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小说翻译中流动类运动事件再词汇化模式探究
——以莫言《丰乳肥臀》及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2016-11-03蒋甜雨
蒋甜雨,赵 宏
(华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7)
汉英小说翻译中流动类运动事件再词汇化模式探究
——以莫言《丰乳肥臀》及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蒋甜雨,赵 宏
(华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7)
根据Talmy运动事件词汇化理论,以莫言《丰乳肥臀》及葛浩文英译本中动词“流”及其激活的流动类运动事件为实例,采用定量观察和定性分类分析的方法,探寻汉英小说翻译中激活流动类运动事件的核心动词再词汇化模式特征。研究发现,葛浩文译文中再词汇化后的运动事件核心动词语义包容信息与原文核心动词相比存在差异,且语义包容量普遍大于原文,词汇化程度高于原文;不同的语义成分也表现出融入动词的不同潜力。本研究借助现有的小说平行语料,寻找汉英小说翻译词汇化模式的整体倾向,以期对移动类动词的汉英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批评提供指导。
汉英小说翻译;流动类运动事件;再词汇化;语义包容
一、词汇化模式与翻译
(一)运动事件与词汇化模式
运动事件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最早系统研究运动事件并提出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是Talmy。Talmy认为运动事件“是一个包括运动和状态的持续场景”[1]25。运动可进一步分为位移式运动(translational motion)和自足式运动(self-contained motion):前者指的是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而后者指物体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运动事件包括四个内部语义成分:[焦点]指一个运动着的或者从概念上看可以运动的主体,它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而运动或存在;[背景]指参照物,运动主体相对于它而运动;[运动]指物体移动本身;[路径]指物象相对于背景而运动的路径或存在的位置。此外,运动事件还包括外部语义成分,即伴随事件,如运动的[原因]或[方式]。组成运动事件的语义成分都可用适当方式表达,语义成分在语言中的编码方式即为词汇化模式。根据Talmy(1985)[2]观点,人类语言编码运动事件时,根据[路径]这一核心图式是由核心动词还是由附加语编码,可区分为动词框架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和附加语框架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前者使用核心动词编码[路径],而伴随事件由核心动词外围的附属成分编码;后者使用附加语成分编码[路径],伴随事件由核心动词表达。
不同类型的语言在表达运动事件时,在这些语义成分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存在语言类型的差异。西班牙语、法语、日语等属于动词框架语言,而包括英语在内的印欧语系大部分语言,以及汉藏语系中的汉语属于附加语框架语言。从共时角度来看,同一类型内不同语言的词汇化模式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类型等级性[3]17。严辰松(1998)[4]曾以运动事件为例考察汉英词汇化模式,发现汉语和英语许多动词可同时表达[运动][方式]或[原因],从而表现了动词的语义包容能力。罗思明(2007)分析汉英缓步类动词语义成分和词汇化模式的差异和共性[5],王文斌和周慈波(2004)对比汉英“看”类动词的语义和词汇化模式偏爱[6]等的研究表明,汉语和英语虽同属附加语框架语言,但英语动词的语义包容量较大,包含更多的运动方式信息。李雪和白解红(2009)指出汉语和英语“拥有许多表达相同语义范畴的方式动词”,但“汉语方式动词的类型远没有英语丰富”[7]10。
(二)英汉互译与再词汇化
刘华文和李海清(2009)指出进行汉英翻译时,译者应当有意识地区分两种语言在处理同一运动事件时所采取的不同词汇化方式,根据译入语的认知要求对原文事件予以重新词汇化,故称再词汇化(re-lexicalization)[8]。在再词汇化过程中,翻译中的词汇化过程不是原文词汇化过程的复制,在事件化的拆解和合成过程中肯定会发生与原文不对应的现象,译文再词汇化结果与原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8]380。而译者应关注“运动事件中的哪些部分在动词中获得特征表呈”以及“运动事件中的其余部分又在哪里”[1]117。刘华文和李海清将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的再词汇化流程总结如图1[8]381①:
图1 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的再词汇化流程图
如图1所示,译者首先对运动事件的类型以及语义成分进行框定,并对语义成分进行分解,之后对这些语义成分融入动词(conflation to verb)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在完成权衡评估后,选定融入动词表征的合适成分完成再词汇化。
二、研究设计
目前词汇化模式的共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研究固定语义成分的编码方式或词汇化方式,即运动事件中某一个语义成分在不同语言或同一语言不同时期的句法表征;二是研究某一个固定语法项目的词汇化程度,即运动事件中某一语法项目在不同语言或同一语言不同时期的语义成分包容度。由于动词在事件的言语表达即形态—句法词汇化中是核心元素,因此运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成为国内外运动事件词汇化的一个重要考察角度。本文将重点关注激活流动类运动事件的核心动词的词汇化模式特征。
本研究选择采纳英语FrameNet[9]②中对“流动事件(Fluidic motion)”的定义——流动体从起点流出,沿着路径到达终点或在某一范围内流动(A Fluid moves from a Source to a Goal along a Path or within an area)。根据这一定义,笔者将流动事件中的语义成分进一步细化:
1)物象——指改变位置或以流动方式移动的液体或类似于液体的其他运动物体;
2)背景——指相对于物象的参照物;
3)路径——指液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路径或相对位置;
4)运动——指液体流动的动作。
周翎顺(2012)[10]在《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一书中列举了现代汉语中可以激活流动类运动事件的25个动词。笔者在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11]中仅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动词“流”,并只筛选与流动事件相符的动词义进行实证研究。为凸显“流”激活流动类运动事件时的词义,笔者将其与其他4个流动类动词相对照,如表1所示:
表1 流动类运动事件动词释义及用例③
动词 词典义用例流液体流动水从管子里向外流灌浇地;注入液体把铁水灌到砂型里,凝固后就成了铸件涌水由下向上冒出来泪如泉涌滴液体一点一点地向下落窗前一片潮湿,钢窗上还在滴着水珠溅液体受冲击向四外射出溅了一身血迹
如表1所示,“流”“灌”“涌”“滴”和“溅”包含多个流动事件语义成分。例如“灌”“涌”“滴”包含了流动的[路径]或[方式];“溅”作为致使动词④,包含了流动的[原因]。但动词“流”的释义更接近于流动的原型,即仅指液体的流动动作,不涉及运动事件中的其他语义成分。因此“灌”“涌”“滴”和“溅”相对于“流”更为具象,在具体运动事件中更有可能会同时包含[方式][原因][路径]等附加语义成分。
为分析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的再词汇化特征,本研究从《丰乳肥臀》中随机提取65例由动词“流”⑤激活的流动类运动事件语句,并将其与葛浩文的译本BigBreastsandWideHips[12]中对应的英语译文进行对比,从而对译文动词的再词汇化模式进行归类和统计。本文试图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在汉英小说翻译再词汇化过程中,原文和译文运动事件核心动词的词汇化模式是否有明显的差异性?2)译文再词汇化后的核心动词与原文所用核心动词相比,语义是否发生变化?3)运动事件的语义成分表呈至句法层面时,都有融入动词的可能性,Talmy(2000)[1]把这个现象称作背景化。本研究探究在汉英小说翻译中,除[运动]这一基本语义成分外,哪些语义成分更容易背景化后融入动词?
三、语料分析
(一)动词“流”在译文中的对应句法表征
在《丰乳肥臀》随机抽样的65例中,动词“流”都能激活表征事件的[运动]这一语义成分。据《外研社·现代汉英词典(新版)》(2001),与“流”词典义相对应的英语动词为flow。FrameNet中,flow一词指move steadily and continuously in a current or stream[9]。译文除6例相应地译为flow一词以外,其他59例使用多种形式处理动词“流”的翻译,大体上可以分为动词对应动词以及动词对应其他句法成分两种,具体如下:
1.原文动词对应译文动词
本文收集的65例译文中,有42例使用FrameNet中激活流动类运动事件的方式动词,如gush、flow、drip、spill、dribble、stream、run、seep、leak等。这些动词都至少包含[运动]和[方式]两个语义成分。此外,译者还选用激活其他运动事件的方式动词,包括enter、emerge、merge、empty等共16例。研究发现,有2例译文选用致使动词对应原文动词“流”。如例(1),“泪水”这一物象的运动依靠外力实现。译者对原文语义成分进行分解后,选用非流动事件动词squeeze,将[原因]成分融入动词,因而形成与原文不同的再词汇化模式。
(1)a.母亲抚摸着她闭上了眼睛,两滴泪水从眼角流出来。[11]126
b. Once she was able to touch her,Mother closed her eyes;two tears squeezed out of the corners.[12]61= two tears came out of the corners WITH-THE-CAUSE-OF squeezing.
2.原文动词对应译文其他句法成分
原文动词“流”在部分译文中并未出现运动事件核心动词的再词汇化,在表达式中隐而不显。65个例句中,有5例出现此类现象,如例(2):
(2)a.他们拔开猪尿脬,把酒篓抬起来倾倒,清凉美酒咕嘟嘟流出,香气醉了一条河。[11]24
b. After pulling out the stoppers,they poured the liquor onto the straw,beautiful,high-octane liquor whose fragrance intoxicated an entire section of river.[12]17
在例(2b)译文中,pour一词被选定为整句的主动词,因而straw、beautiful、high-octane liquor成为谓宾成分,不再是原文中流动事件的物象主语。译者放弃原文结构,使运动事件在译文中隐化。再如:
(3)a.奇怪的是八姐上官玉女却欣然入睡,嘴角还流出一缕涎水。[11]141
b.Except, strangely enough, Eighth Sister, who fell fast asleep, a line of slobber in the corner of her mouth.[12]66
例(3a)中动词“流”激活流动事件,对应译文(3b)中的介宾结构in the corner of her mouth。译文将动态的流动事件转化成了较为静态的状态描述。
表2 流动事件动词“流”在译文中的对应表征
原文流动事件核心动词“流”对应方式动词→动词 流动事件动词 非流动事件动词 方式动词致使动词动词→其他句法成分 总计数量比例4264.6%1624.6%23.1%57.7%65100%
从表2可以看出,原文流动事件动词“流”在葛浩文译文中对应多种句法表征方式,译者根据译入语的句法规则,重新框定核心意义,对原文中的词汇化方式进行拆解,将其他成分融入译文动词,因此译文语料呈现多样化的句法表征方式。
本文重点分析第一种情况,即译文动词对应原文动词的词汇化模式。由于笔者所讨论的再词汇化现象关注的是汉英小说翻译中译文动词再词汇化模式与原文的共性与差异,因而不对原文动词对应译文中其他句法成分的情况进行过多讨论。
(二)汉英翻译动词再词汇化模式探究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并不一定完全依照原文的词汇化模式进行运动事件语义成分的再词汇化。译文动词经再词汇化后,可能包含原文运动事件核心动词中并未明示的语义成分,也可能选择性地包含原文动词的丰富语义成分。下文笔者将具体探讨葛浩文译文中与动词“流”对应的英语动词融入了哪些语义成分,并对比译文再词汇化模式与原文词汇化模式的差异,结合现有语料,探究哪些语义成分更有融入流动类运动事件动词的潜质。
从整体上看,译文动词经过再词汇化后,与原文相比呈现出两种情况,即动词词汇化模式未发生变化和动词词汇化模式发生变化。
1.词汇化模式未发生变化
译文有3例与原文的词汇化模式基本相同。比较后发现,即使汉英核心动词中的语义包容方式保持不变,但语义内容也会有细微差别,如例(4)所示:
(4)a.封篓口的猪尿脬破碎,明亮的酒液涌流。[11]21
b. The pig-bladder stopper fell out,and the fine liquor began to spread on the ground.[12]16
在例(4a)中,“涌流”属于偏正式双音节复合词,其词汇化模式为[运动+方式+路径]。其中,词素“涌”修饰“流”,复合动词除[运动]这一基本语义成分外,同时包含[方式]——快速流动以及[路径]——由下向上。根据FrameNet的释义,spread在流动事件中指distribute a mass or a number of individuals over a surface[9],同时融入了[运动][方式]以及[路径],甚至一定程度上预设了流动物体的属性——规模较大或数量较多。由此可见,相比偏正复合词“涌流”,spread语义包容量更大,词汇化程度更高。
2.词汇化模式发生变化
译文样本中有57例经再词汇化后,相比原文动词有所变化,具体情况可分为以下7类:
A.[运动]→[运动+方式]
汉英翻译时,译者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特点以及语境,准确拆解出原文动词隐而未现的[方式]成分,或识别出原文使用其他附加语成分表征的[方式]成分,最后根据译文语言特点和语境要求,将运动事件的[方式]这一伴随事件表达出来,这类再词汇化方式共有27例。如例(5a)使用“飞速地”这一副词状语表达[方式],而例(5b)将这一[方式]成分完全融入shot一词之中,未使用其他句法成分加以补充。
(5)a.尖刻的疼痛,飞速地流遍全身。[11]31
b. A sharp pain shot through her body.[12]20
(shoot:If someone or something shoots in a particular direction,they move in that direction quickly and suddenly.)⑥
B.[运动]/[运动+方式]→[运动+方式+路径]
英语虽属典型的附加语框架语言,使用附加语或介词短语等编码[路径]语义,但不乏将[路径]成分融入动词的情况,最为明显的是enter、exit、ascend等路径动词⑦。汉英翻译中,非常规的运动路径融入动词的可能性会更大[8]383。根据对译文样本的观察,共有14例的核心动词使用了[运动+方式+路径]的再词汇化模式。融入部分[路径]成分的核心动词与句中的附加词或介词短语同现,这两种表达相互补充,共同表述流动物体在流动事件中的路径,使这一语义成分信息更加丰富具体。如例(6):
(6)a.鲜血像弯弯曲曲的小溪在地上流淌。[11]45
b. ... a stream of fresh blood snaking along the ground.[12]24
(snake:extend with the twisting motion of a snake.)
例(6b)中,译者结合原文语境,将原文运动事件的[方式]——“弯弯曲曲”和[路径]——向下这两个语义成分拆解出来,重新融入词汇化程度较高的英语动词中。译者选择用动词snake激活运动事件,用最经济化的途径,实现这两个语义成分的有效传达,符合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C.[运动]/[运动+方式]→[运动+方式+路径+背景]
基本的运动事件往往包含两类运动实体:[物象]和[背景]。译文语料中,除了[方式]和[路径],流动类运动事件的[背景]也具有较强融入核心动词的倾向性。译文中被融入动词的[背景]成分在原文中可能是隐性的或不明显的,译者依然可以利用运动事件的语义线索将其挖掘出来,随即再词汇化为动词,在译文中显性地表呈出来[8]384。如例(7),原文并未明显地表明物体“脑浆”的流动[路径]和[背景],译者结合认知常识,使用leak一词编码[运动][方式][路径]以及物象运动的相对[背景]信息——洞或裂缝。
(7)a.那老婆子脑浆迸流,断气身亡。[11]108
b. Her skull cracked and,leaking a gray liquid,the old woman died on the spot.[12]55
(leak:of liquid,gas,etc.pass in or out through a hole or crack in such a way.)
除去以上3种使用频率较高的再词汇化模式,译文还有以下4类频率相对较低的再词汇化模式:
D.[运动]→[运动+路径+背景]
在这种再词汇化模式下,译者拆解原文语义成分后,将[运动][路径]以及[背景]等语义成分作为背景化的重点信息融入动词,[方式]成分被隐化或弱化。如例(8b),动词emerge并不属于流动类动词,未能表达[物象]或者[方式],但包含[路径]和[背景]这两个语义成分。此外,动词emerge与表达[物象]语义成分的名词性短语a dribble of saliva同现,有助于增进读者对corner一词在该具体语境中的理解。
(8)a.有一些白色的痰涎从他的嘴里流出来。[11]41
b. A dribble of saliva emerged from one corner.[12]23
(emerge:come out from a hidden position)
E.[运动]→[运动+原因]
在60例样本中,有2处译者使用致使动词对应原文动词“流”,使得译文的再词汇化模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上文提过的例(1b)中,动词squeeze指get the liquid or substance out by pressing the object。原文“流”只包含[运动]成分,而“泪水”这一物象并非依靠运动实体自行运动,而是依靠外力实现。动词squeeze符合这一语境需要,[原因]成分以背景化方式融入这一动词,形成不同于原文的再词汇化模式。
F.[运动]→[运动+物象]
在英语译文中,运动的[物象]也可以被词汇化。运动事件中如果[运动]与[物象]的语义关系密不可分,那么[物象]被融入动词的可能性就很高[8]384。在例(9a)中,运动的物体是流动的“血”,而例(9b)中[物象]这一语义成分被自然地融入动词bleed,使译文表达精练准确。
(9)a.娘啊,他腿上流血不止。[11]104
b. His leg won’t stop bleeding,Mother.[12]53
(bleed:When you bleed,you lose blood from your body as a result of injury or illness.)
G.[运动]→[运动+路径]
虽然汉语和英语同属附加语框架语言,但英语不乏典型的路径动词,它们一般只能包含[运动]和[路径]两个语义成分,呈现出动词框架语言的特点。在葛浩文的译文中,同样存在使用典型路径动词的再词汇化模式,如例(10):
(10)a.雨水漏在我的脸上,流到我的嘴里,水中有一股腥咸的铁锈味。[11]224
b. It landed on my face,some of it entering my mouth and leaving the bitter taste of rust.[12]88
(enter:to come or go into a place,house,etc.)
例(10b)中的动词enter是英语典型的路径动词,仅包含[运动]和[路径]这两个语义成分。这类路径动词的语义包容量远小于方式动词,[物象][背景]等内部语义成分以及[方式]或[原因]等伴随事件需要借助其他句法成分表呈出来,否则原文包含的部分语义成分会在译文中相对隐化或弱化。
(三)小结
通过以上语料分析,笔者发现葛浩文的译文再词汇化模式和原文差异明显,表3总结了《丰乳肥臀》中60例动词“流”与译文动词再词汇化模式分布的情况:
表3 动词“流”与其相对应的译文动词再词汇化模式
汉语动词词汇化模式英语动词再词汇化模式频数比例[运动/运动+方式][运动+方式]2745.0%[运动+方式+路径]1423.3%[运动+方式+路径+背景]610.0%[运动+路径+背景]46.7%[运动+路径]46.7%[运动+物象]35.0%[运动+原因]23.3% 总数60100%
表3中,[运动+方式][运动+方式+路径]以及[运动+方式+路径+背景]是译文中频率较高的3类再词汇化模式。相较原文动词“流”或“X流/流X”,译文语义重组后的动词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且这些动词的词汇化程度普遍更高,语义包容量更加丰富,使得译文更加生动形象,但词语的词义透明度总体低于原文。汉英不同的语言特点是造成这一转变的重要原因。严辰松指出,英语倾向使用综合性、一体化的表意手段,而汉语倾向于使用“常用词+副词”的分析性手段[13]42。同时,译者主体因素也会影响译文,使得译文出现减少或替换原文动词负载语义成分的情况,如例(10b)。
译文样本中流动类运动事件动词除去固定语义成分——[运动]以外,[方式]这一语义成分融入动词的潜质最强,更容易通过再词汇化融入核心动词,其次是[路径],再次是[背景],具体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语义成分融入运动事件核心动词比例
语义成分频数比例[方式]4778.3%[路径]2846.7%[背景]1016.7%[物象]35.0%[原因]23.3%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在运动事件再词汇化过程中,被译者选择性保留的语义成分也并非都能完全融入激活运动事件的核心动词中,有一些语义成分分流到动词以外的句法成分中,以使运动事件的表述更符合篇章语境、英语自身的语言特点以及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比如在大部分译文样本中,即使核心动词已经包容运动事件的[路径]成分,译者仍会使用附加语或介词,明晰地表达物体的运动轨迹,以与原文信息对等。如例(6b)中snaking along the ground,动词snake已包容[路径]成分,介词along引出下文的运动[背景],充实了译文信息。
四、结论
本文以莫言的《丰乳肥臀》以及葛浩文的英译文为个案,以“流”激活的流动类运动事件为例,研究以动词融入为取向的汉英小说翻译的再词汇化现象。研究发现,汉英同属Talmy语言类型学的附加语框架语言,汉英翻译中译文再词汇化模式与汉语原文词汇化模式有一定相似性,但也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译文中激活流动类运动事件的核心动词包含的语义成分信息发生转变。译文倾向使用英语中现有的、含有一个或多个运动事件语义成分的动词,使原文语义信息明晰化或隐化。其次,译文动词包含的语义成分数量发生变化。总体上看,英语译文更倾向于使用词汇化程度较高的动词表达运动事件。相比原文,译文动词的语义包容量普遍增加,使运动事件的描述更加具体丰满,且更符合英语语言的综合性特征,更能被英语读者接受。最后,不同的语义成分在再词汇化模式中表现出不同的融入动词的潜力,其中[方式]成分呈现出最强的语义包容潜力。
因此,译者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应意识到这些汉英词汇化模式差异。译者须细致解读原文语境,对原文动词及其他句法成分编码的语义成分进行识别和拆解,对语义成分进行再概念化处理,将符合英语语法规则和认知概念化规约的句法成分表呈出来。
当然,小说翻译常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其主观因素难以避免。本文仅以《丰乳肥臀》及葛浩文的英语译文作为研究语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得出的再词汇化模式特征仍需更大规模语料加以验证。后期研究可关注汉英翻译中不同动词甚至不同运动事件的再词汇化模式的差别和偏好,探究造成共性和差异的认知理据。本研究旨在帮助译者更贴切准确地遣词表意,提高译者汉英翻译实践能力,并从运动事件理论视角为翻译批评提供指导。
注释:
①笔者对刘华文和李海清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再词汇化流程图中的“事件包括成分”作了微调。由于cause在文献中既可译为“致使力”又可译为“原因”,这里为了全文统一,故将原图中的“致使力”改为“原因”。
②英语FrameNet指英语框架网络,该框架以机器可读的形式对语义知识进行编码,以数据库的形式展示英语词汇概念框架。
③汉语动词词典义与用例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④根据有无施事要素,运动事件可分为“自发运动事件”和“致使运动事件”[1]。有外力施加的物体发生位移或状态改变,构成致使运动事件。激活致使运动事件的核心动词为致使动词,同时包含[运动]和[原因]等语义成分。
⑤包含动词“X流”或“流X”,X表示辅助动词语素,与“流”共同构成复合动词,如“迸流、流淌”。
⑥英语动词词义参考英语FrameNet[9]和CollinsCOBUILDAdvancedLea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参考CollinsCOBUILDAdvancedLea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
⑦路径动词一般只能包含[位移]和[路径]两个语义成分,这类动词无法包含[方式][原因]等语义成分。英语中路径动词有arrive、ascend、descend、drop、fall、enter、leave等,汉语有“起、落、离、进、出、升、下”等。
[1]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 Ι & ΙΙ[M]. Cambridge,MA:MIT Press,2000.
[2]Talmy L. 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C]//Shopen T (ed.).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Volume III: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3]董银燕,郭泉江.英汉运动事件研究综合考察[J]. 现代语文,2013(6):16-18.
[4]严辰松.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英汉比较研究[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6):10-14.
[5]罗思明.英汉“缓步”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J]. 外语研究,2007(1):12-16.
[6]王文斌,周慈波.英汉“看”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412-419.
[7]李雪,白解红.英汉移动动词的对比研究——移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4):6-10.
[8]刘华文,李海清.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的再词汇化过程[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9):379-385.
[9]Fillmore C. Website for Berkeley FrameNet Project[EB/OL]. Berkeley: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Institute. 2015.[2015-08-29]. http://www.icsi.berkeley.edu/framenet/.
[10]周领顺.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1]莫言.丰乳肥臀[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12]Goldblatt H.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M]. 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2012.
[13]严辰松.语义包容:英汉动词意义的比较[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40-42.
Re-lexicalizationPatternofFluidicMotionEventinChinese-EnglishNovelTranslation:WithReferencetoMoYan’sBigBreastsandWideHipsandItsTranslation
JIANGTianyu,ZHAOHong
(ForeignLanguageCollege,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237,China)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Chinese motion verb “liu” and the motion event activated by this character as examples from Mo Yan’s novelBigBreastsandWideHipsand Howard Goldblatt’s English translation as the authentic materials. It intends to figure out the re-lexicalization process and patterns of the core verbs in a fluidic motion event in Chinese-English novel translation via quantitative observation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lmy’s lexicalization theory. The analysis finds out that there are shifts of semantic components in a given core verb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comparing with the original text;semantic components integrated in English verbs usually outnumber those in Chinese verb “liu”. That is,English fluidic motion verbs are more likely to show a higher degree of lexicalizations than Chinese;different semantic components show different level of tendencies as integrated into verbs and “Manner” shows the highest tendency to be integrated into English translated verbs corresponding to “liu”. It aims at finding out the whole tendency and regular patterns of re-lexicalization of a core motion verb and the motion related componen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ranslation,which can shed some light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practice,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translation education.
Chinese-English novel translation;fluidic motion event;re-lexicalization;component integration
H315.9
A
2095-2074(2016)04-0074-08
2016-04-11
蒋甜雨(1992-),女,江苏无锡人,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宏(1977-),女,上海人,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