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成熟期专长的获得及影响因素探析——以牙雕大师为个案

2016-11-05严婧玥白滨

职教论坛 2016年18期
关键词:牙雕专长大师

□严婧玥 白滨

职业成熟期专长的获得及影响因素探析——以牙雕大师为个案

□严婧玥白滨

“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括的五大项目之一。手工艺大师在职业成熟期均有精湛技法和专长。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手工艺大师的研究多集中于艺术领域,并仅限于对其作品风格的鉴赏,缺乏对专长获得的实证研究。因此,文章从职业科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以京派牙雕大师为例,探究其专长中蕴含的领域知识、特殊技能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揭示其专长获得的各种影响因素,丰富我国手工艺大师专长研究成果。

专家;大师;专长获得;手工艺

一、问题的提出

古老的燕京文化孕育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北京手工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和优良的工艺传统。作为曾是京城工艺美术“四大名旦”(其它分别是玉雕、景泰蓝、雕漆)之首的北京牙雕,这门旧时的“皇家工艺”,被各个时代的大师坚守着传承到了如今。但在学术界,手工艺群体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往往没有得到研究者的充分重视[1]。而在有关中国手工艺大师的研究方面,大多集中在艺术研究领域,从大师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来做介绍或者宣传,而对其何以成为大师,即大师的专长是如何获得的研究很少。

在CNKI输入“手工艺大师”作为,研究者发现有关中国手工艺大师的理论分析很少,仅有的几篇也是类似于一般的新闻稿件,缺乏理论支撑的文献研究。而在专长研究领域,国内外大量的文献都集中于研究教师、医生等专业人员,以及棋手、运动员等竞技类专家的专长形成,缺乏对我国手工艺大师的专长研究;另外,研究领域稍显狭窄,大多数学者从包含认知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心理学和行为组织学等角度研究专长,在教育学方面又以教师教育为研究重点,职业技术教育学受到冷落,而其中有关的“职业”研究最为薄弱。

从职业成长规律来看,本耐(P.Benner)和德雷福斯(S.E.Dreyfus)等经研究提出“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依次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5个阶段。专家指“从事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工作十年以上、颇具有经验和心得并已精通此领域最高水平的技能和知识的人。”[2]因此,对职业成熟期的手工艺大师专长的获得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牙雕大师为个案,采取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其中,访谈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围绕牙雕大师的从业经历、创作理念,以及结合特定的工作任务等进行。研究者采用焦点团体访谈(focus group interview)的方法对大师工作室的徒弟们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牙雕大师及徒弟进行了工作观察,结合访谈信息,通过大师和徒弟在各自任务上具体操作的不同,分析牙雕大师专长构成。实物分析法主要是根据相关大师的口述史、专访、专著及宣传手册等搜集资料。结合以上三种研究方法,以期从学术理论高度对其进行记录性保护,回答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大师这个问题,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的培养等提供专长获得的有益经验,并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以及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案例。

三、职业成熟期专长的构成

大师代表了在各自的领域内具备高超的技艺并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人。“目前由国家制定标准而公选出来的大师,惟有‘工艺美术大师’一种”[3];而专家是指在某专门领域经过至少十年的学习和训练,拥有在此领域最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这些知识和技能创造社会财富,得到官方和同行认可,并能够在面对不同问题情境中的任务时敢于挑战自我,不断丰富自我知识结构,提升技能水平的极少数的人。所以,本文认为“专家”和“大师”具备同样的内涵,只是运用场合不同。

专长主要是由知识、技能和能力构成。其中的知识是为专家独有的、专属于某领域的一类知识,而技能也有别于常人走路、开车等常规的普通技能,同时专家拥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特殊能力。对于特定领域中的专家来说,他们不但拥有特定的领域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专长来进行实践性的思考及行动。

具体到牙雕大师的专长,即其拥有的、不同于常人或初学者的一类关于雕塑的和美术、艺术、文化等相关领域知识、特殊技能以及由此与二者相关的包括反思、交互、创造在内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一)领域知识

1.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学科系统化知识。在专家层级的个体拥有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学科系统化知识[4]。以京派牙雕人物的比例举例,初学者往往会机械遵循“五短身材”的美的基准,即身子与头的比例为5∶1[5]。但是处于专家层级的大师一般都不会简单遵循如此“铁律”,而是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论知识”:

“雕刻艺术实际上就是一个视觉艺术,你感觉这个舒服就可以了,所谓的5∶1也好,或者是7∶1也好,现在弄一个7∶1,或者是8∶1,脑袋做得非常小,他是为了夸张人。”

为了凸显李白气宇轩昂的特征,牙雕大师大胆采用了“八个头长”的比例雕刻人物。

2.隐性知识是专长知识构成的主要特征。隐性知识是指未被精确化的另一种形式的人类知识,比如我们在实施某种行动之时怀有的关于行动对象的知识。虽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专长中的具体比例未知,但是专家在其专长领域内具有更多的隐性知识[6]。

传统手工艺人的知识体系,尤其以隐性知识为特点,主要通过“做中学”“师徒传授”等方式获得。

“当时潜移默化我不太看得懂不明白,时间长了,后来也经过中国工艺美院,这是十几年以后了,70年代我去中央工艺美院,这个时候开始理解一下,老师送我的书就是这些学院讲的,也是主要从这个讲,讲得非常的详细。”

在访谈中,牙雕大师表示在教授徒弟时,有时难以用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某种技艺上的要求。比如对“美”的理解,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谢赫六法”对美进行过总结阐释,如“气韵生动”、“经营位置”等,但如何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创作中,则是需要个体经过长期的学习、观察、模仿和积累才能达成。牙雕大师认为“用最简洁的手法,表现最复杂的内容。用最俗的题材,表现出最不俗的形式,就是美。”但是如何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其更多用“悟性”来总结。随着牙雕从业人员的学习,在京派牙雕如何展现“气韵生动”方面,已经有相关研究者开始将这一无法用言语表述的隐性知识进行了初步显性化的尝试,如潘星洁(2014)认为,其来源于比例、发髻、面部轮廓和五官。

3.富有组织性的结构。在大多数领域,丰富的领域知识仅是成为专家的一个充分条件,是否具备符合该领域特征的有组织知识却是决定因素。胡谊(2004)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认为专长的实质在于专属于该领域的知识结构,并由此对能力产生实质影响,主要涉及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大量的有结构的知识起着支配作用[7]。而新手解决问题之所以困难,一方面可归因于他们的知识贫乏,但更重要原因在于其不恰当的知识及其组织所导致的知识提取不足。正是由于知识结构的缺陷,才导致他们不能从当前问题表征中推论出新信息,而这种推理能力恰恰是专家获得某种知识结构后的必然产物。

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由于需要在一根象牙上雕刻出48个人物,牙雕大师采取了不同的浮雕表现手法来处理人物的透视关系,并说明了如下原因:

“象牙本身是圆的,是一个圆柱体,两头不一样……那些人物呢,表现起来给人从视觉感觉还都一边大,就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所以在做的当中呢,有的地方需要因为是圆的,把你的骨面站住了,就是到了两侧就是上跟下的时候,逐渐逐渐就圆过去了。薄了,这个时候就要用浮雕去表现它……因材施艺,按材施工就是这么的。”

和有经验的大师相比,还处于新手的徒弟(学生)对于透视把握还不到位,往往不能就当前的牙料和主题中推断出人物之间正确的空间关系。

“学生认为我就得往后推,它在后面呢。他就不理解这个老师父为什么这么去做,他做完以后觉得在一个面,一看这个东西在后面呢。这个透着视觉,透着关系呢,叫视觉艺术。不是说纯粹就是具像艺术。”

(二)特殊技能

对于牙雕大师而言,拥有丰富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高超的操作能力,即眼到、心到,手也要跟上,其特殊技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技能具有高度自动化的水平。专家与新手之间的差距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自动化操作上,专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了更多自动化的心智过程——对动作的注意与调节较少占用心理资源,动作较少地受注意力的控制,技能已经高度熟练并达到自动化状态。技艺高超的京派牙雕大师,在创作时“如果有徒弟在旁边,常会感受到凿下来的象牙料如雨点般扑面而来。[8]”牙雕大师凿活之迅速、精确,已不仅仅是技艺上的熟练,更是反映出他对对象相当纯熟的把握和理解,由此而成就出对“形”的准确塑造并达到传神的效果。

除了速度快,还有准确度。在大师工作室,研究者观察发现,虽然也有一些电动工具,但在凿活阶段,技艺精湛的牙雕大师会选择纯手工制作。大师解释说:“因为手的感觉最灵敏,所以比较好控制下凿的方向和力度,否则一凿下去,很可能由于掌握不好使整块料断裂,而且机器做出来的缺乏生气。”

而作为新手,在刚开始凿的时候,由于对牙料特性以及工具使用不熟悉,在由二维向三维转化的过程中(平面-立体),不但在速度上不可与大师同日而语,而且还会由于怕凿坏显得瞻前顾后,不敢果断去料。

对此,在大师工作室工作一年的一位徒弟解释说这是每一个刚接触牙雕的人的难点:

“牙雕不像泥塑那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增加或者减少用料,牙雕做的是减法,一凿子下去必须准确。”

2.技能范畴涵盖多个技术领域。作为一位真正的牙雕大师,并非只是在牙雕这一个领域有所长。许多大师级的只会设计、雕刻少则几种多则十几种作品。例如擅长雕刻仕女人物,那么其可能一生以此为主要产品,很少涉及其它[9]。至于一般的技师们按工序被分成“凿活”、“铲活”等工种,如果不寻求突破,很容易就会造成年轻工艺师一个人无法独立完成一件作品的现象。

而少有的几位名副其实的牙雕集大成者不仅全面继承了象牙雕刻传统技艺,能独立完成完整的作品,而且对花卉、山水、人物等题材能做到无一不精,驾驭得了包括竹、木、角等多种材质。比如本研究的访谈对象即是一位技能全面的牙雕大师,他对“大师”也表达了自己的理解:

“真正的大师应该是全面的,不是单一的。你说我就会做人物,什么山水画我都不会,或者是全都不行,那根本不能成为大师。包括金属、漆器,软料、硬料你什么都能做,当然这种要求是比较高了。还有一种是什么,就是在题材方面,就是人物、花鸟、山水这类东西,包括最后甚至包括这书法,你全都去做的很好,你这才能叫大师级。”

3.具有创新性的技能技巧。“技能是熟练,技术是理解。[10]”这些只是对初学者的要求,而对于牙雕大师而言,工艺的技术和技能已经不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忘记规则,即在对牙料的处置过程中让规则如同自身的本能,能够对材料自然而然地进行处理乃至创造。但是创造亦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仅靠熟练技艺就可以自然而然实现的,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绘画、雕塑进行学习、吸收、借鉴,不再因袭象牙雕刻前辈既成之法和习惯的样式(俗称“行活儿”),另辟新路。

比如,人物开脸是牙雕中人物塑造最难的一个环节。一般的艺人如果对人物的内心与思想把握不到位,很容易流于表面而不得其神。

在大师工作室,其首徒表示:

“1990年开始,师父就已经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他突破了这个行活的概念。”

牙雕大师以佛像的开脸为例,表达了自己在创新上的见解:

“做一般的人脸能做像了,这都容易。你能把他做活了,你能感觉到这个人还在有思索,这是特别特别难的。”

“好多初学者就是包括这个一般人,不太懂美术的人,他就是一看比如说这个你说做佛,有佛的大,就是威严,包括他这个宰相肚里好撑船这种胸怀,这种从体量上、从装相上。但是他又是还和蔼可亲这是关键,当你跪拜的时候,你看佛的眼睛,咱们画眼睛都是往下瞧,眼皮子不睁开,不是不睁开,实际在睁的,他在听,聆听你这个跟他交流你正在说什么。”

4.技能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任何一项专家技能的养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存在,技能实施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绝不仅仅是技能本身,还包含了价值的判断和社会规范的约束[11]。牙雕的价值不仅仅是“象牙”的特质,更在于它是所承载的历史与艺术,所以牙雕大师的特殊技能离不开其所处的文化背景。

“中国画写意,做人物,它突出的是人物的思想。注重的是意境。”

而一般刚入行的新手,由于文学、艺术等积累不够深入,往往在审美上无法形成深入的认识。形成自己的风格,要先从模仿大师作品开始,虽然对一些艺术理论烂熟于心,却不得神韵,其中很大的原因即在于其没有掌握牙雕创作不仅需要娴熟的技艺,更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比如在仕女的创作中,京派牙雕大师借鉴了中国古典大家闺秀的审美观,采用了简约的发髻处理法,并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发髻推后,露出脑门,凸显主体充满智慧、大气的美。

“你看那个苏东坡的妹妹叫苏小妹,说她的额头说人还没走过来呢,额头就到了。”

“人聪明智慧,……就是这个人的美的境界,是那种气质的美。而且是什么呢?就是智慧的美。所以说前面这一个女子的美就是聪明、智慧、大气,就是属于那种大家闺秀。”

(三)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对于专长的研究不能脱离实际情境,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显现,注重自身的整体性、操作性和过程性[12]。

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顾闳中的画作,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该题材分别在1989年和2002年被同一位牙雕大师青睐并进行创作,所不同的是前者运用牛骨创作,后者则采用一整根重25.4公斤,长1.8米象牙雕刻。

表1 “韩熙载夜宴图”任务难度及解决方法

凭借这件作品,该牙雕创作者获得“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其任务难度及解决方法如下(见表1):

从表1可见,“韩熙载夜宴图”是一个蕴含复杂问题情境的任务,而作为牙雕大师的原因在于其持续不断地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问题、陌生情境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也即一种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能力方面,并由此进一步形成了专长的发展空间。

通过访谈发现,大师在牙雕创作过程中,既要有“成竹在胸”的确定性,还要有“胸中无竹”的不确定性。比如在未动手之前的构思阶段,已有“象”藏于牙雕大师脑海中。从二维图样推落至三维立体,所设之“形”已在其心中有数,即是“成竹在胸”。但是真正在制作过程中,又要随时保持“胸中无竹”的状态,因为牙料质地的不确定性,随时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如出现隐含的黑色牙芯等,另外还有可能有意外的划伤和磕碰。因此在设计之初,牙料上的寥寥几笔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策略性的调整,随时调动个体的创造力与经验,化“短”为“长”。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种部分在专长中是以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存在的,其中特殊技能的操作不仅需要身体运动能力与心智思维能力密切结合,而且还包含了大量的认知因素,继而影响个体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

四、牙雕大师专长获得的影响因素

作为专长的研究,更为核心的并不是其本质为何,而是其何以可能,也就是其获得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实物分析法,研究发现,以下几个因素对牙雕大师专长的获得具有影响作用。

(一)长期的刻意训练

刻意训练是指个体投入到具有一定难度水平的任务中,个体可以多次重复训练任务并且获得关于任务表现的反馈性信息,从而在训练中逐渐纠正错误[14]。刻意训练并不是简单的、短期的活动,而是一种长期的训练方式。从学徒期的“六二制”培训法(每天6小时做工,2小时画画)到成为牙雕大师及以后仍然每天坚持创作,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即是在几十年的积累和思索中自觉形成的。

“刚开始学习,一般3年出徒,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但是真正要想干出活儿,能做到‘破料干好活儿’,没有10年以上的勤奋是不可能的,更别说做出精品,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

通过牙雕大师的亲身经历可得,个体投入到刻意训练活动的时间越多,则其专长水平越高。因此,要成为领域中的佼佼者,个体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从事刻意训练活动,需要他们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以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刻意训练的目的是要让专业人员不断获得提高,突破已有水平,因而具有发展性。即所谓的专家、大师在领域内接触新的事物时,往往还是会从新手的身份开始不断创新,不断挑战和完善自己。

作为牙雕从业人员,最重要的是不断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只有修养提高了,才有可能创新,作品才有生命[15]。每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作品都是一个新的问题情境,也正是这些新的问题情境帮助其一步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佛像的制作为例,在牙雕大师刚接触这个新的题材时,无论之前从事过多少花卉、人物等的创作,在佛像制作上却是一个“新手”。

“刚开始做佛,我除了看宗教方面的书,更多是看图案,还经常去法源寺和那里的方丈聊……所以要提高眼界,就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不但是对艺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文学的理解,然后就能对人物的思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了……我也一直也跟他们说,多学习,多看书,才能不断进步。”

所以,研究者认为,个体要成长为专家、大师,如果只是单纯凭借单一的、足够的重复性的训练,可能也会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如何摆脱固有思维模式达到最高水平,还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具有发展性的训练方式。

(二)工作中的实践性反思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它需要个体不断地与环境互动,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反思。偶然学习,一次经验不能保证个体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发生变化[16]。

访谈中,牙雕大师讲述自己在制作佛像的过程中,为了做好开脸,常常废寝忘食,不断权衡比较,寻求最佳方案:

“有一个脸有时候反复地琢磨,有时候需要几天。好多人不太理解,一个脸做好几天,真的是反复的去修改。老觉得把自己这个真正的那个,真正佛是这种内心世界表现出来。”

也因此,牙雕大师雕刻的佛具有亲和力和包容心的特点,那是由于其在多年学习中融入了自己对佛的理解,通过反反复复的一凿一铲,有意识地将佛的嘴角和鼻翼做成微微上翘,眉毛略弯,视线向下呈45度角,营造出慈祥、大度、普度众生的宁静出世之感,最终将佛从象牙中请了出来,而非寺院内千篇一律的佛像,在业内具有相当的辨识度。

综上所述,知识不等同于技能,必须经过实践的锤炼,个体才能将所积累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并成长为高水平专家。这个过程中,训练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目前,刻意训练不仅成为解释专长获得的一种不容忽视的理论,也成为研究专长获得的一种方法。

(三)职业认同与工作态度

1.对本职工作敬业、坚守、由衷的热爱。“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要成为牙雕大师也必然是达到了“痴”的程度。“到今天为止,我已经做了整整50年牙雕,却从来没有觉得厌烦过。”[17]

但是相比之下,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坚持从事牙雕工作,对此,牙雕大师也表示理解:

“时间长呢是一方面,另外就是,很多原来学习牙雕的人学成后改行去做了其他的,比如金器,因为那个收益来得更快……他们也没办法,到了年纪也需要买房成家的。”

虽然如此,但是牙雕大师在培养徒弟方面仍然不遗余力,倾囊相授。在和大师的徒弟进行访谈得知:

“我知道有些地方的大师都要收5000元拜师费,但是师父从来不收徒弟一分钱,他认为你过来学习,我作为你的师父就有责任教好你……而且徒弟做出来的东西请师父帮忙指导,最后收益都给学生。”

在学术研究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可以用来描述牙雕大师对本职工作敬业、坚守、由衷的热爱,即“职业锚”:当一个人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核心价值观。职业锚是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看法,它是对自己的才干、价值观、动机经过自省后,并建立在工作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职业锚可以指导、约束、或稳定个人的职业生涯[18]。

研究者认为,对于雕塑工作本身,牙雕大师有着发自内心的自觉性,获得回报的同时也获得个人价值。在其获得专长的过程中,对其职业生涯的认知决定了专长的起点、方向和最终成就,而对本职工作敬业、坚守、由衷地热爱所形成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又间接决定了其专长发展的方向。

2.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费孝通等在《人性和机器——中国手工业的前途》中讲述到:“手工艺者的人格的普遍特质是对物的执着以及对人的诚信……在生产过程中,一个工匠在完成他认为有意义的工作。也因之,一个工匠对于他的出品有期待,有满足。”[19]

访谈中,牙雕大师不止一次地表示,作品才是自己最为看重的:

“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从来也没有拿着评大师当成一回事真的……我不是为了名和利,我纯属是为了我追求自己的东西。”

对此,牙雕大师的徒弟也从另外一方面佐证了牙雕大师事必躬亲,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

“有些(其它行业的)大师都只是做个设计,剩下的活儿都让自己徒弟做,最后刻上自己的名字。但是师父不是,凡是自己的作品,其中涉及到每一个环节都是由自己亲自设计、制作,力求完美。”

3.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做支撑。工匠精神,并非单单只是强调踏踏实实去做一件事情,如果是这样,最多只能算是一个熟练工。人的双手是靠心脑控制的,心脑不开窍或者修养不够的话,双手就是机械性的劳动。心眼活了,手才会“思想”。所以,除了精湛的技艺,匠心、匠意在体现传统工艺的“工匠精神”中同样重要。牙雕大师在访谈中也多次表示了对该观点的赞同:

“眼睛到了,我手能跟上。一般都是眼高手低这是正常,说眼睛不高手高,这绝对不可能。”

“对人物的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投入,真的是首先要有一定的这个技术能力,我认为好的我能表达出来。这就是作为就是高手,我认识了我能做出来能拿出来。”

综上所述,牙雕大师的专长构成中,领域知识主要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学科系统化知识、以隐性知识、结构上富有组织性为主要特征;其特殊技能具有高度自动化的水平、范畴涵盖多个技术领域、具有创新性,并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领域知识和特殊技能交互作用后形成了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专长整体;而长期的刻意训练、工作中的实践性反思以及职业认同与工作态度,对牙雕大师的专长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牙雕大师身上所具备的坚定、踏实的品质正是一种工匠精神,也正是这种工匠精神贯穿于牙雕大师的职业成长并引领其走向职业成熟期,促使其收获专长①。目前,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领域,大多集中于对职业院校内的职业教育研究,即职前教育,而对于职后教育,尤其是有关“职业”本身的研究则涉及不多。职业教育是面向终生的教育[20],职后继续教育,职业人的发展与专长获得将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注释:

①感谢京派牙雕大师李春珂,及其家人王老师、李俊成、其徒张勇、潘星洁等为本研究的成文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同时也非常感谢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叶晓溪对本研究的大力支持。

[1]孙发成.非遗保护背景下民间传统手工艺知识体系的构建[C].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刊,2014:273.

[2][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54.

[3]吴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M].苏州: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总序:2.

[4]引自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7.资料来源:Reinhold M,Haasler B,Hpwe F,Kleiner M,Rauner F.Curriculum-Design II:Von beruflichen Arbeitsaufgaben zum Berufsbildungsplan.Konstanz:Christiani.2003:28.

[5]潘星洁.谈象牙雕刻京派开脸气韵之美[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4:10.

[6]王新.试论缄默知识学习对专家成长的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3.

[7]胡谊.专长的实质:限制与精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

[8]唐克美,吴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士惠[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51.

[9]高小龙,郑士儒.象牙雕刻把玩与鉴赏[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2:24.

[10][日]柳宗悦.工艺文化[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0.

[11]宋磊.专家技能的养成研究——从新手到专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8.

[12]宋磊.专家技能的养成研究—从新手到专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26.

[13]陆斯嘉.花杨门徒——专访牙雕大师李春珂[N].信报,2011-07-29.

[14]K.Anders Ericsson.The Influence of Experience and Deliberate Practi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ior Expert Performance[M].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2006:685-706.

[15]高小龙,郑士儒.象牙雕刻把玩与鉴赏[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2:71.

[16]杨翠蓉,周成军,韦洪涛.工作过程中苏绣大师、新秀与熟手的刻意训练活动[J].心理研究,2015,8(2):66.

[17]曹慧.象牙雕刻传承人李春珂:牙雕守望者[N].中国航班,2014-08-25.

[18]徐亚楠.职业锚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人才开发,2003(9):311.

[19]费孝通,等.人性和机器——中国手工业的前途[M].上海:生活书店,1936:22.

[20]史国栋,陈志方,陈剑鹤.高等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17.

责任编辑殷新红

严婧玥(1984-),女,江苏无锡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作场所学习、专家知识;白滨(1977-),男,河北抚宁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工作场所学习、成人学习与心理、企业培训、E-Learning。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职业教育政策的经济学分析”(编号:SKZZY201404),主持人:周慧梅。

G710

A

1001-7518(2016)18-0033-07

猜你喜欢

牙雕专长大师
大师剪我也剪
当代猛犸牙雕的再生与发展
眼镜店的当务之急:宣传引导 彰显专长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当代猛犸牙雕的再生与发展
审计师变更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巧夺天工的牙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