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如何常写常新?
2016-11-03王远柏
王远柏
从2007年至2015年,我一直关注贵州锦屏县圭叶村民主之印——“五瓣公章”,进行追踪报道。
我这样做是试图打出一组新闻报道的组合拳,在及时、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件进展和变化的同时,也积累和丰富着自己的新闻采写经验。
在圭叶村,村民将一枚公章一切为五,五人分持,村干部要用公款报销什么账目,必须几个村民代表共同同意,合印盖章,方能兑现。这枚章质朴而庄重,盖出大印,却朱红清晰,堂堂正正。就如同印章背后的这个农民自创的民主理财制度,看去简单明了,却实在、管用。
这8年间,我每年都要去圭叶村,有些年甚至要去两三次。我先后推出《一枚奇特的印章——锦屏县圭叶村民主理财小记》、《“最牛公章”意味什么》、《“五瓣章”北京归来谋发展》、《审核林改财务,“五瓣章”说了算》、《“五瓣章”探索基层民主治理》等十余篇报道。对一个题材连续多年地进行追踪报道,这在业界不算多见。通过这些报道取得成功的尝试,我获得的感悟就是:只有充分把握新闻选题的重要性和采写角度的多变性,才能让新闻报道常写常新。
选题是成功的关键
圭叶村位于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以西的深山中,全村仅有150多户、590多人。是个侗族聚居村寨,属国家重点扶贫一类村。
2006年初,谭洪勇、谭洪康兄弟俩分别当选为村支书和村主任。村民们不相信亲兄弟能做到互相监督,对村级财务开支充满怀疑。当时,全村每年的公共经费仅有镇政府划拨的5000元,但在贫穷落后的圭叶村,这笔经费十分重要。
村委会为消除村民对村级财务开支的质疑,发明了一枚用于村级财务报销的“五瓣公章”,每一瓣由一名村民代表保管,只有五瓣合在一起,才能组成“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的圆形公章。任何一名村干部向村级财务报销开支的发票,必须由“五瓣公章”小组共同审核,盖上完整的公章后方能生效。
推行“五瓣公章”的这一届村委会,最高学历者是谭洪勇,中专文凭,发明者谭洪源则是地地道道的侗族农民。
我最初采访这个题材,是想通过这一枚“五瓣公章”反映基层百姓对民主管理的的渴望。我自己也没料到的是,自2007年11月3日在《贵州日报》推出第一篇报道后,迅速引起媒体同行的追踪和跟进,演绎成一场对基层民主的大讨论。
随着不断追踪,我明白到,一个好的新闻,首先是题材好,紧扣时代主题,这样才能散发出生命力。我的角度也随时发生变化:即在时代变迁中,这个公章的命运如何,这个村寨的命运又如何?
要善于变换采写角度
2007年暑假,利用假期时间,我在家乡锦屏县采访了多个村寨,发表了不少来自民间的鲜活的报道,也结识了不少农民朋友。这年10月,家乡的亲朋告诉我:平秋镇圭叶侗寨通过使用“五瓣公章”实行民主管理,效果甚佳,杜绝了“领导说了算”和乱花钱的弊端。
新闻敏感让我认定这“民间智慧”是基层民主的一种范本。因为民主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的“日常必用品”。沿海发达地区需要民主,穷乡僻壤如贵州深山里的贫困村,同样需要民主,而且能够实现民主。发达地区投资几亿的项目是否上马,需要民主决策;贫困村里十几块的酒钱该不该入账,也需要民主定夺。发达地区可以在规范的理论指导下,自觉推进民主进程;落后地区同样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合理实现民主治理。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于是,我立即请假前往圭叶村采访。到圭叶后,我发现圭叶村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村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两岸青山郁郁葱葱。我对五个管章人和村支书、村主任分别进行了采访,然后又采访了几个村民。当时这个村给我的感觉还是很贫困落后,但这个落后的地方,能探索出这么一种民主管理的办法,这很不简单。
“五瓣公章”带来的启发是,民主不需要华丽的外表、昂贵的形式。一个质朴的“五瓣公章”,就可以推进一个村庄的民主理财进程。可有的地方,财务制度有厚厚的一大摞精装本,却还是管不住领导的“一张嘴”。我们追求的民主,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看的,更不是装点门面的。实现民主,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付出一定的成本来实现,但形式是可以千变万化的,有些成本也是可以大大降低的。
采访结束回到学校后,我立即着手写这篇稿件,在构思稿件的时候我就想:“五瓣公章”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所以在稿件中,我要交代清楚这个村的背景,交代清楚“五瓣公章”诞生的背景和前因后果,介绍圭叶村实行“五瓣公章”的前后变化,这样才能体现出这枚公章确确实实产生了很好的作用。这篇报道,获得了当年的“贵州新闻奖”。
2007年11月3日,这篇《一枚奇特的印章——锦屏县圭叶村民主理财小记》在《贵州日报》刊登出来后,引起广泛影响,国内媒体纷纷进行追踪和跟进报道。随即,我又第一时间采访了相关专家,让专家来解读“五瓣公章”,并于12月24日在《贵州日报》推出第二篇追踪报道《“最牛公章”意味什么?》。
“五瓣公章”的关注度达到了巅峰,中央电视台年终特别节目《印象2007——CCTV年度新闻记忆》甚至把“五瓣公章”五位管章人和村支书直接请到了中央电视台演播室接受白岩松的现场采访。
不过,在全国媒体都在普遍关注“五瓣公章”的时候,却没有一家媒体关注圭叶村的未来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角度,于是再次采访,写出《“五瓣章”北京归来谋发展》的独家报道。
2008年,我又去了圭叶采访,因为我找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采写角度:2007年,作为贵州省林改试点县,全国著名杉木之乡锦屏县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央的这项惠农政策被誉为“第三次土地改革”。2007年,我参加了锦屏县的林改宣传,所以对林改有所了解。而到2008年的时候,林改已经进行了一年,我觉得是到总结林改经验的时候了。我就想到:“五瓣公章”在圭叶的功能之一就是管理财务的,而在林权改革中,林改经费是很重要的环节,我何不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写呢!
虽然是意识先行,但采访中遇到的情况跟我之前的想象完全吻合:林改财务审核,只是大量纷繁复杂林改工作中的一个细节,而要把中央林改的好政策顺利推开,落到实处,就必须深入细致地规范操作好每一个这样的细节,否则,林农有疑虑,不满意,不拥护,再好的事情也难办好。圭叶村的“五瓣公章”,让林改财务摊在阳光下,村民满意拥护,林改大步推进。
这次采访,我写出了《审核林改财务,“五瓣章”说了算》,稿件被刊登在《中国绿色时报》头版头条,影响甚大。后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上,锦屏林改先进经验被介绍给全国。
2015年,我又到圭叶采访。之所以继续写圭叶村,基于这样的背景:7月中旬,贵州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召开。圭叶村作为一个在基层党建工作方面颇有特色和成效的村寨,值得继续关注。
我到圭叶后,发现这个村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年来,圭叶村干群关系从紧张到融洽,村容村貌从脏乱到整洁,产业发展从无到有,青山绿水从无人问津到渐成旅游景点……这一切,得益于“五瓣章”保驾护航。
而且,这些年来“五瓣章”民主制度得到不断完善。“五瓣章”制度的执行机构由“理财小组”升级更名为“监督小组”。升级后,除了监督村级财务开支,在低保、扶贫、国家惠农政策落实兑现等方面,“五瓣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平秋镇党委相关领导表示,在加大整治基层腐败的当下,“五瓣公章”的作用和意义更为凸显。下一步将组织全镇其他村寨到圭叶学习取经,因地制宜,推广“五瓣章”民主管理理念。于是,我以“五瓣公章”八年以来发生的变化写了《“五瓣章”探索基层民主治理》一文刊登在2015年第32期《当代贵州》杂志。
只要变换采写角度,新闻是可以常写常新的。从2007年的第一篇报道《一枚奇特的印章——锦屏县圭叶村民主理财小记》,到2015年的这篇《“五瓣章”探索基层民主治理》,这些年来我在不断地变换采写角度,每一次都能写出颇有意思的报道出来。这既让自己抓到了新闻“活鱼”,也及时追踪报道了这一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闻题材。(作者单位: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