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走自我发展之路
2016-11-04朱亚丹
朱亚丹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提倡加大课内外阅读量,借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扩大课内阅读容量。“生命神话”是一节拓展阅读课,课题选自“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年级下中的最后一个单元。笔者选取了五篇各具代表性的文章作为本节课的內容,其中《刘海与金蟾》《潘多拉的匣子》《雨神恰克》选自“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神猴哈努曼》《拉神的传说》选自《古印度神话》和《埃及神话》,孩子们通过阅读希腊、古巴比伦、印度、埃及等国家具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对世界各国的神话有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基本学习目标是: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揣摩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进一步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常见的拓展阅读课,大多为汇报交流课,台上孩子们交流得如火如荼,实际上教师们心里清楚,这是查资料大比拼,没有孩子的思考和质疑。所以,笔者大胆尝试,把孩子们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方式完全呈现出来,让孩子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可以游刃有余地阅读更多的书籍,有自我发展能力。
我们正在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单元主题结构化实验,所以这三节课从整体上看既要体现结构的统一性,又必须层层递进,由知识到能力,由情感到价值观,实现学生的自我提升。所以,这节课笔者承接了前两节课抓人物形象、找线索、讲故事、明道理的精髓,又教给学生整体阅读、理解文章的方法。开课之后,我们重点学习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单元导读”——这一单元文章的指导性文字。孩子们在单元导读中收获了第二件“神器”——神话故事是一种艺术创作,它离不开想象、英雄、传承和改造。当孩子再读神话故事的时候,他就可以像个小大人儿一样把握住神话故事的脉搏。
课的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是整体感知世界文明古国的神话人物和建筑艺术,为推荐阅读书目和内容作铺垫。
然后是“小试牛刀”,巩固方法,为下一关的对比阅读打下基础。
接着是“崭露头角”,学会整体感知人物形象,并在品读形象中发现不同文章所运用的不同方法、不同国度的不同文化特征。在中国神话里回响着对劳动和英雄的赞歌,希腊神话是人、神、自然的斗争,印度神话是人、神、动物与欲望的斗争,古巴比伦神话是现实的史诗、借神话来歌颂父权取代母权的统治,埃及神话从来不固化一个版本,它在历史的变化中不断地被重新讲述。这些,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明显有些深涩难懂,这时就要教师抛出一根藤来,让孩子们顺藤摸瓜。这根藤是:让孩子们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个瓜是:孩子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争论及教师精当的点拨。
最后一个环节是梳理与运用,一堂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它的肉体和灵魂。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形象是它的肉体,明白的道理、继承的精神是它的灵魂。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是英雄,这是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孩子们说说如何去塑造英雄,这是对知识、技能的运用,也是情感的表达和宣泄。
学习了《生命神话》这一节课后,萦绕在孩子们脑海中的是“英雄”二字,什么样的人是英雄——落实了情感目标,如何塑造英雄——落实了语用目标,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价值观的培养。课内通过大量阅读,一一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借自由讨论放飞儿童的心灵。学生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这正好与学校开展的“问导式课堂”的课题实验相映成趣。笔者提前预设了许多孩子们可能提出的问题,查找资料、阅读书籍,但这节课,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依然引发了笔者深深的思考。
孩子们在学习《拉神的传说》时,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拉神的孩子可以孩子跟孩子结婚,孩子又跟孩子结婚?”孩子提出的问题,是远古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虽然孩子们不能理解,但反映了孩子们在积极思考, 单元导读提到“神话故事是远古人类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孩子们的思考与单元导读的引领不谋而合。
当笔者讲到《神猴哈努曼》时,孩子们问:“猴王后和风神生了哈努曼,难道猴子国王不生气吗?” 孩子们知道:自己的妻子是不可以侵犯的!这是一个社会性的话题,这个问题超出了笔者的预设,当时,笔者的脑子里出现了一秒钟的空白,但同时又非常高兴,因为孩子们的思想在自由放飞,虽然笔者阅读完了整本《印度神话》,知道猴子国王是一个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的角色,但没有直白地告诉他们答案,笔者希望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探索、去成长。
这节课孩子们兴趣非常高,讨论得很热烈,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是神猴厉害还是孙悟空厉害?宙斯是怎样成为最大的王?拉神老糊涂了,让残忍的伊西斯拥有了力量,他会夺回自己的力量吗?这些问题,许多在笔者预料之外,甚至让笔者无法准确解答,但笔者感到弥足珍贵,因为,无论孩子们提出什么问题,这都是他们独有的见解,是他们认真思考、思想放飞的结果,这正是我们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期望达到的效果。
精读引领课传授方法,拓展阅读课收获阅读“神器”,有了这两件法宝,孩子们就如同孙悟空踩着筋斗云,畅游于神话的王国,相信他们腾云驾雾的本领会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相信孩子们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阅读,去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
著名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自我发展。课内大量拓展阅读让孩子们不知不觉走上了自我发展的道路,让孩子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也让语文教学的天地无比开阔。
(作者单位:武穴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