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还乡
2016-11-02孔维越
孔维越
美学家宗白华说过:“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威宁作家金超最近出版的散文集——《点亮感恩的烛光》,也在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军旅生活、游历的山川万物、亲情和友情中的人物谱系关照自我内心),用独特的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交融、互渗,写就了一篇篇情感充实的散文。
《点亮感恩的烛光》分为军营篇、创作篇、感悟篇、景物篇、民俗篇和家乡篇六个类别。从金超的散文中可知,他高中毕业后就穿上戎装离开威宁投身到红河畔的边关军营,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活。由于从小对文学非常热爱,在戍守边关的日子,只要能挤出时间就沉浸在读书和写作中,并一直享受着这种乐趣。他常用心灵的笔端记下在二甫、文山、三星坝、者阴山、枯柯河、个旧、湾甸坝等地方的军旅生活。他思风发于胸臆的文字和沉稳的笔调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基调,视野开阔地召唤出个人的生活感悟。有文学相伴,金超的从军生活不等同于大部分军人的生活——训练、出操、走方队、站岗等群体模式。他个人除了部队的生活体验外,还通过写作呈现个人完整的、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
从金超手里接过这本散文集时,我和他聊到写作。他说,写作还是要多读书、多旅行。从他的散文集里我也读到他是一个特别爱书的人,无论工作多忙,书也常伴左右。很多年来,他养成了经常买书、捧卷阅读的习惯。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说,阅读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在金超的散文里我就常看到他引经据典,把读书的心得关照自己的性情,并进行审视和反思,我觉得这就是喜欢读书的妙处。读书可以在生活中关照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回归内心,认识和提升自我,尽可能地做到超越与复归的统一,尽力向善、向美、向真,并从生活中寻求到平衡的支点,达到规避和愉悦的效果。
另外,用文学的方式写下个人见闻和感悟是金超自我潜意识下抽象的理念世界,既是心与物的转化,也是现实与自我情趣融合。金超面对艰苦的军旅生活,外物的体积和力量没有影响到他内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由于偏爱文学,他在戍守边关的日子里,写下的文字常见诸报端,并得到部队领导的认可和赏识,这激起了他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创作热情。就因为喜欢读书,通过刻苦备考,他在从军的第三年秋天,从部队考上了解放军运输工程学院(现改为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从云南边境富宁踏上渤海之滨天津的求学之路。坚持写作真的难能可贵,它可以鞭策写作者多读书,激发阅读兴趣,并不断超越自我,间接地召唤出文学写作的尊严和热情。
写作是一个自我塑造,自我磨练的过程。面对文学的高贵,每一个写作者都可能会感到自身的不足和渺小。不过,金超总在奋起追赶、征服,努力向更高的精神境界靠近。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金超的写作是他个人生活履历和自我追求的旅行。散文集里收录的文字既是生活感悟的既成、也是他实现自我文学认知提升,情趣实体化的存在。阅读他的文字仿佛置身于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审美意象随着他的文字存在于阅读的过程。对于和我一样对军旅生活向往而没有亲历体验的人来说,读金超的散文也在间接地加深了对部队生活认识和了解。当然,读散文比概念化的军事解读容易让人接受,因为散文能享受到个性化、人文式的阅读乐趣。
我们生存的地方都有地域的差异性,地方文化需要从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物中寻找具有独特视角,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书写社会变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才能增强地方风物和地方文化的厚重感。此外,作者显现在作品中的光亮在审视时代的同时也在记录地域文化所承载的个性。这种写作既是作为无蔽的人物现身说法,也是在承担地域文化中被忽视的角落。本土写作者用政治话语之外的文学语言挖掘本土风物,使之丰富,多样化,把地方文化做得更具个性,这能使一些遗漏的文化浮出水面,使本土文化更全面,让更多的本地人在文学语言的感染下,更好地认同和接受,继承和发展,潜移默化地增强地方文化底蕴。
作为威宁的写作者,金超在工作之余,也身体力行地写下威宁的自然和人文风物。不管是从金超老家羊街老宅、甘海子访古、双霞洞历史人文探究、可渡历史地名探寻,还是灼甫草场、三道河、仙水和草海等地美好自然风光的写意,无疑都在呈现金超对威宁山水的钟情和热爱,他在寻找属于他自己文字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向世人展示威宁,解读威宁,传播威宁。不止于此,我还留意到他用安庆云等人物,从人物传奇的角度反映威宁时代中的变迁,在历史中寻找不被正史书写的人物,向读者描述一段历史,把历史遮蔽的人物信手拈来,栩栩如生地书写在散文中,为历史中隐退的画面巧妙证言。
金超在《回乡散记》这篇散文中引余秋雨的《乡关何处》,说余秋雨为他是余姚人还是慈溪人感到困惑,金超同样也写到,他老家在羊街河畔,生于夸都,后来随着教书的父母去了一些地方,在炉山、金钟等地住过,而祖上是从宣威搬来的,并由此探讨自己的故乡属于哪里。关于这个问题,在金超的《宣威纪行》里我似乎间接找到答案。他写到他去宣威寻找家族旧踪,寻根溯源,我认为这是他的一次寻根之旅,这是行为意识上的回乡。很多人会说,走出了村庄就回不去了。然而,我从金超的散文中了解到,他小时候并不在固定的村庄长大,况且凡居住过的地方也都在经历着时代的变迁和生命的消逝。也许,对于热爱文学的人来说,身体力行的探寻是在解开一个心结,也是情思的回归。当用文字去寻找根时,在某种程度上,意识里的回归是满足的,回乡仅是人本身里的去和往。
金超的散文可以说是他自己的人生履历和心路历程。一个人如果以散文为载体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被这些“感情”所感染,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体验到,那么,阅读者就获得了他语言描述的真实,感同身受地去接受文章中的物和事,这是作者与读者心灵沟通的尝试,是二者之间由内在而外化于现实的交流。
总之,金超的散文写作是他生活积淀和灵魂感悟抒发出的一种文字形式美,默认了他独特的自我认知和感觉。从他的审美经验出发,寻求到了生活中实在的语言表述,用文字确认了实在的甜和实在的苦,从心灵中展现独特而具语言魅力的文字。由此,我想他此时再次重读曾经写下的文字也是对逝去年华里记忆的修复和情感回顾。当然,阅读到这本散文集的人也会在自我生命体验无法实现的视阈里,了解滇西和金超笔下的许多自然风景和人文风物。
契科夫曾言:“文学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使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富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约束。”文学在追求整体圆融和独特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也在承担起社会遮蔽了的一面,树立起文化责任和公共良知。文学写作群体中每个写作者的文本指向虽不尽相同,但每一个写作者或多或少都在努力,渴望能写出接地气,有品位,有人文关怀的作品。金超的散文从个人军旅生活,威宁自然风物乃至关心威宁发展等散文作品也延伸出社会责任的疗救。
金超对我而言,他是写作和生活中的兄长,个人之见难免片面和浅显。关于写作,正如他在《因为爱所以爱》中所写:写作是从一点一滴开始,从量变到质变,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他一直都在努力,我们期待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