低下。通专一体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以专业性问题探究为主题而组织开展的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一体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实施以课外活动为主,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在教师团队的协同教学、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保障下分阶段实施。实践证明:高职通专一体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的能力整合、激发个性潜能、促进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沟通衔接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

关健词: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产业技术的快速升级换代使职业与岗位的半衰期越来越短,专业知识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单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无法使劳动者适应职业的流动和岗位变迁[1]。综合职业能力在一个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当下企业的人才观,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已胜过纯粹的专业技能[2]。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一、推进高职通专一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动因

在综合职业能力中,通用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十年广泛推行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试图以完整的行动而实现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的一体化(“通专一体化”),但实践效果却远不及预期。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大班制教学使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和管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的欠缺,在教学中常常出现少数人积极行动而大部分人消极应付的两极分化现象。其二,教学资源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使“完整的行动”往往瘦身为通用能力培养的“靠边站”,更无暇顾及学生的个性诉求。第二课堂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但缺乏课程的规定性而随意性较大,学生的参与度低。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学生参与度较高的7项第二课堂活动中,最高参与度仅为26%,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仅为15%。受专业至上主义的挤兑,通识课程的教学建设和改革滞后,在通用能力的培养中未能发挥应有功能;长期的学科分化以及课程管理的部门隔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教育教学环节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各环节各自为阵,使得通用能力培养的协同效力低。有研究表明,在关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的企业调查中,认为学校培养是最佳途径的只占1.72%[3]。

为了逐渐改变上述负面情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从2004年开始组织一年一次通专一体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报告会》。经历了综合实践活动锻炼的学生,其毕业设计自主性和质量、就业竞争力与就业质量普遍提高。鉴于此,2013年开设了《探究性学习与演讲活动》选修课,2015年列为必修课。多年的实践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一定的活动内容、形式与程序设计,在并无学科关联性的专业知识、通识知识和技能之间建立了工作逻辑,促进了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的整合与协调发展;在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浓郁学习氛围、消解各类课程各自为阵的状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鉴于此,笔者以为,以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支点,探索并推进高职通专一体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失为一种积极应对的策略和途径。

二、高职通专一体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涵义

为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育部在本世纪初提出并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种能力目标取向的课程,对于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专业性问题的探究为主题而组织的系列活动的课程化;在活动目标与内容、实施方案、考核评价等方面,具有课程的规定性。在课程实施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专业知识、通用知识与技能,自主完成活动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实践中,促进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的整合与协调发展。与基础教育不同,高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出职业性,即强调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对应关系,且目标更加综合化、具体化。

三、高职通专一体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与形式上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强,其培养目标既要与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也要与其它课程形成互补。在设定具体目标时,需要进行系统分析。对关键的能力目标,要在前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强化,而不是简单重复;对于其它教育教学活动没有涉及到的能力目标,要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对于后续课程学习所需要的能力,则要起到铺垫作用。目标描述的具体化、与活动内容描述的一体化,有利于增强可操作性。比如,“通过撰写报告、宣传板报等,锻炼文字表达能力”,“通过成果演讲,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等等。

(二)主题内容确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是指需要学生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两种方式确定,一是引导学生观察、考察社会生活实际或产业发展需求、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确定主题;二是由教师直接提供选题。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主题探究、成果的交流展示及活动组织、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活动等;根据课程目标的需要,每个环节可设计若干活动情境,如师生互动交流研讨,成果展示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宣传,考核评价的总结、讨论与反馈等。

(三)课程计划设计

为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认真完成各项任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实施,安排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中段为宜,不采用专周模式。适度的延长活动周期,有利于教师灵活安排时间进行教学指导、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分时利用。考虑到学生个体条件及学习任务的差异性,组别之间不要求按统一的节奏实施,而是按时间节点进行整体的进度调控。

制订的课时是认定学生学分的主要依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时间发散,课时按一个小组集中教学的时间、指导一名学生完成全部任务的时间进行累加而测算,一般为1.5—2周,每周24课时。教师个人的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与课时数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由集中教学的课时、按教学内容分工及相应的生均标准计算的课时及奖励课时等三部分构成;奖励课时根据其教学质量的考核结果而定。

(四)教学组织形式

1.小组教学。根据主题的相近性,将一个班级分类编组;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小组活动成果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再开展竞争性的班级、年级活动。在教学形式上,以学生课外活动为主,既有班级、小组的课堂集中教学,又有课内外的个性化指导。

2.协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宽泛,而教师个体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有其局限性,因此,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教学组织管理机制的创新而组成多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进行协同教学。一个专业组成一个年级教学团队,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协同教学小组。在专业负责人主持和班级辅导员配合下,团队成员共同制订活动方案,既有教学分工,又相互协作、共同参与考核评价。教师团队协同教学机制的构建及有效运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点。

(五)多元化的考核机制

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包括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考核对象的多元化。

考核内容与指标体系的多元化是课程目标综合化的内在要求,且各项指标具有相同的权重;既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如态度、纪律、合作度等,也要关注各项任务完成的结果。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包括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等。为了提高考核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按“他评大于自评、教师评价大于他评”的原则进行权重分配。考核对象既有对学生的个体考核,也有对小组的考核;把小组考核结果与个人考核结果挂钩,有利于促进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增强团队意识。

四、高职通专一体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案例

为保证各环节的规范实施和有序衔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需要在系统筹划的基础上编制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内容包括课程目标、各环节任务、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整个活动的程序与进程安排、教学团队的组成及分工、考核评价方案等,在此,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探究性学习与演讲活动》为例,进一步阐述高职通专一体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路径。

(一)《探究性学习与演讲活动》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出探究性学习主题,完成资料收集、归纳分析和知识内化以及实践实证等环节,按照相应主题,呈现科技论文、调研报告或活动策划方案等书面学习成果,并制作多媒体,进行演讲。

本课程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专业知识学习与通用能力锻炼相结合、“通专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对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资讯能力、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

本课程的前沿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以及各类专业课程。后续课程为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

(二)《探究性学习与演讲活动》课程目标

1.通过自主选题的形式,使学生能贯通已有学习基础,去发现专业领域内的重点、热点或具有应用性价值的问题;

2.通过检索专业数据库,学习收集、整理专业领域内信息的方法;

3.通过信息甄别、分析处理等环节,培养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思维方式,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培养专业技术能力;

5.通过完成书面形式的学习成果报告,培养逻辑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6.通过多媒体展示、演讲以及答辩的形式,培养全面综合素质如图1所示。

图1 《探究性学习与演讲活动》课程“通专融合”能力目标分解

(三)课程组织与实施流程

《探究性学习与演讲活动》课程建议开设于第四学期,课程持续18周,如图2所示。原则上学生应在前两周确定探究主题,从第三周到第十七周内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第十八周进行陈述答辩。

学生可根据实验实际情况申请延期陈述答辩,延期申请必须在第十六周提请申请报告,延期演讲陈述安排在第五学期中期进行。

建议由教师团队负责本课程的实施。每位教师指导5至8名学生。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探究中完成学习报告如图2、图3所示。

(四)课程评价

《探究性学习与演讲活动》课程全过程涉及三次评价,包括探究学习过程评价及结果评价。如表1所示。第一次评价是指导教师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原始材料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习过程(方案)的科学性,并提出完善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第二次评价是对书面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成果展示的逻辑性和完整性;第三次评价发生在学生进行演讲和答辩时,评审人员由教师及学生共同构成,评价内容包括报告者对所涉内容的探究深度、对所提问题的理解程度、回答问题的自如程度、思维的清晰程度、对专业方向的认识程度、多媒体表现力度、仪态仪表、时间控制等。以评价控制活动进度及发展,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见表1)。

图2 《探究性学习与演讲活动》课程实施流程图

图3 《探究性学习与演讲活动》课程实施进程表

表1 《探究性学习与演讲》评价标准一览

五、结语

高职通专一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包括课程目标、主题内容、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多元考核机制五个方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开设的《探究性学习与演讲》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该课程与学院其它具体课程科目并行相关。学习报告内容涉及生物技术的新成果、生物学应用、食品药品安全、药品分析检测、药品流通等各个方面,虽与其它可能有所关联,但并不局限于某一专业的知识体系,全部教学活动设计从学生成长的本质需求来设计安排实践学习,在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构建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相互沟通与衔接的协同培养体系是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最有效途径。未来,我们将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主题内容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及多元考核机制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通专一体化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新途径、新方法。

[1]孙长远.通专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J].职教论坛,2013(16):53-57.

[2]郑德霞.基于企业视角的高职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结构与通识教育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9-62.

[3]陆江东,楼永俊.关于高职毕业生通用能力的企业调查[J].职教论坛,2012(14):89-91.

[4]李曦.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5]丁娜.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协同培养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责任编辑蔡久评

卢洪胜(1965-),湖北仙桃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机械工程;尹喆(1977-),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技术、职业教育课程;石芬芳(1970-),女,湖北红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G710

A

1001-7518(2016)18-0077-04

猜你喜欢

探究性考核高职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历史开放探究性试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