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改革下高职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和结构角度

2016-11-05花鸥曾庆琪

职教论坛 2016年18期
关键词:高职专业发展

□花鸥 曾庆琪

供给侧结构改革下高职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和结构角度

□花鸥曾庆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其目的是通过化解对有效供给的约束与抑制,调整、升级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高地建设,提升供给的质量与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高职教育发展存在层级结构单一,专业结构不均衡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要求,优化专业结构,淘汰过时专业,调整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实践形式,适时进行供给侧改革,对高职教育发展自身进行结构性优化和完善,让高职教育扎根于产业升级、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

产业;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教育结构

一、前言

高职教育作为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最直接、最有力的因素,其真正生命力在于对经济产业的适应性和服务性,能够与产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进行动态互动耦合。“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存在人才培养标准滞后于产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与岗位需求不适应,关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迟缓,行业企业融入职业教育程度不高等问题[1],虽然从学校、学生、家长等需求方着手解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存在。

目前,国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主要从供给端入手,通过化解对有效供给的约束与抑制,调整升级经济和产业结构,解决供需矛盾,提升供给的质量与效益,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具体到高职教育领域则是通过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职结构调整,着眼提高供给质量,改变传统单一供给结构,逐步形成层次多样,内容丰富、多元可选择性的供给侧结构,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社会不同层次群体的不同要求。于是,在新经济条件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结构适应性调整实然成为高职教育面对的新问题、新实践。

二、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及特征趋势

(一)产业结构发展与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遵循一般规律经历了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推进的变化趋势。“十二五”期间,从各产业在GDP所占构成来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其“农林牧副渔”等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直至“十二五”期间的45%左右,且工业内部结构得到不断改善与升级。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在GDP中的所占比重从2010年的44.2%大幅上升至2014年的48.1%。从产业结构来看,虽然中国三大产业发展均衡性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无论是促进制造业提档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还是提高居民消费档次的生活性服务业,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处在20世纪末的水平(见表1)。

表1 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比例(单位%)①

(二)三大产业发展特征及趋向

1.向开放性服务转向,服务化及服务性倾向明显。“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加快发展趋势,不仅仅是停留在生活性服务业,还不断向第一、第二产业进行渗透服务。第三产业比重自2012年的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45%之时,我国产业结构有了一个飞速的质变。从消费需求层次来看,已经从“生存满足”的基本层次转向较高的“发展享受”层次,人们对医疗教育、保健养生、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日益扩大,期望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生产影响因素来看,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研发设计、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

2.向“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奋进,工业高附加值、高技术创新比重上升明显。为摆脱前期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低附加值、国际分工处于下游产业链劣势等问题,我国越来越注意强化研发设计和自主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的工业化的积累,在装备、轻纺、食品、建材等行业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品牌,例如:华为、联想、海尔、三一重工、徐工等企业,以及我国口碑良好的高铁、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等等,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甚至有一些强势品牌。

3.向农业现代化迈进,农业功能化扩展明显。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不仅仅为大众提供粮食生产,还主动丰富和深挖农业其他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间的相互融合。比如,通过城镇化和土地流转政策,强化农场和农户关系,加快现代家庭农场和农村经济合作社等新兴农业经营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依托农村、农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服务业;完善农业生态功能,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如生态农业、绿色旅游等;通过先进工业和社会化服务,鼓励农产品的深加工,延伸农业生产、加工、品牌服务产业链,做大农业规模,做强农业持续生存力;通过注入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成品产出率,提升农产品科技能力,打造农业产品品牌。

三、供给侧改革下的高职教育结构问题

(一)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下,层次结构单一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2000美元为衡量一国工业化程度关键指标,低于2000美元的为工业化初期,高于2000美元的为工业化中后期,而1000美元以下则为农业向工业初级阶段转变期,相对应这些时期需求的技术工人等级级别为中级工人、高级工人和初级工人。2015年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97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显示,57.8%的用人需求对劳动者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有明确要求。从综合供求对比看,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单位岗位需求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其中,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岗位需求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都大于1,具体为1.99、1.9、1.89。可见,劳动力市场对技术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需求大于供给[3]。

表2 2014年学历教育学生情况(万人)②

从教育部2014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数看(见表2),本科毕业生与招生数分别为341.38万和383.42万,比高职多出6.8%和11.8%,中职所占比重相当于两者之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层级只是局限在专科层次,对于高级技术型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以及兼有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养定位模糊现象,基本混同于本科、研究生阶段层次培养,虽然近几年也出现了高职院校在与中职或本科院校开展“3+2”、“3+3”高职本科分段培养以及专本硕培养新方式,但是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学分互认、课程衔接等方面还未完全接轨,因此在这样基础上最多只是另一种的本科教育实践形式而已。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培养目的与培养方案有着本质不一样,本科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是否能够满足实际需要,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这是存在问题一。从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来看,目前缺少的是高级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人才,职业教育目前较低层级培养人才结构是否满足当前产业结构升级需求,这是存在问题二。技校、技术学院属于劳动部门主管,高职院校主要是教育部门主管,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劳动市场供给侧内部人才是否能够顺利流动,这是存在问题三。

(二)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专业结构性过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向中高端价值链跃升,向质量技术品牌服务竞争提升,向低碳模式转型。面对如此发展,高职教育结构类别要真正适应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的需要十分困难。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排列顺序与教育系统的专业结构排列顺序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进行人才需求市场细分,高职教育系统内部专业不协调,存在专业设置壁垒。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与产业结构错位,并未形成梯度。2015年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数据显示,84.4%的企业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33.9%)、批发和零售业(14.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0.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6%)、建筑业(3.7%)等行业[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劳动力市场需求排在前二的主要是第二产业的制造业、第三产业的财经大类。

以江苏为例,2014年江苏分大类专业设置饱和度最大是电子信息大类为95.88%,农林牧渔大类为93.41%,旅游大类为72.73%。按院校统计,专业设置重复率前10位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大类、旅游大类,但从企业用人需求、专业设置饱和度和专业设置重复率来看,专业设置存在着结构性过剩,并不能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比如财经大类和旅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过多。虽然江苏地区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有其自身特殊发展需求,按照人才培养3-5年的培养周期来看,3-5年之后必然造成专业人才结构性浪费(见表3、表4)。

表3 2014年江苏分大类专业设置饱和度统计③

表4 2014年江苏按院校统计专业设置重复率前10位

(三)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下,结构布局欠合理

按照传统区域划分,我国地域可大致分成东、中、西三个区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大致呈现出东、中、西逐步递减趋势。把江苏、安徽和陕西作为东、中、西部的代表省份来看,三个省份的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中,东部第一产业比较低,而第三产业比例要比其他两个地区都要高,中部安徽省除第一产业比例要比西部省份的陕西要高以外,第二、第三产业比例都要比陕西要低1-2个点。按照这样的产业结构分布,西部的高职教育资源应该比中部要多才对,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在分析高职院校的布局时,发现东、中、西部之间高职院数量差异较大,其高职院数占全国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8.67%、27.95%和23.38%,即全国有将近70%以上的高职院校集中在中东部,西部数量最少[5]。另外,从教育部网站数据统计来看,2014年东部、中部、西部高职招生数、在校生数比分别为2:1.5:1与1.4:1.07:0.8,显然职业院校布局不尽合理(见表5、表6)。

表5 代表省份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比例(单位%)④

表6 2014年东部、中部、西部高职学生数⑤

此外,各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均衡,第一,东部地区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华东、华北地区的省城和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第二,东部地区省会城市拥有高职专科院校数量也略多于本地区其他城市,城市高职院校向省会城市聚集的特点,中西部也很明显。

四、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结构优化思路

高职教育由于层次结构、专业结构以及区域布局结构问题所引起的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不协调,直接影响到了高职教育由“高原”向“高峰”的发展。高职教育要跨出“中等发展陷阱”,为配合“十三五”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就必须把握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聚焦重点问题,去产能提高办学效益,补足短板促进供给,打造优势提升教学质量,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不同要求,增强大众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完善办学体制机制,盘活存量,扩大投入,激发高职教育发展动力

1.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提升高职教育供给能力。“十三五”期间,国家可以统筹区域、城乡高职教育建设情况,盘活欠发达区域、地区现有教育资源存量,采取面上项目和专门计划,强化高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一是通过加大资金投入、进行资源整合调整使职业院校达到均衡发展状态;二是根据各省、各校实际,实施重点专业发展计划,发展急需发展专业,满足对重点、支柱、新兴产业的对接发展;三是通过国家级和省级骨干示范校建设,将优质高职建设与“十三五”产教融合项目相结合;四是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打通企业与学校教师职工之间无障碍流通。

2.以激发职业教育供给活力为核心,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完善产教融合制度,明确政、行、企、校的责任,强化行业指导行业教育指导作用,激发企业参与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多方联动机制;二是,完善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制度,支持各类办学主体进行民办职业教育,拓展多元化投入渠道支持高职院校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企业深度合作,并给以一定优惠政策;三是,完善职教集团发展机制,扩大各类职业院校参与率。支持有特色的高职院校以输出品牌、资源和管理方式成立连锁型职教集团。

3.以丰富职业教育供给项为内容,积极与新业态相融合。比如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面向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创新扩大高职教育供给项目;在互联网+的时代,面对学生个体,在专业课程选择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个体专业方向选择的余地可能性增大,可以提供个性化明显的教育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6]。

(二)优化层次结构,打通职教立交桥,对接现代产业体系

1.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新认知,高等职业教育不再是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高职教育在技能、技术人才方面培养的独特优势越发突出。技能、技术人才培养仅仅停留专科层次,显然已经不否符合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发展模式的需要,必须把高职教育看成一种教育类型对待,梳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关系,打通职教内在结构体系,形成包括了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在内的完整版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建立配套的各层次协调发展保障体系。

2.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搭建起现代职教体系。大力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内涵,缩减压缩举办就业率低的专业规模,鼓励各有所专、错位发展,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办学效益;积极探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引导本科高校特别是独立本科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收比例,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给予招生计划政策倾向;试点建设一批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有特色、专业与职业资格相对接的专业硕士学位点;开展设立专科高职教育学位的可行性研究。

(三)优化专业结构,瞄准产业人才需求,提高产业发展适应能力

1.配合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规划,提升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根据产业布局和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要,由政府牵头,组建行业指导委员会,积极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共同为高职院校发展制定政策法规,为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落实合作项目、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形成常规化、制度化的战略合作。比如,珠海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珠海“三高一特”规划,成立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航空与海洋装备学院和人文与社会管理创新学院,根据地区产业特色,新开设船机、航空服务、港口与航运等专业;对接相关领域和产业企业,建立珠海智能电网应用技术、珠海机电设备与工艺以及华南港口煤炭集疏运等4个协同创新中心,为珠海地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重要的支点作用。

2.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任务,提高专业结构的适应度。依据国家经济长远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专业学科体系和科学预测,建立适应市场体制和产业结构变革需要的专业学科体系,逐步调整与产业结构相一致的高职教育类别、专业结构和学科结构。要做到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群,体现职业和高职教育双重属性。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规范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入手,每年对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转变专业管理方式,完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各级专业设置管理机构组织建设,以提高专业结构的适应性。

3.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提高专业建设的融合度。2012年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启动,其中包括5个高职院工程技术中心,推进协同创新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坚持需求为导向,围绕和基于产业链,从理论和技术层面找准实现的科研目标。但也要同时注意专业、课程质量方面的保障措施。比如,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机构等第三方机构作用,完善专业监测体系,坚持就业导向,强调政府宏观指导作用,突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利,发挥市场与用人单位参与管理监督积极性;建立高职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为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和设置作重要决策,避免走入“专业与岗位相对接”的误区。近年来,政府依据中介机构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分析,建立红牌黄牌专业的预警体系,已经成为高校科学设置专业、合理制定招生计划,深化教学改革的客观依据,对引导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增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质与量的敏感度和反应度,建立与地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起到重要决策参考作用。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的社会与岗位适应性

1.优化育人模式,增强人才培养契合度。创建“立体—全程”育人模式,增强人才培养契合度。作为职业人才培育的两大直接主体——学校和企业,应紧密合作形成校企发展共同体,允许企业全程参与招生、培养、就业的育人新模式。一是校企共同制定招生章程,联合开展招生宣传,做好学生订单式培养,确保按企业用人需求招生。二是依托双向融合的混编教师团队,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让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并成立企业教学督导组,强化企业学期考核和顶岗实习前的综合考试。三是共同开展在校生岗前培训、顶岗实习、考核录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上岗的“无缝衔接”。

2.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工作契机,力推高职教育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快完善能力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比如,江苏通过整合创新创业资源与要素,专门建设创新创业专门课程,通过师资培养、教学组织、实践推进,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协同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和“双师”教师培养,提升高职院校师生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五)构建平衡发展格局,坚持协调共享发展,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构建东、中、西部高职教育均衡发展格局,坚持强调立足国情省情,进行整体科学规划,以专项任务为突破口,侧重薄弱、落后地区的支持援建,努力提升其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高职教育基础能力,做到“三个保证”:第一,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保证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要普及,大中城市和科学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大专院校要集中,东部发达地区具有应用本科高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别,学校布局和学科专业设置网点,要力争配套齐全、有利于相互间学术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第二,避免一刀切,保证兼顾考虑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学科完整性和民族性;第三,保证办学全面开放,面向行业企业、多样化生源,面向终身教育需求,努力搭建开放学习教育体系,建立跨省跨区学分认定与互认机制与制度,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延伸高职教育服务地区产业能力,实现区域间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五、结束语

面对高职教育发展,适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创新要求,淘汰落后过时专业产能、改造优势专业学科,优化专业结构、课程内容、实践形式,让高职教育发展扎根于产业升级、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按市场化原则最大化前提下,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学习的权力还给高校和学生,促进社会和学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在具体教育教学实施上,我们还要突破专业壁垒,扩大校内外的协同育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式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真正实现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人成长发展愿望相统一的教育本质和追求。

注释:

①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2014年度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统计整理而来。

②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划司网站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整理而来。

③根据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整理。

④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2014年分省年度数据整理而来。

⑤由国家教育部规划司网站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整理而来。

[1]鲁彬之.职业教育也应进行“供给侧”改革[EB/ OL].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2015-12-10.

[2]田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N].经济日报,2013-8-9(13).

[3][4]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中国就业网[EB/OL].http://www.chinajob.gov.cn/DataAnalysis/ content/2016-01/29/content_1138737.htm.2016-01-29.

[5]任志安,等.高校区域布局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基于全国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数据[J].人民论坛,2013(11):244.

[6]邱开金.用好互联网+,读懂“95后”高职生[N].中国教育报,2016-04-26(07).

责任编辑殷新红

花鸥(1982-),男,江苏东台人,江苏建康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通信作者:曾庆琪(1964-),男,江苏句容人,江苏建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江苏高职教育产出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B-a/2013/03/015),主持人:花鸥。

G710

A

1001-7518(2016)18-0017-06

猜你喜欢

高职专业发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