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刊编辑如何当好“过滤器”
2016-11-03杨彦荣
杨彦荣
在新媒体传播手段十分发达的今天,增强党刊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才会为期刊赢得更多的读者。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党刊编辑的作用尤为重要。
以《当代贵州》杂志为例,在刊物中,各个栏目的编辑是出刊环节的纽带,承担着与文章作者对接约稿、组稿,加工编辑稿件以及与版式设计人员沟通力求版面精美的重要作用。在党刊出版中,编辑承担着“过滤器”的作用,是内容报道的“艺术家”。
编辑要兼顾作者和读者
严格把关,追求高品位,是对党刊编辑工作的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党刊编辑要严格遵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思想决定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传媒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性原则,坚定政治立场,自觉增强政治敏锐性、鉴别力,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当代贵州》杂志为例,《当代贵州》杂志作为中共贵州省委的党刊,始终坚持“党刊姓‘党、党刊是刊、贵州特色、中国视野、世界眼光”的办刊定位,坚持“质量立社、发展强社、人才兴社、开门办社、改革活社、制度建社、文化引社”的发展思路,刊物的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都比较强。这一性质要求党刊编辑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自觉遵守编辑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要对作者和读者负责。这对于做好编辑工作,维护刊物声誉,保证刊物质量、扩大刊物影响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党刊编辑,是连接读者与作者的“桥梁”。一本刊物的质量水平,与作者的写稿水平关系密切。作为党刊编辑,要善于发现作者、选择作者,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库。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同作者沟通联系,服务好作者。对于刊物而言,读者就是作者、编辑劳动价值和社会作用的实现者,是编辑的重点服务对象。作为党刊编辑,要主动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和阅读要求,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不断以内容的创新、思想的深刻、观点的独到来适应社会形势的需要,适应读者的变化、需求,进而赢得更多读者的关注和支持。强化读者意识,是增强党刊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必由之路,是扩大我党号召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党刊编辑必须树立较强的作者、读者观念,要加强同作者、读者的沟通、交流,要充分利用网站、微博、论坛等新渠道构建交流平台,畅通作者、读者信息反馈渠道,要甘当无名英雄,甘心为他人作嫁衣裳,心甘情愿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努力推出更多作者满意、读者关注、社会影响大的优秀作品。
编辑要成为“杂家”
编辑是对资料和作者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大有讲究。丰富的知识结构、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是做好编辑的基础。编辑是“杂家”而不是“专家”。编辑在处理稿子的过程中,什么样的问题都可能碰到,因此需要广博丰富的知识,自然社会、古今中外、诸子百家,什么都要懂一点。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编辑更不能满足原有的知识,而要不断地“充电”,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
在丰富的知识储备基础上,一个合格的党刊编辑要拥有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电子刊物、手机报等新媒体形式对传统的纸质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作为党刊编辑,必须具备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具有开拓创新、终生学习的观念。
党刊编辑必须与时俱进,自觉加强各项学习,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新要求,积极拓展党刊的影响力、号召力,开拓性地开展我党的思想宣传工作。作为党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推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以及新栏目、新选题等,帮助党员干部认清形势,明辨是非,科学决策。
党刊编辑要善于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把握社会现状,准确预测社会需要,从大局、全局出发,精心策划出新颖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选题。
党刊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形势的把握,对热点的关注和对事态的前瞻、分析能力上;体现在能够主动出击,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提出选题、分析选题、设计选题、包装选题上;体现在能从字里行间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冗长的材料中提炼闪光的思想;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发现很难发现的病句、错别字等常规的编辑业务上,更不是局限在被动地等好稿上门、发新闻通稿上。
而要编辑生产出有温度的作品,党刊编辑也要积极践行“走转改”。“走转改”是我们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的要求,是增强刊物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编辑只有认真践行“走转改”,才会知道广大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作品、喜欢读什么样的作品。
编辑要精通“版式语言”
阅读是一种视觉认知。刊物要想吸引读者眼球,版式设计尤为重要。随着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在刊物中多用图、用大图似乎更能够吸引读者的眼光,然而,“读图时代”在丰富读者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有学者指出,“视觉文化”“读图时代”不仅正在取代印刷文化时代,而且还在改造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有专家说,现代影视作品已经重塑了受众对艺术作品的感知结构。“一个习惯于看两个小时影碟获取完整故事的人,可能已对一部需要读两天的长篇小说极不耐烦,因为他对艺术作品的时间结构发生了变化;一个靠电视的直观画面获取形象的人,可能面对文学作品已丧失了获取形象的能力,因为文字中固然有形象,但它依然需要读者想象的激活。但是,电视却‘要求观众去感觉而不是去想象,它需要‘观众必须在瞬间内理解画面的意义,而不是延后分析解码。”
“读图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盛行“快餐文化”,即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所谓快餐只突显“快”,但是缺乏营养,多吃无益。文化快餐同样存在此类缺陷,既缺乏内涵,也不可能体现和代表主流,多啃也会无益。处于现代快节奏社会里,快餐文化在部分满足了人们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种泛化的视觉文化偏重于休闲娱乐、释放心理压力,但习惯于这种阅读方式,也会在不经意间消磨掉读者对于文字阅读的兴趣和耐心,这也会让很多立意新、内容好、有深度的文章“流失”,最终导致读者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认识而放弃深度的思考。
在党刊的版面中,有时候多用图、用大图并不是有益的。图片的大小、多少,要根据具体版面、具体文章内容来确定。作为期刊编辑,如何让版面图文并茂,就需要多与版面设计人员沟通,做到用图恰到好处。在编辑和编排(如大小、形状、色彩等)图片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度的原则。图片的大小要适度,和杂志的开本和版面协调。图片的形态也不宜有过多的变化。色彩更是要沉稳,含蓄,不要出现“跳”的现象。
读者在获取一张图片的过程中,经历视觉、感觉、知觉三个阶段。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感觉指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大脑产生的反映。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就是知觉。知觉阶段,受众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习惯、审美态度,通过联想的办法更加深层次理解图片。当图片表达的意义和受众产生火花、触动读者心灵的时,就会在情感上达到共通。因此图片也就具有了沟通功能。
在刊物版面中,一张好的图片除了能准确传达信息外,还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有好的构图、用光和视觉冲击力,能一下就抓住读者的眼球,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引导读者阅读相关的文字或图片报道。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
作为一名党刊编辑,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写作能力和敏锐的思维,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自觉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此基础上,精心组稿,细心编辑,活跃版面表现力,当好刊物的“过滤器”,努力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作者单位: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