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调周法治疗卵巢早衰20例观察
2016-11-04林玲莉
林玲莉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医院妇科,广东 湛江 524013)
中药调周法治疗卵巢早衰20例观察
林玲莉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医院妇科,广东 湛江 524013)
目的: 观察中药调周法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分为两组各20例,治疗组用中药调周法治疗,对照组用结合雌激素及安宫黄体酮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75%,对照组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调周法治疗卵巢早衰效果较好,与西药相当。
卵巢早衰;中药调周法;对照治疗观察
笔者用中药调周法治疗卵巢早衰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40例,均为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本院妇科门诊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年龄20~39岁,平均30.3岁;闭经时间3~18个月,平均5个月;月经初潮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治疗组年龄20~40岁,平均30.5岁;闭经时间3~24个月,平均4.5个月;月经初潮年龄12~19岁,平均14岁。两组年龄、初潮时间、闭经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卵巢早衰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1]和《妇产科学》[2]。①年龄40岁以前有4个月以上闭经,或伴有潮热面红、五心烦热,出汗、情绪烦躁、易激动、失眠、头痛头晕、耳鸣,性欲低下,阴道干涩。②卵巢功能测定至少2次(间隔至少1个月)FSH>40mLU/l,E2<25ng/L,LH正常或增高,PRL正常;③连续观测无排卵现象,BBT(基础体温测定),体温呈现单相体温。
排除妊娠、哺乳等生理性闭经,妇科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及乳腺病变,合并心、脑、血管等系统的严重原发病、精神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结合雌激素0.625mg/d,连服21天,服药后5天加服安宫黄体酮10mg/d,停药5~7天重复用药或撤退性出血第5天重复用药, 3个月为一疗程。
治疗组 按照中药周期法给药。月经期第1天用坤六方(当归10g,菟丝子10g,覆盆子10g,枸杞子10g,赤芍10g,益母草10g,牛膝10g,泽兰10g,鸡血藤10g,苏木10g,刘寄奴10g,五灵脂10g,蒲黄10g,柴胡5g,女贞子10g,淫羊藿10g,白芍10g),每天1剂,连服3天,停药3天,再连服3天,再停药3天。月经期的第15天开始,用坤一方(当归10g,白芍10g,熟地10g,何首乌10g,菟丝子10g,仙灵脾10g,鹿角胶10g,肉苁蓉10g,覆盆子10g,枸杞子10g,山茱萸10g,太子参10g,山药10g),每天1剂,连服3天,停药3天,再连服3天,再停药3天。根据症状,舌脉之象辨证加减,序贯用药。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期间无月经来潮者根据基础体温监测及临床症状在坤一方基础上辨证用药,根据肾阴虚、肾阳虚加减化裁。
两组均治疗1~3个疗程,随访6个月。
3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两组血清性激素变化情况、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随访半年。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妇产科学》[2]有关标准。显效 潮热、出汗、失眠、生殖器萎缩等症状消失,性生活恢复正常,停药后月经来潮,连续3个月以上,有正常的排卵。好转 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月经恢复来潮,但月经周期未正常,内分泌检查血清激素好转或接近正常。无效 症状、体征及内分泌检查无明显改善。
5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x±s )
6 讨 论
肾主生殖,对精髓、肾、脑、齿、腰脊、前后二阴均有影响。肾气既乏,无以济心。赵献可《医贯》云五脏之真,唯肾为根。肾为先天之本,天癸赖以滋养,肾虚即为天癸枯竭,表现为月经停闭、阴虚内热、热燥血亏、精血亏虚。
中药调周法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依据 “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之间平衡协调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卵巢周期性变化对子宫的周期性影响,而产生的周期性、序贯性用药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经后期、经前期、行经期的不同特点序贯用药。行经期讲究活血调经,经后期及经前期注意补肾养血,调整阴阳。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化肾精以生天葵,冲任气血不通,胞宫失于温养,月水难至。肾阴不足,精亏血少,天癸不足,冲任血虚。胞宫失于濡养,经水渐断;肾精不足,冲任不足,胞宫失养,精血乏源。菟丝子、淫羊藿、女贞子、肉苁蓉调补肾之阴阳,填精补血。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柴胡调达肝气,以实肝用。枸杞子补精血养肝,以实肝体。当归补血,调经。诸药合用,共奏补肾调经之效。
[1] 徐苓,宋亦军.卵巢早衰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J].实用妇产科学杂志,2003,19(4): 195-196.
[2] 乐杰.妇产科学 [M].6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39.
R271.917.5
B
1004-2814(2016)01-0009-01
201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