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抓孩子养成教育的
2016-11-02杨杰
杨杰
事例1:我的孩子5岁那一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在与其他同伴玩时表现得非常自私。第二天中午,我特意上街买来他最爱吃的凉拌猪耳朵和凉拌鸡脚丫,吃饭时果然不出我所料,孩子竞然在饭桌上分起菜来。他一本正经地说:“今天这餐饭我要这两盘凉拌菜,你们谁也不许吃我的。”事先有了思想准备的我马上心平气和地对他说:“孩子,你能回答我几个问题吗?”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能。”我问“我们家一共有多少人?年纪最大的是谁?她待你如何?”。这时他就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家里共有5口人,年纪最大的要数奶奶,她很爱我,好吃的东西要留给我。”于是我开始讲一个关于有关奶奶过去宁可自己受苦、挨饿,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吃苦、挨饿的故事给他听。最后言归正传,把话题转移到分菜的问题上来。问道:“那么,今天这好吃的菜应该先分给谁吃呢?”孩子就爽快地回答:“首先分给奶奶,然后再分给爸爸和妈妈。”按照孩子的意思,我当场就把凉拌菜平均分配好。由于当时老人并没有明白我的用意,觉得我做得有些过分,她过意不去,便要把自己的那一份让给她的宝贝孙子,被我当场劝阻了。事后,我把这样做意图告诉她,并要求大家今后要以一致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此后,不管有什么好吃的,都经常提醒并督促他分配好后再吃,即使大人不在家也要留一份。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和监督,孩子逐渐养成了“心中有他人”的好习惯。
事例2:一次买菜回家路上,有一位在街上向路人乞讨的残疾人,由于他双脚发育不健全而成畸形,不能行走,所以只能凭借双手支撑着全身的重量慢慢地向前挪动。我先叫孩子停下,再从包里掏出5元钱,有目的地让孩子亲手放进残疾人的钱缸里。我在一旁留心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变化,发现他流露出十分同情的眼神。在回来的路上,他就十分好奇地问有关这位残疾人的其他情况,我借助这个机会教育孩子:今后对待生活中遭受着种种的不幸和痛苦的人,不能讥讽和嘲笑,他们十分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理解和帮助,作为正常人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只有平时注重采用这种身临其境、亲身体验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才能使孩子内心深处受到深刻的触动,同情和帮助有困难人群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了,同时为自己送钱给残疾人的行为表现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事例3:一个赶场天,我买了五斤苹果、一只鸭、三十斤大米、一个西瓜,此外有其他小菜(辣椒、西红柿、白菜等)。在回家的路上,我对孩子说:“今天,我想让你做一道数学题,乐意吗?”他一口答应了。回到家,我就把当天所买的东西单价及数量编成一道综合应用题,首先让他算出当天共花去多少钱。经过一一计算后,他得出的结果是102元。然后按每月五个赶场天计算,一共用多少钱?最后再计算全家人早餐、零用钱及日常开支,如电费、水费、电话费等,结果一个月至少得花去一千多元。最后再告诉他,从你现在算起,到将来读完大学还需要更多钱。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实际生活开支,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从而明白今后应该怎样做,懂得一切都要从节约出发,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