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维的“禅理诗”
2016-11-03王华南姜苗
王华南 姜苗
摘要: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创作了大量禅理诗。王维“以禅入诗”,忘怀于尘世,他的禅理诗实现了“空”“静”的境界。其禅理诗淡泊冲和,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王维精通佛理的同时也仰慕道教。此外,王维性格儒雅平和,心境恬淡。
关键词:禅理诗;空观;静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01-01
禅宗是佛教一支,是印度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其修心持性,随缘任运的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表现在诗歌上,则影响了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刘长卿等诗人的禅理诗创作。他们的禅理诗,有许多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既丰富了中国传统诗歌内容,也影响了诗歌发展流向。唐诗光明璀璨,是一代之文学。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负有诗名。他创作了大量的禅理诗,从《山居秋暝》、《辛夷坞》等诗来看,他的禅理诗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王维的禅理诗清新自然、动中有静,真正实现了佛教“空”的艺术境界。
一、王维禅理诗中“空”观
佛法说“万法皆空”。“佛教禅宗讲究三种境界:一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写寻禅而不得;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写似悟非悟;三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写瞬间永恒。”[1]“空”是禅宗最重要的思想境界之一,深刻影响了王维的诗歌创作。王维受其母崔氏信佛的影响,自幼熏染佛理,颇通佛法。在度过安史之乱后,他感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从此就过上半官半隐,流连于青山绿水的生活。晚年的王维参禅悟佛,不沾荤腥,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有“诗佛”之称,是堪与李白、杜甫比肩,影响后世深远的大诗人。他精通禅理,在诗歌中也经常流露出佛理禅趣,作诗也多用“空”字。如以下诗句: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2]
王维诗中常有“空山”“空林”“空房”“空云”“空潭”等意象出现,在王维看来,群山是“空”的,密林也是“空”的,自然万物都为“空”。为何这些实际存在的物会是“空”的呢?这其实缘于王维的心“空”。禅宗寂灭虚空的思想对王维影响很大,这在他的禅理诗中随处可见。王维在诗中经常以动衬静以实表虚,且常用清幽的意象,故使得诗歌静谧淡雅,“静”上加“静”,“空”上更“空”。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里,只听人声,不见人影,落日余晖,复照青苔。只有人声没有人影已经把空山衬托得幽冷寂静,再加上青苔上的落日余晖,山林显得更加凄清,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的心怎能不“空”。王维的禅理诗融入了对禅宗“空”的彻悟,营造出一种空濛混沌,不能言说的艺术境界。他遣词用语浑然天成,且超越语言载体,取意忘言,并在与天地交融时,达到无我之境。
“在修行实践上,禅宗的自然观表现为对无修无证,自然悟道修行方式的提倡”[3]禅宗崇尚随缘任运,认为修心礼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不一定要入寺参禅。禅宗的这种主张契合于王维的思想,并且深深地影响到王维的诗歌创作。
二、王维禅理诗中的“静”观
王维的诗歌创作风格在四十岁左右发生了变化。四十岁之前,他积极用世,写下了很多气势豪迈的诗篇。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四十岁之后,他的处世观念发生变化,作诗也多冲和自然、蕴含禅理,相较前期诗歌的躁动,而显得安静。《山居秋暝》就是其中的代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选用的都是宁静淡雅的意象:“山雨”“月泉”“浣女渔舟”,这些焕发着清新气息的人物、景象使诗歌鲜活起来。然后,这些意象又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传神,跃然于眼前。末句表现了诗人随遇而安,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取向,这与禅宗不求人为,但求有缘的思想不谋而合。再如《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没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诗人乘舟飘荡,与水相逐,在群山叠绕中欣赏沿途的美景。乱石滞水,水声喧哗,深松老林,更显幽静。菱荇葭苇,在绿水中交相辉映,诗人心平气闲,希望在这里垂钓终老。山高水低,水动林静,可是不论动或静,高或低,诗人始终是用一种极其平淡的语调来叙说他的所观所想,即不因情动,不为物扰。王维了悟禅理,并把他对禅宗虚空寂灭的感悟融入诗歌,所以他的诗冲和平静,读之寂然。
三、王维禅理诗风格形成原因
王维在精通佛理的同时也仰慕道教,所以禅理诗中既有禅宗的“万法皆空”,也有道教的“天人合一”。王维结识了很多名望盛隆的高僧,如南宗神会和尚,北宗元崇和尚。同时,他也结交了许多当时道行颇高的老道方士,如《赠东岳焦炼师》中的焦练师,《李处士山居》中的李处士。在与这些道士的交游中,王维受到道教影响,吸取了“无为”“清净虚空”等道家思想。他晚年半官半隐的生活就是接受道家隐逸思想的表现。禅宗的“空”与道家的“无”使得王维的禅理诗寂静淡远,别有韵味。
王维性格儒雅平和,他主动接近禅宗,愿意为禅宗所化,所以他的禅理诗“天然去雕饰”。王维的平和性格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王母崔氏潜心修佛,使得王维从小就熏染佛教无欲无求的淡泊气息。正是因为这种性格,王维在安史之乱中没有固执地保持名节,接受了伪职。但同样因为这种性格,王维晚年没有热衷于朝堂,而是看破世事,身在官场,心却留在山水之间。这样的心境对他的禅理诗创作大有裨益。此外,王维的平和利于他主动接近禅宗,愿意为禅宗所化,从而使他的禅理诗风格显得平静冲和,意境高妙。
王维创作的大量诗歌中,禅理诗的艺术成就很高,也受到人们的喜爱。究其原因,就是其禅理诗中高妙的意境,超脱凡尘的气息,与自然相融合的精神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从而长久流传,代代不息。
参考文献:
[1]李国栋.王维后期诗歌中的“空”[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09期。
[2]董乃斌编.王维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版,第168页。
[3]荣梅.禅宗自然观谫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华南(1990-),男,回族,河南周口,硕士,现就读于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