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腾飞的推动力
——长沙县职成教育发展写真
2016-11-03陈文静吴秀娟刘秋泉通讯员黄伊利
本刊记者 陈文静 吴秀娟 刘秋泉 通讯员 黄伊利
区域经济腾飞的推动力
——长沙县职成教育发展写真
本刊记者陈文静吴秀娟刘秋泉通讯员黄伊利
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园林专业盆栽培育实习
“三湘首邑”长沙县地处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地带,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2015年,在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榜上,长沙县荣居第六,稳居中西部第一;在同时公布的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排名中,长沙县蝉联第一。
“依托产业转型升级,长沙县从传统的农业大县一跃成为中部第一县,其中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功不可没。”长沙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卫球向记者表示,现在长沙县形成了以县职业中专学校为龙头、乡镇农校和社区学校双线并进为骨干、高职院校为重要补充的职成教育全覆盖网络体系,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前不久,我们深入到长沙县的学校、社区、村镇实地采访,感受到了这种强大的推动力。
深耕区域发展需求,培育职教龙头
在国家级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星沙产业基地内,一个投资6.7亿元的实习实训基地拔地而起。这是长沙县县委、县政府重金为职教龙头学校——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打造的一个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而在此之前,长沙县县委、县政府已经投入6500多万元用于该校路口校区的硬件建设。
“这样高规格的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在全国属凤毛麟角。基地建成后,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将形成‘南校区以工科为主,对接二三产业园区;北校区以农科为主,对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格局。对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而言,这又是一次与长沙县经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性飞跃。”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李浩说起这个实习实训基地时非常自豪。
在全县范围内打造一所职教龙头学校,深耕县域经济发展未来需求,引领服务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是长沙县职业教育发展的“定海神针”。
30多年过去,伴随着长沙县县域经济的产业调整和升级,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从一所普通的职业中专经历多次转型,变成了综合型的职教航母,成为了长沙县职业教育的龙头。
黄俊林是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的副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见证者,他向记者梳理了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在发展中的几次重要转型升级——
在上世纪80年代,长沙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学校依托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农业生态发展的三个模式,即质能流动型、网络结构型、空间互补型,当时就被教育部高度认可,并在全国推广。
上世纪90年代到2005年,长沙县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并提出“打造百户现代农庄”的发展战略,学校则创新农业专业,提出“学校+基地+公司+农户”一体化发展战略,旨在培养“会种植、会养殖、会加工、会经营”的综合型人才。
2005年后,长沙县从农业经济逐步向“农业加工业”复合型经济发展,学校设立了第一个工业类专业——工业机械制造,并增设了园林专业等特色农业专业。
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高级车工技师现场实训指导
2010年以来,学校专业建设对接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形成特色:对接长沙经开区智能制造产业和汽车走廊,构建了以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为核心专业,由数控技术应用(多轴加工方向)、焊接技术应用(焊接机器人方向)、汽车制造与检修为重点的智能制造专业群,成功申报了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响应县域“百里茶廊”“百里花木走廊”农业发展战略,针对县域经济“百里茶廊”和茶文化特色农村旅游带、以路口镇温泉艺术与果园镇浔龙河生态艺术为特色的小镇旅游带、以果蔬为特色的农村生态观光产业链,确定了以“茶叶、果蔬、观光农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以园林技术为核心专业,由生态观光农业和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组成的现代农业专业群。对接长沙县“建筑之乡”,打造建筑精品专业。对接现代服务业及黄花空港城的建设,优化旅游管理、航空服务等专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群。
“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的每一次转型升级,背后都饱含着长沙县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和心血。”黄俊林深有感触地说,与大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是一所中职学校能否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仅凭学校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为此,长沙县成立了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主管教育的副县长、行业企业专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职成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
“县委、县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扮演调整与协调的角色,指导和管理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指导做好校企合作规划,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校企合作良性发展。”黄俊林说,在政府部门的强势介入下,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先后与三一重工、广汽菲亚特、北汽福田、都市花乡、远大住工、望新建筑、人人乐商业集团等3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不仅如此,长沙县还构建了校企专业共建机制,实现学校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建立保障机制,让校企合作有序发展。县委、县政府通过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对接的政策,积极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建立激励机制,让校企合作快速发展。聘请企业有关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为学校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并支付报酬,使他们劳有所得;对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将符合教师任职条件,且企业与本人均愿意的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调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约束机制,让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如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等,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
在“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三大机制的护航下,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进入了全省职业教育领域的第一方阵:2012年,学校荣获全省职业教育最高奖——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
“学校之所以在发展的路上走得这么顺利,主要得益于建立了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而这种深度合作恰恰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其关键在共赢二字。”说起学校的发展,李浩认为,作为一所职业中专学校,不仅要考虑企业为学校带来什么,更要考虑学校能为企业带来什么。
正因为如此,从2010年至今,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先后组建了“三一班”“远大班”“长福班”“福田班”“比亚迪班”等冠名班级,教学目标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内容、企业参与教学、企业参与班级管理、企业共同评价来实现,将公司化管理融入班级管理,将企业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将企业活动融入班级活动,使学生就业后实现“零适应期”。这种“企业冠名班订单式”培养模式赢得了人才市场的喝彩。
更重要的是,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并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先后为广汽菲亚特培训员工4期共300多人,为三一集团培训焊工2期共200多人。
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给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带来了广阔的办学空间:先后有广汽菲亚特、北汽福田、新长福等多家合作企业向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捐赠设备或捐建实训室,并有多家企业为学校艺术节、体育节、技能节等冠名资助。比如,广汽菲亚特与学校合作共建汽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时,广汽菲亚特无偿捐赠了8台汽车和3台发动机供学生实训使用,大大弥补了学校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
最重要的收获是,学校采取顶岗实习的形式共建校外培训基地,让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大提高。广汽菲亚特的负责人表示,从2010年以来,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先后向公司派出8个“广菲班”共计400多名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实习合格的393名学生全部在广汽菲亚特就业。
长沙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卫球(左)到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调研,校长李浩(右)陪同
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长沙县县委、县政府还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政策:大幅提高生均财政经费,现已达到6200元;设立校长奖励基金,每年安排100万元奖励优秀教师;给予学校单独选调招聘教师的权利,按需设岗,自主聘用,国家级车工技能大师赵兵、省级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张心华、省级建筑专业带头人吴京华等一批知名教师走进了课堂。2015年,学校机械专业通过外引内培,引进1名国家级车工技能大师、1名国家级模具技能比赛裁判,培养了1名(中职机械制造)首席名师。目前,学校打造了“名师引衔、骨干支撑”的优质教师团队。
“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一些感受到职业教育甜头的群众编出了这样的顺口溜。陈卫球说,多年来,长沙县工业的规模、技术、效益一直在全省各县(市、区)中遥遥领先,以经开区为龙头,以榔梨、黄花、江背、金井、干杉、安沙等乡镇工业园区为主体的配套工业园区已具备一定规模,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既为全县老百姓子弟带来了就业的福音,更使中职教育的分量显得越来越厚重。作为长沙县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就像一艘巨轮,满载老百姓的致富希望,成为长沙县经济升级背后的重要推手。
双线并进,健全网络夯实基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长沙县教育局主管职成教育的副局长杨次平说,“健全职成教育网络,让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能否夯实的大事。”
“我们社区学校的覆盖率已经达到100%,社区教育称得上是长沙县的一张名片。”杨次平非常自豪。他介绍说,仅最近一两年,长沙县社区教育直接资金与隐性资金就达480万元。路口、开慧、高桥、跳马等农科教中心还积极筹措资金,配备数字化学习教室,出口宽带≥10MBPS;星沙、果园、黄花、安沙等地加大网上学习服务平台(网站)建设,满足了社区教育的要求;江背、春华等地加大教学资源配置,一大批实用图书进入了田头车间;榔梨、青山铺、北山等地新建扩建了用于教育教学的室内、室外场地近5.2万平方米;双江400亩生产实验基地中就有一大半用于社区教育开展的培训活动。
记者来到位于星沙大道北端的碧桂园社区。它独踞腾飞岛,四面河流环绕,是一座汇集五湖四海各界精英的新型岛居社区。
社区书记、主任李红利表示,社区教育首先需要硬件条件作支撑。社区支部向物业公司申请了700平方米的场地用于社区教育,是一个大手笔。其次,社区教育需要平台,需要打造品牌。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碧桂园社区精心打造了“百川港湾”。“‘百川港湾’现有先锋川、文化川、氧吧川、知识川、绿色通道川、公益联盟川、明星简报川等7个分支。以先锋川为例,党员是先锋,是一个地方的形象,社区便以‘百川港湾’为平台,开设‘红色课堂’,组织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演讲活动,通过‘家风正’推动‘社风洁’,真正发挥党员的带动作用,架起社区与居民、党员与居民的‘连心桥’。”这样,每个川都是一个家园,每个川都是一份温馨,每个川都带来一份力量。居民在其中获得知识,获得健康,获得快乐。
同时,社区通过活动播撒“善”的种子,传递“爱”的正能量。比如,社区积极引导热心公益的居民成立了一支公益联盟志愿队伍,老归侨老党员李体坚、退休干部周金兰和张连贵、青年党员罗惠和陈怡文等都是活跃分子。他们利用空余时间或个人资源,参与各项公益服务活动,把“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
我们又来到金茂社区。这是星沙最早的社区,也是一个商贸区,外来人口占到了一半。如今,金茂社区成为了省级文明社区,社区学校被评为市级示范性社区学校。
老干支部副书记贺秋桂带着我们一层层地看。“我们不像有的地方一有空余场地便租出去赚钱。你看,整个五层楼全部是我们社区教育的活动场地:一楼是服务窗口,二楼是歌舞升平,三楼是绿色网吧,四楼是道德讲堂,五楼是翰墨飘香。这么大的场地因为常年开展活动都没有空闲呢。”年逾古稀的他高兴得像个孩子。
在二楼,我们驻足欣赏了一个以老同志为主的、自发组织的乐队演奏的民乐《江南春早》。
45岁的支委钟宇红任劳任怨地做着社区教育工作,不要一分钱待遇,“我热爱这项工作。要问经验,无非一是全方位开展活动,二是全员参与活动,三是长期坚持开展活动,四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比如针对就业,我们开展厨师培训;针对辖区特点,我们进行足浴、娱乐城人员法制培训。放假了,我们又专门针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同样,长沙县的乡镇农校也办得红红火火。
双江农校地处金井镇石井村,位于长、平、浏三县交界之处,拥有十分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人文历史,曾因“全国示范”而名扬四方。但前几年因多种客观原因陷入停滞甚至停办状态。王铁武担任校长后,寻找新的发展路子,现在又“枯木逢春”。
让我们来听一听他说的故事,感受一下乡镇农校人的风貌吧——
刚开始,我和老师们信心满满,准备在第一期现代农民培训班上讲授罗代黑猪喂养技术。当天,我们一大早就站在校门口迎接农民朋友。时间一分一分过去,到上课时间,预计50人的培训却只来了6个人!我们所有的努力被现实击了个粉碎。
冷静下来后,我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我们真正了解农民朋友的需求吗?第二,我们是不是过于功利、急于求成?第三,我们该怎样改变这样的局面?
矛盾徘徊之际,偶然的一次机缘,我结识了学校附近的湖南康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瑞尊先生。该公司不但是我镇重点扶持的农业龙头公司,而且流转了附近几个村的农田,承纳了几千名农民工就业。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主要产品有机水稻、绿色蔬菜等现代农业产品的种植、管理与销售需要新型的现代农民和职业农民。也就是说,他们急需一个机构为其员工提供一个再学习、再培训的机会。
一种想法从脑海中掠过,大家不谋而合,开启了校企合作的新篇章:像第一次一样,同样也是记忆深刻,同样是信心满满;不同的是,还没到预定开班时间,参培农民已陆陆续续来到学校,计划的80人竟然爆满到了113人!
如今,我们根据农村和农民实际,长期开展生态有机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班、计算机及电子商务初级班、育婴知识班、家政服务班、健康养生知识班、苗木花卉种植班……课程从设置到设计,到实施,到反馈,既符合农民的口味,又具有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
校企合作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两年多来,教育培训人员达5000余人次,全村每人每年增收2498元;400余名农民工人经过培训进入湖南康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就业。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湖南省示范乡镇农校”等荣誉称号。
尤其是,这里的农村在悄然发生变化:农民爱学习了,农民变文明了,矛盾纠纷少了,欢声笑语多了……
陪同采访的县教育局职成社会办学科科长章志勇告诉我们,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2011年湖南省第二届“三湘读书月”评比活动中,长沙县农科教农民夜校是全省授牌的10家“书香村组”之一,也是全市的唯一。农民夜校是2010年3月创办的,把夜校办到农户家中,贴近农民,更好地服务了农民。
长塘组村民詹长术家里的牛有一天不爱吃草,他到农民夜校看了《科技养牛及牛病防治》一书后对症下药,花很少的钱就将牛的病治好了。青山铺镇村民彭倩跑夜校借蘑菇种植的书,高兴地说,“我在外面买都买不到的书,想不到在这里找到了。”
农民夜校还成为构建和谐生活的调节剂。村民田树林是农民书屋的常客,以前因为打牌赌钱常常与爱人吵架,也没心思去挣钱。自从村里夜校书屋开办后,他不去打牌赌钱了,家庭和睦,生活越过越好。
北山镇福安村的袁略宏在社区学校和农校接受水稻种植技术、农机具安全操作、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培训后,摸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农业产业化路子,于2014年4月注册成立庆福园家庭农场,这一年共流转和代耕代种耕地100余亩,成为北山镇规模比较大的家庭农场。从开始规模化种植以来,他先后购置了旋耕机、插秧机、拖拉机等机械设备,生产流程已基本实现机械化。2015年又扩大流转面积,种植水稻580亩,成为北山镇的种植大户,获得经济效益50万元。在社区学校和农校的培训下,袁略宏看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景,将心扎在了自己土生土长的农村,成长为北山镇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
对接产业发展,培养“大国工匠”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要力争在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这是《中国制造2025》发出的铿锵号角。
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批批秉持精益求精理念的“大国工匠”。为了应对高端制造业对技工素质的更高要求,培养一批工程师、技术员、高级技工等应用型人才,落户于县域内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纷纷大展拳脚,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在这里,“大职教”的理念正顺势而生。陈卫球说,单靠中职教育、乡镇农校和社区学校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也无法显示一个经济强县巨大的精神容量和物质承载能力。
在落实基础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基础上,长沙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积极引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入驻,大力支持县域内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对入驻的民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政府积极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协调,在征地建设和税费征收等政策上均执行社会公益事业标准,给予最大优惠。2013年,该县为湖南信息技术学院提供了50万元经费支持。凭借长沙经开区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资源集约的优势,众多高职院校争相入驻,激发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投身职业教育的热情,形成职业教育的“洼地效应”。
目前,已有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湖南警察学院等21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成功落户,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得以形成,职成教育网络实现全覆盖。
汇聚于此的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精准定制”的人才需求,积极对接当地产业发展,成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人才摇篮。
在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捷豹路虎长沙卓越培训中心,教师郭凤鸣正带领5名学员调试器械设备,做好场地6S整理。这些学员即将奔赴早已签约的捷豹路虎4S店,走上工作岗位。
“捷豹路虎班”是该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名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方式的产物。走进培训中心,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整齐有序,学员专注地为捷豹、路虎进行器械整修,培训教师在一旁悉心指导。这些未来的“大国工匠”,从“粉笔+黑板”式的教室里走出来,置身于真实的器械操作环境,企业化的职业氛围扑面而来。
郭凤鸣和他的教学团队多次与捷豹路虎培训团队商讨教学事宜,制定了“机电维修”和“钣金修复”专业的精细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模块设置、教学项目设计、递进式实践能力考核等环节悉数被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课堂不再是单调枯燥的说教,一系列与企业用工需要对接的实训项目让授课变得生动立体起来,用郭凤鸣的话说,是“接上了地气”。
2015年11月,捷豹路虎华中区的经销商代表走进培训中心参加合作项目就业“双选会”,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41名学员全部通过面试,达成就业协议,成为抢手的“香饽饽”。企业招来了契合自身需求的员工,学校建立了具有市场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训模式,这一项目成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校企深度融合的缩影。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智能装备制造业急剧扩张,人才需求也随之转型升级。”据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杨翠明介绍,学校地处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何对接产业园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直是职教人在思考的问题。
随着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加快,长沙县正致力于打造“世界工程机械之都”和“中国汽车产业集群新板块”。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园区产业结构特色为依托,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电梯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26个专业,覆盖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配件等优势装备制造产业的加工、装配、维修、生产性服务等岗位群。目前,学校已与政府部门、园区机构、行业企业等200余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
“工人易找,工匠难觅。”据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曾知山介绍,该园区共有产业工人14.2万人,其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达4.5万人,占比31.6%。目前,园区正与省内外技职院校接洽,希望引进更多的“大国工匠”。在他看来,市场是造就工匠最好的“打磨机”。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是长沙县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对接本土的产业发展需求,推进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打通职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所能做的,一是搭平台,二是给政策。”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扮演着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牵线搭桥的“红娘”。就人才出口而言,每年的招聘季,经开区都会组织辖区内的企业走进校园“招兵买马”,“经开区企业校园行”成为各高职院校师生翘首期盼的就业交流盛会。就人才入口而言,三一重工、广汽菲亚特、远大集团、三菱电梯等县域内的知名企业与相关高职院校联合举办企业冠名班,从招生环节开始,企业文化的熏陶浸润其中,专业设置的精细化、校企师资的共享和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的完善等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精准对接,兑现了“招生即招工”的诺言,校企合作从“合作就业”升级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此外,《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招才引智三年行动计划》《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引进和培养技能型人才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相继出台,鼓励各高职院校为园区输送技能型毕业生,并根据输送到园区就业满半年的技能型毕业生数,给予院校每人500元的奖励。这一政策也大大调动了各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
“相比于技术研发人员,我们更缺乏将图纸变为产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北汽福田股份有限公司雷萨环卫装备事业部副总经理黄娅说,“我们对公司出产的汽车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这也意味着一线员工必须拥有‘大国工匠’的精神风范,以精益求精的态度维护企业的品牌形象。”在这里,精细化生产成为员工务必恪守的操作规范,甚至小到安全帽的佩戴方法,都有着严格的章法和规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对由企业冠名的‘福田班’,每学期我们都会派专门的高级技工深入课堂。这些严格的操作规范贯穿其中,福田文化在学子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黄娅说。
在长沙县,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的浪潮中来,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批批具有工匠精神和过硬技术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为长沙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校企联合发力,助推着县域经济的腾飞。2015年,长沙县县域经济在全国百强县中跃居第八,中部第一。这片曾经不为人知的荒郊野岭已发展成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
“深度报道”伴您溯向思想的更深处,延伸阅读请继续关注“湖南教育新闻网”。
网址:http://www.hnjy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