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运河道万载统一路

2016-11-04薛茂时郑重

商业文化 2016年26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大运河运河

文薛茂时 郑重

千年运河道万载统一路

文薛茂时郑重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沟通南北的古老河道

京杭大运河作为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万里长城、坎儿井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千年来庇护华夏子孙。在古代,河流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国疆域辽阔,大部分河流为东西走向,沟通南北的需要促进了人工河道的开凿。

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陆地上的国家。言外之意就是,中国在水上的活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微乎其微。抱有这种认识的人不在少数。的确,由于我们的先人在陆地上取得的辉煌太过于耀眼,以至于让其他方面堪称卓绝的成就为后人所淡忘。然而,这种淡忘历史的冷漠态度是不应该出现与存在的。试想,我国地域辽阔,但古代南北方的经济差距却并不大,南北之间的物资交流十分活跃,这种跨度达数千里的长途运输是用何种方式来完成的呢?靠陆地上的马拉车载吗?这不现实。从南至北路途遥远崎岖,待送至目的地,时间长,费用高。利用自然河流?也行不通。我国的主要河流大多是东西走向的,对于至关重要的南北物资以及文化的交流起不到决定性作用。若说走海路,倒也是可行的方案,但海面气象难测,风云瞬息万变,对于古代的木制船和因 程度限制而落后的航海技术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宋元之前尤为如此。虽然我国海运的历史也较为久远,但毕竟不能满足南北物资交流的需要。但自从我国拥有一条纵贯南北、连接五大水系的运河后,南北方规模的交流就成为现实。

现在一般所说的大运河,都是指全长1794公里的元代大运河。其实,是隋朝开始实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不过,当时的大运河由扬州出发,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经河南的东北部,入黄河流域,到达东都洛阳;然后向东北走,经河北东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为上半部,合起来整体上走了个“之”字。

大业六年(610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隋朝大运河全线贯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历史上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历来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因为隋炀帝要征服高丽而开凿了大运河,耗尽了国家财力。另一种则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中国大地的南北,实现了中国融会贯通和大一统;隋炀帝大运河迎来了唐代的贞观盛世,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

唐朝建立以后,直到明清时期,经过历朝对隋朝大运河的截弯取直,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京杭大运河。如今,这条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绵延1794公里,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大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便是被称为华夏之龙脉的、为世界所惊叹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的大一统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大一统的黄金水道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便有开凿人工河道的例子。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称霸中原,始凿大运河。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并下诏征发百万民工,举全国之力开凿京杭大运河。

西晋时期,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国(古时朝鲜半岛分为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趁中国内乱之机侵占了我国辽东地区。以一统中华为愿的隋朝自然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土地为番邦所据。文帝杨坚在位之时,为使中国在多年战乱中恢复过来,并没有对高句丽采取军事行动。雄心勃勃的杨广继位后,无法对此坐视,再加上经过了近20年的“开皇之治”,中国的经济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炀帝便开始了收复辽东、吞并高句丽的军事准备。

当时国家的政治中心位于洛阳,经济中心地处江南,而攻打高丽却需要从北方的涿郡(北京南)出兵。这对于数量运兵来说,交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隋炀帝于大业四年下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传》)。这段运河的开凿其实是在东汉末期曹操所开的白沟等河道的基础上进行的。出于“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的目的,白沟于东汉建安九年(204年)建成。建安十一年(206年),官渡之战后的曹操为了追歼袁绍势力,在白沟的基础上,再开平虏渠与泉州渠三河相接,首次形成了华北地区纵贯南北的航路。为谋霸业,曹操围绕其他邺城,又先后开凿了新河运渠、利漕渠、白马渠及鲁口渠,由洛阳为始,北至天津附近,东临白沟、平虏渠与泉州渠,使之成为旧三渠的辅佐河道。至此,邺城成为“平原千里,运漕四通”的战略要地和经济都会。

此后,历经晋、十六国迄南北朝的300多年,邺城为少数民族政权所占据,但仍对曹魏运河加以利用。北魏、北齐等还都设立有水官进行管理。

新渠道与曹操旧渠相比,有两个重大改进。一是新渠的水源远比旧渠丰沛,使得新渠航道远比旧渠通畅。二是永济渠共长900余公里,新渠渠口建有分水工程,舟楫可以直接进入河渠,无须换船或船坝,大大提高了通航能力。

有了此段运河,隋炀帝前后共计三伐高句丽。虽然出于各种原因而相继失败,但也因此而挫伤了高句丽国的军力,为日后唐朝成功地收复辽东,使高句丽臣服打下了基础。

虽然隋代以后的永济渠为唐皇朝的鼎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到了宋、金之际,因黄河决口、下游“夺淮入海”,以及与之相接的通济渠的湮涸断流,永济渠也因之变得残破不堪。所以,后来定都北京的元朝输运漕粮走的是一条绕远道的水陆联运路线。由于迂回曲折,水陆转运不便,于是,统治者就寻求南北径直的运河线路。至元十二年(1275年),考察江淮至大都河道状况的科学家郭守敬认为,“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道,可以同漕”。因此,在试行多渠道运输的同时,便着手开挖山东西部新漕渠、取直南北大运河的工程。这样一来,隋代所开通的永济渠,实际上改道入了会通河。

永济渠也好,会通河也罢。它们带给中国的,是纵越南北的一条水上交通大动脉。运河沿岸的天津、北京之盛自不待言,其流经的聊城、临清,亦成了鲁西大地上两颗璀璨的明珠!

京杭大运河流淌了两千多个春秋,流经了六个省市,也流进了世代华夏儿女的心。在中国大一统的路上,这条黄金水道一直在默默地奉献着。

迟到的大运河申遗梦

1987年,与京杭大运河同为中华文明象征的万里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跟京杭大运河同为古代水利工程的“罗马大渡槽”——西班牙赛哥维亚,在198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为人类最伟大的工程之一的京杭大运河,却一直迟迟没能成功申遗,直到2014年6月22日,这个让中国人民苦等20年申遗梦才得以实现。

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由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从南到北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专家称,不同于古建筑、古遗址的申遗,大运河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对这类项目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尚属首次。

不少人认为文物是固定的,而运河是流动的,且部分河段已干涸。对中国大运河2006年底才开始申遗,很多人都存在疑问:大运河历史之悠久、河道之长、流域之光、影响之大,完全不在中华文明的另一大文明象征——万里长城之下,早在1987年长城被列入首批中国“世界遗产名录”,而漫长的20多年过去了,在世界文化遗产不断拉长的名单中,为什么迟迟不见大运河的身影呢?

文史专家不无遗憾地解释,20多年前我国申报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时,不少人就提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建议。但当时普遍的观点认为,文物是固定的,运河是流动的,而且大运河有些河段已经干涸,部分河段污染严重,一些河道也已改变,因此,大运河不适合申报世界遗产。除此之外,当时对大运河申遗还存在一种“顾虑”:其主体是隋炀帝主持修建的,修建运河有供皇帝游玩享乐的初始目的,大运河申遗可能会产生意识上的“负面影响”。

作为跨地域、大体量的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沿线涉及省和城市众多,文化遗产数量丰富,加之多部门交叉管理,其整体保护、联合申遗的任务重,难度也大,因此有必要寻求适当的保护与申遗模式,建立有效的工作机构,确保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有序开展。基于此,国家提出设立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的设想,得到山东济宁、江苏扬州、无锡等城市的积极响应。

此次大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大运河申遗不是把大运河作为旅游发展的摇钱树,而是对它进行保护,让其得以福荫更多的炎黄子孙。而对大运河最好的保护方式便是:复航。大运河为中华民族带来丰富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沿岸的遗址、古城和风俗人情,是运河文化的历史见证。运河的基本功能是水上运输活动,没有了航运的运河文化是不完整的。

运河文化万古流

每一座城,每一条河,每一道桥,都会蕴含着她独有的文化。有学者形容:“运河沿岸的古墩、古庙、古塔、古桥、老街、老店、老厂、老窖以及街市的繁华景象、市民的生活习俗,犹如《清明上河图》的长幅画卷展示在人们面前。”

在运河区域考察,学者们发现了许多思想、文化交融的痕迹。古老的运河滋养起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沟通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造就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长廊。但是,大运河独有的文化特色,在现代文明和过度开发的冲击下,正在迅速流失。

在运河流经的杭州拱宸桥,运河两岸的许多古迹大多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建设中的桥东运河广场、运河博物馆和地下商城,以往浅吟低唱船歌、大雨运货的运河人家沓无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冒着黑烟轰轰而过的机动船舶。

不仅是在杭州,在运河北端的通州,“北运河码头”的“码头”只剩下了一个概念。考察的专家们看到,跨河的桥上车来车往,拥挤繁忙。成堆的垃圾已使运河几乎成为污水沟。

运河的本义即是人工开挖的河道。实际上,京杭大运河也是开挖河道连通了五大水系而成。如今,随着历史上漕运的废除,黄河改道的淤塞,普遍的缺水,以及后来严重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多次的改造和沿岸的开发建设,大运河作为有水通航贯通全程的完整意义上的一条河,已基本不存在。

历史上,沧州段运河一直是条丰水河。在当地老人的记忆中,就在20世纪40年代,运河水深还有六七米,能行二十多米长的大船。可现在,这些河流淌的都是污水,严重缺水使沧州段运河成了“干河”。

济宁南旺分水枢纽是整个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明朝永乐年间(1411年)曾经因成功实施“引汶济运”,而使运河畅通了五百年。但今天,分水龙王庙前的运河已经变成了一片树林,曾经显赫的历史与这里的大多数古运河道一样,被掩埋在地下,尘封在岁月中。

大运河的命运在历史上始终与漕运联系在一起。1292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当时仅从大运河北调的南粮,即达全国总税粮的六分之五。明朝时,因实行海进,大运河几乎成为唯一一条南粮北运的水路通道。

而在今天,济宁以南的河段(即鲁、苏、浙三省),尽管依然发挥着部分的交通运输功能,但由于其他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加上河水不足,其载运能力已大大下降。许多河段,河水发黑,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失去了运输能力的大运河,其运河的本义也就不得不大打折扣。目前,大运河已不能全程通航,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仅为877公里,季节性通航里程也只有1100公里。运河的断流停航和废弃,城市的大规模改造,运河沿岸的历史文脉已变得漫漶不清,古桥纵横、河埠林立、古屋比邻、商铺连绵、巷弄穿错的运河风光或即将成为记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京杭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方,促进了南北方的大融合。大运河文化,并不仅仅包括她的漕运,还包括与她同兴衰的沿岸城市之景观与风土人情。大运河文化,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诠释。

“作为文化遗产,大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消亡的危险。”不少专家对此忧心忡忡。

京杭大运河在古代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如今却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面临消亡的危机。运河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应受到我们的重视。要实现大国崛起,必得先传承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依河而生,因河而兴:元明清戏曲迭代与京杭大运河关系论说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