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民生新闻题材
2016-11-03赖彩云
赖彩云
【摘 要】民生新闻,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关注的对象主要是普通老百姓;二是其内容主要围绕老百姓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讲百姓事,身边事;三是其应该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带他们立言;四是其有一定的地域性,地方色彩比较浓。民生新闻的报道题材,虽然与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等有一定的交叉和联系,但也有所区别,记者编辑在选择题材时,同样要按照新闻价值来取舍,只是要更多的以平民视角去发现和寻找老百姓身边的题材,这样的题材才会有更强的贴近性,而平时记者必须深入基层,去挖掘生活中许多生动故事,抓取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去报道。
【关键词】热点 选择 把握 共鸣
引 言:从事民生新闻工作十多年,对于民生新闻题材的把握,多少有些经验,想把这些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同行。新闻报道的题材是不同媒体共同需要的营养和食粮,新闻报道题材丰富,媒体人提供给受众的新闻大餐就耐吃耐看,我们经营的新闻栏目或板块就会茁壮成长,反之就会因为营养缺乏而丧失受众,我们的节目栏目也会失去生机与活力。
一、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有关的所有事情都是民生新闻的题材
民生新闻自古有之,然而民生新闻的出现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一些新闻都市晚报上的社会类新闻,城市新闻是民生新闻的早期形态,注重民生体验民意是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同时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民众这三种贴近的具体表现。类似于国内一些新闻节目成功的案例,民生新闻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同时都有较好的口碑,民生新闻这类节目由此受到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做民生新闻首先是做贴近性的新闻,新闻贴近性是新闻的价值评价标准之一,是指新闻事实令人关切的特质。这种接近主要指地理、心理、利益、年龄及厉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一般情况下,离读者身边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就越为他所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这是因为,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强度、对比差异、时新、趣味等因素刺激外,求近心理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定势。
《百姓关注》开播,有一条新闻,龙洞堡一个村子里居民没有自来水喝,这是一个民生新闻的题材,它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当时记者在做这条新闻时,从问题的发生,也就是老百姓没有水喝,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到没有水喝的原因,最后找主管部门解决,然后再到村民们喝上自来水,放鞭炮庆祝。整个片子不长,4分多钟。但却有血有肉的将整个事件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这条新闻已播出,大家都明白,《百姓关注》这样一个民生栏目,定位是什么。 一条民生新闻的线索拿在手里,其实并不仅仅是报道事件本身,如果这个新闻仅仅是报道了有这么一桩事,而没有找原因,没有找相关部门解决,那么,也不能引起老百姓的共鸣,更不可能让受众认可。
新闻贴近性就是符合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百姓观众更多的是对他身边三公里以内的事儿比较关注,这是一个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解决新闻资源短缺问题,一方面可以带动收视率的提高。做贴近性的新闻,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改变作风,以体验式采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一线,关心关注百姓冷暖,这样才能打到新闻的活水鲜鱼。
二、对新闻进行有效梳理和整合
观察身边的社会,可以发现很多的题材。例如贫民过冬问题、大排档的卫生问题、交通问题、节假日生活方式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民生新闻的题材。但是要结合新闻的基本特性来看的话,其实不必符合所有的新闻特性的要求,只要其中一个或几个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报道或节目。一些新闻线索能够提供的新闻信息往往单一,缺少厚度和深度,这样单纯地报道一个动态消息往往信息量不足,甚至浪费了新闻线索里蕴含的新闻价值。
笔者曾采访一条名为《襁褓婴儿被砸中 天降异物谁在丢》的新闻:遵义市的张大爷抱着4个月的孙女在几家门口玩耍时,突然从天而降的一个“异物”砸中小孙女的头部,小孩当场昏迷。
笔者从单个的新闻事件,综合近年来发生的高空坠物伤人致死、致残事件,结合律师采访,对高空抛物应该承担的民事和刑事责任,给观众呈现出来这个事件起因、伤害以及后果。
记者这样处理新闻,使这一动态消息不仅变得立体、厚实,信息量大,而且有深度。这样的新闻案例为新闻后期编辑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新闻信息的关联、新闻线索隐含的新闻素材需要我们用心挖掘,有效梳理,我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目前民生新闻报道角度存在的误区
(1)对“三个贴近”理解片面,定位不准确:“三个贴近”的具体的为: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民众。目前媒体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只停留在报道民众生活琐事的层次中。虽然这些新闻素材来源与民众的实际生活,但是内容浅显,意义不深,噱头不高,没有可看性,无法引起社会关注。
(2)过多的负面报道,误导民众:一些晚报、小报在对民生新闻的报道中,通常是报忧,不报喜,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舆论有督促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甚小。大量的反面报道不仅民众心情,引发民众不满,还对相关部门造成误解或抵抗,时间久了,只曝光社会的阴暗面,只曝光不帮忙,相关政府当作耳旁风,媒体的监督作用不灵了,民众有问题也不会想到你。
(3)重视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某些媒体为了引起社会轰动,吸引民众眼球,抢某种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对调查不做深入展开,对民众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反应、曝光,没有选择性的拿来报道。这种只听一面之词,而不听取另一方的说辞的报道,严重违反了民生新闻的真实性,更容易引发矛盾,引起不必要的新闻诉讼。
(4)重视城市居民,忽略农村群众:民生新闻是以民众本身和民众生活为报道内容的新闻,民生新闻的题材要结合市民和农民不同的生活状态。从新闻的题材、内容、报道角度等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的民生新闻在报道上,依然是注重城市忽略农村。即便有涉及农村和农民的新闻题材,多数也是发生在农村的恶性事件或是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子女上学的教育问题等反面新闻报道、新闻媒体对农村居民的长期不重视,引发民生新闻的农村题材长期缺乏,导致了民生新闻与市井新闻的混乱。
四、做观点新闻。
做观点新闻有两层含义:一是做深度报道或者纵深报道,观点自在其中;二是直接抛出观点,再梳理能说明观点的新闻事实。
2016年5月10日晚,《百姓关注》播出了一条新闻《女儿失踪父母求助 网友接力寻找》,事情是这样的, 5月8号晚上8点过钟,遵义“微友圈”一条关于一个8岁女孩被拐的消息瞬间被微友刷屏,消息传得很快,当然有人怀疑有人相信,不过,这事儿确实是真的,而且强大的朋友圈里一个叫“李哥”的人真的帮忙找到了小女孩,并机智的控制了“歹徒”,这条新闻记者首先是看到网友在转发,但是由于如今微信朋友圈里时不时都会有这样的新闻,所以第一时间就是求证,核实是否是真的,经过核实,这是真实,记者开始跟踪,同时也加入了微信转载寻人的事件中去,几个小时后,强大的微信朋友圈真的找到了人,这就是新闻点,因为以往朋友圈也有这样的寻人信息,但是都是不了了之,可是这一次,居然真的被微信网友找到了人,这样的事情之前是没有的,或者是很少见的,所以记者在事发第二天,几经辗转,找到了失踪女孩的父母、找到了那个帮忙找到小孩的微友、找到了民警,新闻播出,从女孩失踪——父母心急求助——警方介入——微友反馈——女孩回家——社会影响等,这条新闻播出后,第二天也在中央电视台几个频道滚动播出,它能够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拐小孩一直是家长们关心的事情,孩子回来了,受众看到后不会那么难受,与此同时,也提醒家长,孩子失踪报警是一方面,自己也要主动去想法寻找。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这种新闻时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这由一个动态消息衍生的纵深报道渗透的是人文关怀,新闻观点在新闻里没有直接表达,但仔细回味观点自在其中。直接抛出观点再梳理新闻事实的成功案例有很多,评论不是结论,而是为观众提供多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五、强化服务类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服务类新闻越来越多地为市民百姓所需要和喜爱,如今,服务类新闻已从信息咨询、听取投诉拓展到深度的帮忙服务,从被动地听取意见投诉等到主动地策划介入,进行媒体干预。本台曾在去年秋天对一个回迁小区的“哑巴门铃”做过一次报道,也是一次成功的媒体干预,解决了蓝色康桥小区门铃从来没响过、残疾居民得下楼开门的问题。全国很多都市频道或民生新闻栏目都成功地将这一类服务新闻相对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子栏目或独立栏目,比如贵州电视台二频道就有一系列服务型节目,如《天天来帮忙》《调节大篷车》等,由此可见,服务类新闻是新闻矿藏中有待开发的富矿。
总结:对民生新闻题材的多位思考
电视民生新闻题材如何,既涉及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整体质量、观众的接受度和收视率,也关系到舆论导向,还决定着能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民生新闻节目中市井琐事和负面报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记者编辑要从三个维度去面对报道题材,即:根据新闻价值选择题材、按照舆论导向把我题材、顺应传播规律处理题材,以保证电视民生新闻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弘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来努力传递社会正能量。(作者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