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体育活动中探究情境的创设策略
2016-11-05彭云
彭云
摘 要:一个具有探究性的活动情境,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幼儿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因此,我们尝试在幼儿体育活动中创设视觉、听觉等多种探究情境,以激励不同学习方式的幼儿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本文以“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吸引幼儿主动参与”为根本目的,援引近期广为流传的幼儿科学教育——“做中学”理念中“探究”一词,探讨“幼儿体育活动中探究情境的创设策略”。
关键词:幼儿体育活动;探究情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57-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一个具有探究性的活动情境,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行为。《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幼儿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因此,我们尝试在幼儿体育活动中创设探究情境,激励幼儿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情境教学模式”已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广为运用,而在幼儿园阶段的“情境创设”研究以体育游戏、户外活动等方面为多,“情境创设”技巧多从故事情节、角色扮演的立意展开。
“探究”一词自近期广为流传的幼儿科学教育——“做中学”理念,美国国家教育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它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我们这里提到的“探究情境”特指“幼儿体育活动中的探究情境”,是教师在了解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幼儿集体进行学习的体育活动中,创设能引发幼儿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积极情感,产生探究行为的氛围和场景,促进幼儿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运动智能的发展。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类有八种独特标准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这些告诉我们: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经验的,不同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和优势通道,因此在幼儿集体进行学习的体育活动中,创设不同花样的探究情境,可以调动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让幼儿集体进行的体育活动成为精彩的享受。
在幼儿集体进行学习的体育活动中,“探究情境”的创设可以归纳为以下策略。
一、 标志图像暗示,创设视觉探究情境
心理学表明:3~6岁的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生动具体的图像可以激发幼儿主动的观察与探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运动。如我们在小班幼儿一次学习“爬”的集体活动中,放弃以往为幼儿设定一个故事情境和角色的方法,而是通过提供不同宽度的厚纸板创设情境。厚纸板的不同宽度是依据该群体幼儿可能达到的范围确定的,纸板的一端贴上了不同动物的形象和箭头标识,暗示着爬的方式和方向。活动中,我们发现刚进幼儿园一个多月的幼儿居然能够很快发现这些标识图像,他们在进入“情境”之后,能自主地选择不同的纸板,自发地“爬”起来。之后,在每次探索过后,通过同伴交流,幼儿不断加深对标记图像的理解,最后他们能看到不同的动物图像选择不同姿势爬,并且能够按箭头指示的方向爬,这些都是令参与实践的教师感到惊叹的。但最令我们高兴的是小班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下,全体能保持10分钟以上的专注力投入到“爬”的运动中,保证了充足的运动量。
二、 音乐节奏变换,创设听觉探究情境
医学研究证实,人脑部存在不同区域,这些区域分工各有不同。幼儿卫生学理论告诉我们,幼儿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是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因此,变换音乐节奏,创设听觉探究情境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幼儿参与运动的趣味性,也在于遵循 “动静交替”的教学原则,使幼儿的大脑各区域交替工作,改善疲劳状态,让幼儿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中轻松运动,逐步增强机体调节能力。如大班幼儿在练习“纸棍击剑”动作的过程中,由于动作的精准度要求高,经历了反复多次的练习,显得注意力涣散、疲劳,教师适时播放节奏活泼、情绪激昂的乐曲,鼓励幼儿想象与“击剑”相关的情节,随着音乐响起,幼儿把自己想象成“小小击剑手”,动作在不知不觉中越发熟练。在一次大班的“钻爬”活动中,教师选取舒缓、活泼,节奏不同、风格迥异的音乐编排在一起,幼儿随着音乐的变换而调整动作,运动负荷与心理负荷随之提升,音乐的变换呈现了别样的“探究情境”,幼儿调动听觉、体觉等各方面机能,共同参与到运动中来,体味到了“优美的体育”。
三、 运动器械多样,创设动觉探究情境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幼儿集体进行学习的体育活动中,多样的运动器械是创设动觉探究情境的必备材料,幼儿正是通过这样的运动器械建构自己的动作经验,发展运动智能的。如小班幼儿参与关于“平衡”的体育活动中,教师发动幼儿、家长收集不同型号的鞋盒、盒盖,幼儿用不同的鞋盒、盒盖自由拼搭成几组笔直的“小路”,幼儿自动分组在“小路情境”中自由地走一走。这样一走,竟然完成了小班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突破:因为走盒盖比较容易,能较好地锻炼小班幼儿“平衡走”的能力,而走鞋盒就显得困难很多,走鞋盒时不仅需要平衡走的能力,还需要完成单脚跨障碍的动作,促使小班幼儿在“小路情境”下,主动协调自身的动作完成了高于“平衡走”难度的动作,实现自我的突破。中班“抛接球”的活动,幼儿通过一只皮球,进入“怎样接住抛起落下的球”的问题情境,从自己尝试接住抛起落下的球到观察同伴、老师接球的动作,逐渐获得了“接住抛起落下的球”经验,最后教师出示一张大的彩虹伞,鼓励幼儿集体探索用彩虹伞接住抛起落下的球,一物多玩和依次出现不同的运动器械,体现了运动器械的多样性,多样的运动器械,创设了多种供幼儿动觉探究的情境。
四、 同伴合作学习,创设综合探究情境
许多研究表明:婴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得到许多益处,它的意义在于促进婴幼儿社交技能、情绪情感、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幼儿集体进行学习的体育活动中,同伴合作学习,可以创造综合的探究情境,令幼儿收获很多。如:大班体育活动“蚂蚁钻洞”,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身体摆出不同的“蚁洞”让同伴扮“蚂蚁”钻过。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与同伴创设了一个综合的探究情境,在此情境中,幼儿不仅要尝试调整身体姿态和动作,钻过同伴的“蚁洞”,还需要摆个“蚁洞”让同伴钻过去,这需要幼儿个体调动观察力、身体的协调能力和与同伴的沟通合作能力以及在群体竞赛中的心理调适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大班体育活动“运南瓜”,幼儿分为3组,通过“合作运南瓜”的情境,寻找又快又稳“运南瓜”的方法。这对幼儿来说,除了探究自己动作是否规范还要尽力协调与同伴合作,可见对运动中的幼儿来说,以“人”为主的动态情境比以“物”为主的静态情境更具挑战性。笔者在实践之后有如下启思与感悟:
1.在幼儿集体进行学习的体育活动中,具体标识图像暗示下的视觉探究情境,普遍受低龄幼儿欢迎,生动的图像、鲜艳的色彩,令体育活动更加有趣,专注力更持久,对中大班幼儿标识图像可逐渐以符号替代,并趋于简化,这样既符合他们日益增长的认知水平,又能启发主体探究意识。
2.听觉探究情境的创设给予我们的最大启迪就是用音乐控制幼儿体育活动的节奏和运动负荷,适时调整心理负荷,但是,创设听觉探究情境不能仅仅理解为使用音乐,只要一切可以作为信号的节奏和声音(如哨音、鼓声、击掌声、跺脚声等)都可以给运动中的幼儿带来生动有趣的情境,当然师生的想象力是制造这一美妙情境的基础。
这里的“探究情境”已经不能单纯理解为探究某一问题、寻求某一问题答案的情境,本文中多次提及的“幼儿体育活动中探究情境”实际上是指能够引发幼儿主动探索、参与体育活动的“实习场”。同时,我们也不能单纯理解这些“情境创设策略”,将它们割裂开来使用,因为不同的活动内容会有不同的策略与之适应,实施相同的活动内容时,我们仍会面临不同学习方式的幼儿个体。因此,“情境创设策略”理论上归纳为以上四种,但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组合这些策略,以激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花样情境,精彩享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明了这一切“花样”的背后是根本目的,即“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愿每一位幼儿在我们创设的“花样的情境”中,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愿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成为幼儿精彩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黄世勋.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杭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