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研究

2016-11-03方克敏

当代贵州 2016年53期
关键词:贵州农民农村

方克敏

农村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改进并进一步丰富与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是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贵州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2,998,688人,占全省人口的66.19%(贵州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可以说农村文化建设是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贵州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之相比,贵州农村文化生活还相对滞后,长期存在着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农村文化生活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等状况。为了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贵州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笔者深入贵州农村,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当前贵州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闲暇时间的文化活动现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本调研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一是贵州农村文化生活建设与发展的现状,旨在研究政府,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和推动者,所起的作用及存在问题;二是农村文化生活主体,即贵州农民自身的文化生活的现状。

一、贵州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切实把丰富与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作为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作为改善民风村风,凝聚民心,构建和谐乡村的有效途径;作为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农民脱贫致富的精神动力。2013年开始,贵州省文联开始实施“百千万计划”, 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在全省建立100个乡村文化艺术创作基地、组建1000个农村文艺宣传队、培养10000名农村文艺积极分子带头人。”同时,省文联还成立了文艺志愿服务中心,组织文艺志愿者到农村去,特别是走进农村中小学开展文艺支教。2014年1月16日贵州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省长陈敏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列入了2014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计划投入1510.68亿元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贵州农村文化建设提高了资金上的保障。目前,全省以县区文化站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依托,以文化中心户为基础的文化四级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农村文化蓬勃发展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逐步完善,农村文化生活呈现出丰富化、多元化趋势。此外,贵州各级政府还抓住少数民族村寨的特点,积极发掘并塑造乡村文化品牌,如贵定县的“中华布依第一寨”,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桐梓县的“天池村”,大方县的“新开村”等,这些举措不仅进一步繁荣了贵州乡村文化,也给农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贵州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由于受经济、政治、地域等客观原因制约,总体上仍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农村相比,与贵州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

目前在贵州农村,乡镇各级领导都把脱贫、发展经济作为工作的重心,主观上对文化建设和农民文化生活状况不够重视,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缺乏相应的管理,许多乡镇负责农村文化建设的部门形同虚设,甚至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文艺活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导致上级有关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政策不能很好的贯彻落实到基层,农村居民也不能有效的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

2.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资金困难

2013年中央出台了《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用于支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保障基层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但金额极为有限,每个行政村每年仅有10000元用于文化设施维护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等支出。而近年来,贵州各级乡镇政府财政也非常紧张,用于农村场馆建设、图书添置、设备更新等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一些偏远的乡村文化经费甚至没有纳入县财政预算的范围,文化建设的窘境可想而知。由于缺乏相应基础配套设施,休闲娱乐健身器材,使得农村文化活动很难开展,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生活的推广和发展。

3.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少,所提供公共文化产品质量不高

近年来贵州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组织文化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调研人群中,有64.41%的认为政府偶尔组织文化活动,22.03%的认为没有组织,只有13.56%的表示政府经常组织活动。据了解,很多农村除了重大节日群众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外,其余时间都是空白,一些地区偶尔也会举办以旅游宣介、招商等为目的的大型主题文化活动,但都是一阵风,与农民的关联度不高。另外,政府为农村文化生活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与农民的生产劳动、生活方式也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农民的真正需求。当前,“送文化下乡”仍是贵州各文化部门为农村实施文化帮扶的主要做法,为农民送戏送书送电影等活动给农民的文化生活带来了一些活力,但这种单方面、输入式的做法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文化温饱”的问题。据调查,目前贵州农村群众最需要的是脱贫致富、科学技术、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只是简单地送几台戏、几本书下乡,结果只会是流于形式,不会受农民群众欢迎。

4.文化基础设施滞后,不能满足村民的娱乐需要

当前,贵州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地方政府投入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多限于重点的,经济发展较好的县镇和核心村落,一些偏远山寨根本就没有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以贵州省织金县牛场镇为例,全镇有户籍人口近五万人,但全镇文化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没有休闲健身场地,没有阅报栏,镇属村寨没有农村书屋,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电影院也被移作他用。再如黔东南地区,当地一些村寨组织了芦笙队,属于户外型活动,但由于缺少活动场地、音响设备和必要的道具,各种活动难以开展。一些经济较好的行政村有了文化书屋,但因为藏书的数量较少,内容陈旧且与农民生活缺乏相关性,村民们很少光顾。一些村修建了文化广场,但更多的只是在空地装上了简单的健身器材,而这些健身设施大多锈迹斑斑,形同虚设,村民利用率不高。

5.农村文化事业人才缺乏

文化事业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生活的繁荣离不开一支热爱农村文化事业,业务强,有责任心的文化干部队伍。近年来,贵州农村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组织管理农民文化工作的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并且缺乏年轻的人员,人员流动性很大,个别文化站至今还没有正式专业干部,其文化活动主要由本村干部组织完成。可以说文化管理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当前贵州农村文化生活发展的一大桎梏,致使农村文化工作内容贫乏,形式单一,难以对农民群众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贵州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民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要全面调查研究贵州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就必须对贵州农村的人口构成情况、经济状况、生产生活方式、思想动态,传统文化习俗等作深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富裕起来的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但与发达地区农村相比,由于文化建设经费短缺,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事业人才缺乏,加之农民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等原因,贵州农村的文化生活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民群众信仰缺失,精神空虚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改革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也给农村带来了诸多突出的社会问题。譬如现实生活中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上不正之风大量存在,导致一些农民价值判断标准出现紊乱,思想空虚,心理失衡。由于缺乏先进文化引领,过去农村很多淳朴的乡土文化不复存在,而一些低俗文化却一度盛行,文化滑坡现象严重。调研显示,65%的农民觉得当前社会风气不好,人际关系冷漠,尤其对身边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一些人从而产生了信念危机。同时在农村基层政治建设相对薄弱,不少地方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加之当前农村不合理收费仍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农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一些人缺乏集体归属感,集体主义观念淡漠。文化缺失,精神空虚,使得农民对各种文化活动缺乏热情,参与意识差,各种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2.农村文化生活形式单调,内容贫乏

据调查,当下农村除了政府组织的少量文化活动外,村民极少自发地有组织的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许多传统的习俗活动,如龙灯、傩戏、侗歌、芦笙舞等往往与重大农事活动和节日结合在一起,无法经常举行。许多农村的传统元素和文化生活方式正在退化或正在消失,农村文化阵地呈萎缩态势。根据问卷调查和对多位村民的实地访谈,在您最喜欢的文化活动的多项选择中,上网的不到10 %,读书看报的也不到10%,看电影、下棋、打球、看戏的数量更少,农民农闲时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是打牌、看电视、串门拉家常等,形式非常单调,几乎没有什么健康的集体娱乐活动。如何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并将传统文化习俗与新型娱乐方式有机结合是值得思索的问题。

3.农民深受各种落后思想和文化的侵蚀

首先,长期封闭的小农文化使贵州农村形成了生产规模小、思想保守、居住分散而又封闭的局面,由于长期受思想禁锢和经济制约,农民们大多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对外来的先进文化盲目拒绝,这种不学习、不发展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其次,农民的懒惰心理也是农民社会心理中的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为跟风从众、固守传统。正是这种惰性心理,使得一些风俗中的旧意识,甚至是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传承下来,愚昧落后的封建习俗在农村中有死灰复燃之势,很多地方,上香、磕头、拜佛、修坟墓、建寺院、塑神像的现象极为普遍,甚至大白天在街头聚众赌博,不但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还破坏了当地原本纯朴的民风。再次,家族文化、宗族文化等封建文化有所抬头,干扰了地方基层政府的管理,有的甚至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最后,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农村逐渐蔓延。

三、丰富与繁荣贵州农村文化生活的几点建议

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之一, 先进文化是农村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实践证明,凡是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比较充实的地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就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地方,不论富裕程度如何,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就会抬头,社会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就会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要实现贵州农村的长足发展, 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切实丰富和发展农村文化生活。通过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做法和成功经验,结合贵州农村的实际,我们作如下建议:

1.加大政府引导,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文化职能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 理所当然应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作为其重要职责,并将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各级政府必须强化对 文 化 建 设 的 思 想 认 识 , 破 除“ 先 经 济 , 后 文 化 ”的落后思想,牢固树立“文化也是生产力”的观点, 建立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真正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纳入到城乡建设规划, 纳入到精神文 明建设总体规划, 纳入到财政预算, 纳入到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之中, 从而建立起保证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2.加大农村文化投入 , 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机构的正常运转

经费问题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最大也是最困难的问题。 各级政府要在保证文化经费每年适度增加的前提下, 勇于创新机制, 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机构的正常运转。要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开发, 面向市场建立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的发展机制。鼓励集体、个人通过联建、联办农村文化场所、开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文化功能,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目前,在贵州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基层文化组织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手段, 把农村基层组织的文化功能发挥出来 ,让他们做当地农村文化建设的带头人,充分调动农民开展农村文化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贵州各级政府要努力抓好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的建设。首先,必须稳定和充实现有农村文化站的工作队伍,切实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其次, 要培养一批在农村有一定文化活动能力的文化员 、文化协管员, 以及具有一定维修技能的广播、电视维护员, 负责乡镇文化站的维护任务。再次,要在当地农民中充分挖掘一些文化人才,想方设法把农民中热爱群众文化,具有组织才能和文化体育特长的骨干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和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各项文化活动,把“送”文化转变为“培养文化”,真正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角。此外,还要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4.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一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贵州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二是利用好“农家书屋”和“远程教育”站点,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三是努力建设体育活动的场所,完善各种体育设备,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上的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贵州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农村文化建设也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丰富和繁荣贵州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者单位:贵州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孙志洁.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若干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丁 胜.完善贵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调研与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1)

[3]王樱娜.现代化视野下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湖北洞村的考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

猜你喜欢

贵州农民农村
耕牛和农民
农民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