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文地理类杂志封面故事及标题语言分析
2016-11-03黄莎莎
黄莎莎
人文地理类杂志是一种宏观地、综合性地介绍有关自然、历史、文化方面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及背景的杂志。阅读此类杂志,有助于读者了解世界,尤其是了解世界诸现象之间的联系。[1]人文地理类杂志集科普性与观赏性于一身,具有艺术的美感,又是人们手中精致的文化消费品,同时它还以极强视觉冲击力,唤起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对未来的存在之思。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人文地理类杂志不断涌现,先后出现了《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环球人文地理》《时尚旅游》《中国国家旅游》《城市地理》《西藏人文地理》《新疆人文地理》《旅行家》等。其中,《新疆人文地理》和《西藏人文地理》是国内地区性人文地理类杂志的代表。本文拟对这两份刊物的封面故事及标题语言进行分析,尝试探索区域性人文地理类杂志的办刊之路。
一、杂志概况
《新疆人文地理》杂志自2008年9月创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主管、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新疆书报刊发展中心主办。其办刊宗旨是展示边地原色,观感多元文化,览胜西域地理,揭秘人文新疆。[2] 2011年之前,该刊为双月刊,每期16开160页;2012年初变更为月刊,每期16开112页。
《西藏人文地理》杂志于2004年7月创刊,由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编辑出版。旨在通过系统地透视、挖掘、发现西藏整体人文地理资源;并在全球范围内深度报道与广泛传播,成为媒体界报道和阐释西藏文化的世界权威。采用8开的异型开本,每期160页。
民族众多、历史悠长、文化丰厚、地理独特、自然风光美丽、旅游资源丰富的共同特点,使新疆与西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目光。可以说,新疆与西藏不仅仅是地理概念,而是超越了地域的文化概念,是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多种思想融合的新的疆域, 也是博大、厚重、神奇、美丽的代名词和经久不衰的旅游热点。这些独具的资源,成为《新疆人文地理》和《西藏人文地理》丰厚的出版优势。
两本杂志虽然都是面对向往新疆/西藏,关注新疆/西藏的知性消费人群,都是采用亲近、轻松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传播新疆/西藏文化,引导大众关注、了解、喜爱它,进而走进、感受和享受它。但杂志在报道重点、选题策划、版式设计上并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二、封面故事及标题语言分析
本文将 2015年《新疆人文地理》和《西藏人文地理》的封面故事作为参照文本,对这两份人文地理类期刊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比较。其中《新疆人文地理》是月刊,《西藏人文地理》是双月刊。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一)封面故事的题材特色比较
1.报道领域
纵观《新疆人文地理》杂志,封面故事涵盖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展示新疆的秀美山川、人文景观、丝路传奇及民族风情方面。《西藏人文地理》杂志封面故事除涵盖以上内容外,还有对动植物、藏医药学的报道,如《羌塘三部曲 自然·野生·动物人》(2015年3月刊)、《雪域蓝琉璃》(2015年9月刊)。
在此,我将人文地理类杂志的报道内容分为地理知识类、自然要素类、文化要素类三类,据此划分,《新疆人文地理》12期封面故事中地理知识题材内容占4篇、自然要素题材内容占1篇、文化要素题材内容占7篇;《西藏人文地理》杂志封面故事题材内容中,地理知识类占1篇、自然要素类占2篇、文化要素类占3篇。从中可以发现,富含文化要素的报道内容是两本杂志共同的报道重点。
2.报道的时效性
人文地理类杂志虽然区别于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倾向的刊物,但并不是说不能够把杂志的报道和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让杂志融入社会发展的潮流当中。当然,这决非一般性报纸新闻式的报道,它往往能够从更广阔、更深远的背景上挖掘热点背后的自然和文化原因。《新疆人文地理》杂志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它的时效性主要通过选题的当下性和抓新闻热点来体现,“热点”只不过是选题策划的由头和引子,其深度和广度便在回溯与探问中展现出来。比如,随着2015年“一带一路”战略从顶层设计和规划走向逐步落实,《新疆人文地理》杂志紧跟时事,并以此为重点,在12期封面故事中有7期和“一路”——丝绸之路相关,如介绍丝绸之路沿途风景——阿尔金山(2015年6月刊)、一带一路战略的热点城市——吐鲁番、博乐(2015年7月刊、9月刊)等。又比如,兰新高铁新疆段于2014年11月16日正式运营,新疆从此进入高铁时代。《新疆人文地理》于2015年第1其推出《开启中国高铁的“新疆之旅”》的封面故事。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吐鲁番撤地设市。《新疆人文地理》杂志又在7月刊推出《看吐鲁番变迁 通衢丝路》的封面故事。
与此相比,《西藏人文地理》杂志远离政治报道,主要着眼于西藏自然、文化类领域。
3.报道形式
《新疆人文地理》封面故事为单篇文章,一般约10个页码,喜欢用一篇长文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报道。而《西藏人文地理》的封面故事占据整本杂志最为重要的地位,每期的封面故事都在56至110个页码之间,采用专题、系列文章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比如2015年5月刊的封面故事《工布之脉》。工部是林芝地区的古称,为了追溯“工布之脉”,《西藏人文地理》用一个古村、一段历史及宗教故事对工布之源进行全面、细致的介绍。
(二)标题语言分析
1.标题结构特色
人的注意力是杂志最重要的资源,标题是封面故事的一把利剑。在琳琅满目的书报杂志中,好的标题能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吸引读者决定购买,所以在封面文章的标题上下功夫可谓编辑的看家本领。那么,两份人文地理类期刊的封面标题都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封面要目的标题数目不同。
《新疆人文地理》杂志是月刊,每期封面要目的标题是4至5条。《西藏人文地理》杂志是双月刊,每期封面标题有5至8条。封面标题越多,读者选择的空间就越大,可选的文章就越多,读者购买的概率就越大,期刊发行量就会增加。从这方面来说,《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给读者提供了更多可阅读空间,吸引力更强。
其次,标题制作特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期刊的一扇窗口。好的标题才能抓人眼球。《新疆人文地理》杂志标题的特点是简洁、通俗、口语化。如《乡村梦话》《游牧之道》《羊年话羊》等,满足了人们在“读题时代”快速了解期刊内容的需要。
《西藏人文地理》的封面标题前端设置有栏目头,如博物、民俗、影像日志、摄影师、活动、历史、艺术、节庆等,使读者看了栏目头,可以迅速对文章内容作出判断。但值得注意的是,两本杂志的标题多是简洁凝练的短语或简单的句式形式,没有过多的句式变化,如《新疆大地上那些活着的水》《艾比湖日记》《神圣的火种》《部落文化与侠盗歌》,缺少强烈的情感变化,建议在今后的标题制作中注意运用疑问、感叹语气,有助于吸引读者。
2.标点符号在标题中的运用
标题使用标点符号,可以见仁见智。有新闻学者认为,“制作标题时,通过选用最恰当的或最有特殊表达效果的标点符号,可使意思表达得更准确,使语气相宜感情抒发得更为淋漓尽致,把标题中需要突出的部分,醒目地显示出来。”[3]
因此,标点虽小,但在标题立意、信息传播中,却起到了表情达意之特效。在2015年期刊中,《新疆人文地理》杂志的封面上共列出49个标题,其中运用标点符号的有15条,《西藏人文地理》杂志共列出38个标题,使用标点符号的有9条,运用百分比比较,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在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可以发现两本杂志常用的标点主要是破折号、引号、冒号。通过这些标点符号的使用,可以用来提起下文,以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如:《伊犁纪事:收藏冬天》(《新疆人文地理》)、《郑义:一生走在无人之境》(《西藏人文地理》)。再如,标题中使用破折号用来表示对文中的解释说明,借以使主题的主要部分得以突出。如,《新疆——用清河超级文明资源吸引全球目光》(《新疆人文地理》7月刊)《中国最美的山峰——南迦巴瓦峰》(《西藏人文地理5月刊》)。标点符号的使用使标题语言更凝练,更方便读者阅读。
三、思考与启示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人文地理杂志的创办与风靡迎合了人们对人文地理的一种呼唤与渴求,是人们对所生活地域的人文地理关注与探寻的必然结果。
在市场上十几种人文地理类杂志中,《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颇具影响,成为地理杂志的领军者,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华夏地理》则与美国《国家地理》开展版权合作,以极具冲击力的图像和文字,吸引了一大批读者和摄影家。作为区域性人文地理类杂志的《新疆人文地理》与《西藏人文地理》该如何发挥长处,以长补短呢。这就需要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资源,满足世人对新疆/西藏地域文化的好奇与研究,并且应抱有“不仅仅是做一本杂志,而是要进行一项‘人文地理工程”的理念,通过深度发掘,系统整理新疆/西藏的人文地理资源,以期达到做“新疆/西藏文化的导引者”。
另一方面,当今的时代正处于由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期。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赋予了传媒时代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在今后的选题策划上,建议两份杂志肩负起构建“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重大社会责任,通过镜头语言和文字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观的传播与报道。(作者单位: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徐启建.为什么都爱上了国家地理[J],中国书报刊博览,2002(8)
[2]杨亮.《在图片与文字中呈现新疆人文与地理之美》,《新疆新闻出版》,2009(5)
[3]郭永芳.《期]浅谈标点符号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城市党报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