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发展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
2016-11-03张朋龙李格非
张朋龙,李格非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实验与调查
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发展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
张朋龙,李格非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本文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围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发展、教材和教学设施建设等5个方面分析近几年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从而给出专业发展对策,主要从休闲体育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基础性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从而促进休闲体育专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休闲体育专业;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发展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14.022
早在1970年,世界休闲组织的前身—国际娱乐协会通过了著名的《休闲宪章》,其中明文规定:“政府应当确保提供获得必要的休闲技术和知识的途径,使得人们得以优化自己的休闲经验;政府应当确保训练专业人员帮助个人获得休 闲技能,开发和提高其素质,拓宽其休闲与娱乐机会的范围;教育机构必须尽最大的努力,促使人们了解休闲的本质及其重要性,以及如何将休闲知识融入个人的生活之中。”因此,高等体育院校担负起培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职责,同时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将休闲体育纳入自己的专业体系中。武汉体育学院通过培养休闲体育领域的专业性人才不断满足社会、市场等多方面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模式,从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1 武汉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现状与分析
1.1 专业设置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迅猛,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缺口巨大,体育院校应积极担负起相关人才的培养重任。休闲体育专业在国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我国则刚刚起步。因此,《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明确要求:“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等体育院校要以发展为核心,以专业调整为主线,大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要进一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国际的竞争与变化。因此,休闲体育应运而生。从表1可以看出,每年招收的学生非常平均,均为60人。不仅如此,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越来越注重休闲体育专业的市场适应能力以及休闲体育“服务产品”和“服务平台”系统设计课程体系,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产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1.2 人才培养目标
表1 武汉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发展历程
随着《国家旅游休闲计划纲要》、国务院46号文件的颁布,休闲体育取得了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有90%的被调查人员认为,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急需休闲体育人才的机构,主要是体育娱乐(创意)机构、体育俱乐部、体育中介机构等从事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产业经营的组织机构。由此,武汉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要逐步确定自身专业的培养目标,能从事休闲体育经营与管理、项目研究与规划、产品策划与设计、活动指导与推广以及相关专业方向学校教学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休闲体育专业的建设不断发展,队伍日渐壮大,影响逐具规模。
1.3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核心。通过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落实教师培养计划,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的教师队伍,是休闲体育专业建设与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
休闲体育教研室组建于2007年,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现有教师10人,全部为专职教师。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5人,助教2人;副教授人数占总人数30%,中级职称占总人数50%,助教占总人数20%,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达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0%。从总体来看,武汉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实力相对雄厚,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比较合理。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学校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经过近几年的专业发展,休闲体育已成为武汉体育学院特色专业,对学校今后专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4 课程体系发展
课程类别的比例决定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教学最基本的指导文件。课程设置比例要以休闲体育专业为导向,符合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表2 可以看出,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专业基础学科、专业基础术科、专业限选课和公共自选课5个部分所构成。课程教学总课时数为2 552学时、130学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参考2011级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课程,主要包括《休闲体育概论》《策划学》《体育赛事策划与管理》《体育市场营销学》《俱乐部管理》《高尔夫球》《户外运动》《攀岩》等多门课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但是可以从2011级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中看出,也存在一些问题。专业核心课程缺乏教学积累,教材不能很好满足教学需要。由于休闲体育专业是一门新专业,因此大部分课程及教学内容都处于不断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专业核心课程缺乏一定的教学积累。而在教材建设上投入不够,进度滞后,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相信这也是今后休闲体育专业在高等院校中应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表2 武汉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课程类别设置比例
1.5 教材与教学设施建设
在教材方面,为了确保特色更加鲜明,休闲教研室支持专业模块课程的自编教材建设。目前已经出版了《休闲体育概论》《运动项目概论》《高尔夫竞赛策划与组织管理》等教材。而后有计划地编写出版了《体验式教育概论》《高尔夫体能训练》《高尔夫技能训练》《户外运动》《野外生存》和《体育旅游概论》等6门主干课程特色教材,从而大大充实了休闲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在基础设施方面,教学设施建设是新办专业教学的有力保障,体育院校具有体育专业相对集中的场地、器材等资源优势,可以基本上满足休闲体育的开展。武汉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有良好的教学条件。针对课程设置的特点,武汉体育学院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高尔夫球练习场、攀岩场、拓展培训基地等场馆,户外设施齐全,基本满足休闲体育教学和专业建设的需要。但是,目前从2011级至今休闲体育课程发展来看,随着体验课和辅修课程的开设,基础教学设施很难保障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因此,怎样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今后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 结 论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出台之际,创新发展已成为如今各领域的重要方面。关于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从目前休闲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创新是需要每一位从事休闲体育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研究的。因此,怎样吸取国外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如何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专业将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在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发展中我们应该从休闲体育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基础性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等方面,不断解决休闲体育专业的基础性问题。从而为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休闲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学生教学实践
面对目前学校专业的休闲体育教学场地来说,并不是特别多。怎样保障教学,促进休闲体育教学的特点,是我们应考虑的问题。首先,可以在学校内部打造场地,缓解攀岩场和基地2大教学场地。其次,可以与企业合作,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应用企业的资金、场地等优势,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开拓学生视野,缓解教学的压力。与此同时,可以安排高年级的学生利用合作优势,获取教学经验,成为一个实习基地。不仅为学生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外合作的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样可以达到三方获利的效果,企业增添了新的专业人才,学校缓解了教学压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生增添了人脉,为今后毕业的工作打基础。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休闲体育专业特色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面向未来、引领发展、服务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休闲体育专门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中要周密规划、规范管理、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重点抓住管理方式的转变,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休闲体育专业已有8年的发展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怎样更好地促进创新发展,是今后我们应面对的一个方面。丰富休闲体育教材内容,突破自身专业的发展,实行导师制发展,切合学校的实际,建立学生与导师之前的合作方式。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导师发挥着导向作用,让导师给学生建议。这样,不仅为学生综合发展带来了便利,使学生在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更有思路,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增强基础性学科研究、加强休闲体育学科建设
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休闲学科应本着有利于社会需要、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原则,开设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既以体育为核心又与多种学科相交叉、既立足本国本地实情又要放眼国外的学科体系。在休闲体育学科发展中,可以创新自身的学科方法、方法体系,不断深入学科建设。休闲体育的发展目的也在于为人所用。在现今社会,引导休闲体育学生发展的方面有很多,在国家所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影响下,休闲体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机遇。而对于我们休闲体育研究者来说,应增强休闲体育基础性学科研究,建立我们休闲体育自身的体育科学研究智库,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独具特色的“基础扎实、专业合格、能力特长、素质优良”四位一体的应用性人才。
[ 1 ]郭修金.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建设比较研究[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1).
[ 2 ]曾思麟,刘永光.论知识结构视野下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4):49-52.
[ 3 ]许铭,王娟,孟现录.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比较研究[ 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1).
[ 4 ]李相如.休闲视野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2).
[ 5 ]陈琦,倪依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J ].体育学刊,2008,15(7).
[ 6 ]姚颂平.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学科建设的思与行[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1).
G807.4
A
1674-151X(2016)07-041-03
投稿日期:2016-05-24
张朋龙(1991—),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