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的美术通识教育
——校外活动课程的开发
2016-11-02陈发奎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文/陈发奎 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弘扬民族文化的美术通识教育
——校外活动课程的开发
■文/陈发奎 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开展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通识教育,是通过美术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都来了解本民族共同的知识体系、文化背景和美术欣赏的一般常识的民族精神教育。少年宫目前正在进行开发,并且逐步生成新的校(宫)本活动课程,正在实践着这一思想。在认真学习活动课程建设的理论、深入调查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服务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公益性活动。本文以最能直接反映民族文化特征和变迁的美术媒介为例,阐述师生互动共同开发教育资源,积极做好活动的实验、反馈和评价,探究美术学科的拓展和综合,为校外教育公益性的运作模式做出探索。
民族文化 通识教育 活动课程建设 校外教育公益性运作模式 课程评价
那年我率上海市学生艺术团赴巴黎参加中法文化交流活动,能制作精湛工艺品的大学生却被一位老华侨提出的“(脸谱)晁盖是谁”给问住了;飞机舱外零下五十摄氏度,全体团员都想不起来“高处不胜寒”的出处,总算有一位小同学思维解冻,才答道“王菲唱的”……了解下来,同学们没看过京剧,没听过戏,也没有读过名著,他们能记住的名句,也是从现代流行歌曲中学来的。这些技艺颇高、从事艺术创作的同学们尚且如此,一般同学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常识性知识的缺失可想而知。我们曾对全市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盲目崇洋,受西化影响过于严重,学生们对民族文化了解状况不容乐观。在这里,本人不想深层讨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基础教育中的美术学科而言,我们是否缺少这方面整体的教育?反思少年宫的美术活动,在培养学生技艺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进行相应文化知识的熏陶,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主动接受?再进一步联系我自己,作为教师是不是要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而有意识去为之,为使问题得到改观而尽一份微薄之力?
后来在上海开展的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使我深有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活动的实验,生成新的活动课程内容,使民族精神教育开进校园,深入人心。在市教委领导的直接指导下,这项由政府出资,学生经过选拔免费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德育工程,明确少年宫承办的民族文化活动,由我承担了十个项目之一的美术(“翰墨菁华”中国书画)项目培训的设计、策划和教学等工作。此项活动不仅仅是少部分艺术特长生的“锦上添花”,更应该是扩大受众面,向所有学校全体学生的“雪中送炭”。根据学校需求,走出去,到学校、社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继续组织专题活动,我把其中的一部分美术等学科的通识教育活动内容叫作“中华民族文化知多少”。
什么是通识教育呢?通识就是所有学生都应该拥有的本民族共同不变的知识体系、文化背景和最基本的常识。以美术为例,不论你喜欢与否或专门学习与否,都应该了解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产品——中国书画作品的一般情况、背景资料和人文特征。通过这一个比较具体的传统民族艺术样式,拓展知识面,培养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民族认同感,养成民族自尊心,树立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这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具体的举措。这项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民族文化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为校外教育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顺应了学科综合的拓展需要,符合艺术发展需要和文化底蕴支撑的创作规律。
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贯彻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用艺术的形式开展民族文化培训。民族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世代相传,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是具有共同社会特点的一个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共同体形成的共同认识,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语言、文学、艺术、教育、哲学、科技、宗教和风俗等传统。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则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说到文化比较笼统,具体到美术(书法、绘画、雕塑、工艺、建筑)是最能直接反映文化的特征和文化变迁的具体物质媒介之一,美术既是文化的载体,其自身也是文化的一种类型。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通过美术的通识培育,沁润熏陶民族文化,是很理想的教育选择。因此,我以为,民族文化(美术)活动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不仅仅是美术知识的学习,而主要应该是在视觉文化观照下进行情感方面的通识培育,改变以往美术教学“由技入道”的做法,以艺术情感培育为主线,“由情入道”,激发兴趣,开阔视野,从通识教育入手,扩大受众面,引领学生整体发展,通过艺术活动,用建构主义的理论,重新形成学生对民族文化理解的美术知识体系。在学生学习经验、工作态度、生活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审美意识和想象创造能力,通过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艺术情感培育途径,提高文化素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提升道德情感。
●以下图示用沙漏的形象说明三者之间的循环关系:
于是,我们制订了教育目标:1.知识传授包括相关民族美学历史文化知识;2.技能训练,包括传承国粹,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3.情感培养,要求热爱民族艺术、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培养对现代社会生态环保的关注,引发由艺术兴趣到其他科目学习的迁移;4.过程方法,从生活中汲取民族艺术的养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明确目标以后,和专家名师一道,努力挖掘有关书画家的体会(成才之路)、带有艺术发展规律性书画工艺的史论(逸闻趣事)、形式美心理学的探究(作品鉴赏)和美术源于生活的实例(创作经历)等视觉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在内容编排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图画先于文字,美术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载体、经济社会的写照、中华历史的见证、学科知识的综合——体现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精神!从以下例证可窥一斑以见全豹,中华文化像广阔的海洋,其经典作品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体现了民族发展的脉络和智慧的结晶——1.唐代人物画的代表作,涉猎了民族服饰史;2.宋代风俗画的代表作,反映了商品经济社会状况;3.《韩熙载夜宴图》的背景表现了当时的政治文化;4.《步辇图》中的唐太宗与禄东赞谈些什么事,体现了民族大团结;5.李大钊雕塑的寓意,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6.汉代说唱俑的艺术特点,再现民间艺术的鲜活;7.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相传为曹植所作的《洛神赋》而创作的,使文学、历史、书法、绘画融汇在一起;8.分别说出四大石窟及其所在地,从地理艺术史的角度了解民族的兴衰;9.说出五卅运动纪念碑、四行仓库的故事,学习革命历史;10.文人画从何朝开始,标志性作品是哪一幅,涉及美术学科知识……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有意识地发掘民族文化(德育)的材料,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在知识扩展方面有意识地渗透文化元素,如:一次在画手势的过程中,除了应该运用的解剖学知识、体积和运动的规律之外,用梅兰芳的六十多种手势表达不同表情的例子,讲了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人演出的民族气节;在画鞋子的过程中渗透鞋文化,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讲草鞋宣扬红军艰苦奋斗的作风,讲小鞋鞭挞封建主义对人性的残害。所有这一切包含德育内容的宣传,是以很自然贴切的形式出现的,并且点到为止,必定还要回到专业学习上来。
以民族文化的主题为中心组织的美术通识教育活动的性质类型,应该是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类型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学校的学科课程以外,扩大美术文化教育的内涵,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改进自己的学习,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用国际流行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来设计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兼及美学、心理学、美术史、美术批评和美术创作等,通过发掘课程体系涵盖的隐性和显性的内容,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寻找充分的养料。总之一句话,美术通识教育就是要普遍培养学生的兴趣,要喜欢、能接受,逐步去热爱。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处于国际大都市的学生,他们见多识广,阅读和上网能力很强,于是我们要求同学们共同收集资料,在做欣赏提示之余,布置学生再去查资料,既加深了形象,又为教师再次演讲充实了内容。为了覆盖全区,仅靠少年宫的部分老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将发动区教育学院美术教研组和全市少年宫系统教研组的老师群策群力,开发新课例,做好课件和试讲演,把成功的课例推向全区,乃至全市。
上海的社会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代表国际大都市文化底蕴、文明古国社会文化象征的名家大师,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他们艰苦奋斗、勤奋刻苦、顽强拼搏、不懈追求、为艺术献身的探索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创作态度,化为真挚的艺术情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们。在精心设计、各有侧重又形成系列的基础上,专家的恣肆汪洋、海阔天空的演讲,帮助学生重新构建了民族美术文化知识体系。“海上画派”对中国近现代文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上海开埠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下的文化产物。怀着对传统艺术的情感,继承“海上画派”文化兼容并蓄的风格,求新求异求变,是画家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方增先为首场活动做了精彩的讲演,介绍近代的五位大师: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的伟大成就,以及他本人从事浙派新水墨人物画创作的经验;韩和平的连环画《铁道游击队》,重点讲述其深入生活的努力,将西洋画的解剖学和焦点透视知识洋为中用,为中国画白描手法注入活力;油画大师张自申在主体艺术描绘中国革命历史的重大题材和肖像画创作方面的追求形真、情切、意远的中国油画民族化等事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顶级大师的零距离接触,“取法乎上”,为传承国粹、欣赏中国画、了解东方文化的审美情趣打下了基础。我们将大师的教诲拍成录像,剪编成专辑,再在学校滚动播放。
向同学介绍《芥子园画谱》,体味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同时展示、介绍当代画家李可染师法自然、师法造化、重新写生的事例,使中国山水画推陈出新。通过采风、写生和社会实践等交流活动,实现了学习观念的转变,把临摹的技能借鉴到写生和创作中去,从写景、抒情到情景交融,学生经历了艺术创作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民族艺术情感。以学生的优秀作品和学习论文进行展览展示,培养学校美术骨干,以产生辐射效应。
展览馆、博物馆是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上海有三百多家的馆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间的不计其数),博物馆教育在国际上是一个颇受重视的大教育课堂,如历史长河,容纳百川;似鉴史明镜,洞察古今,集中展现了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我们先后参观上海博物馆、美术馆和其他许许多多博物馆,其中,故宫珍宝展“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以及世界名画和其他优秀作品展览深深吸引了学生,对经典画家和作品,他们如数家珍,做到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了然于手。我们还从民间发掘乡土教材,让学生直面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如奉贤的皮影、青浦的申窑、金山的农民画、面人赵、六代传人剪纸、工艺蜡染、桃花坞年画以及反映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的月份牌等等都在我们开发的范围内。作为校外教育的一部分阵地,美术馆和博物馆等也有公益性教育活动的功能要求,已和我们联合开发组织观展、鉴赏和互动问卷的综合活动,其活动信息定期向学校发布。
中华民族素有书画会友的传统活动,今天成为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新形式。九曲流觞访兰亭,申窑新风采,老中青画家与学生共谈人生,纪念长征七十周年与上海警备区苍松书画社联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老将军、老干部、老同志书画联谊笔会活动,学生才艺大比拼,古诗词吟诵、即兴创作,忘年交笔墨缘老少同乐书画缘,青年书法家十大精英参与迎春大型青少年书画咨询写春联活动,十一期间参加了旅游节的长卷画表演,与上海市学生艺术团书画表演团员一起参加对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活动,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介绍中国书画的发展史,特别是文人画追求的“有意味的形式”,体验我们民族书画艺术特有的品质,为民族精神在校园文化中渗透,提供实验性、示范性的案例。
浅阅读解读经典普及过程。
为了深入研究,我试着用测评的方法,对学生的参与度、出席、展出作品和获奖以及心得体会(文字稿汇报)、现场口头交流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过程中的情感指数,形成对学生个体的民族文化情感目标评价,获得教育反馈。以下是测试的范围,请同学以实例说明——
●是否开始注意或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样式,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对它的形成历史和发展投入关注?
●是否对书画作品有兴趣、会感动,对笔墨功夫和文化底蕴产生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并且积极地参与创作和各种展示活动?
●是否对经典书画作品有一种尊崇感,承认经济价值以外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存在,影响到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引发民族认同的自信心、自豪感?
●是否建立起美术的历史美学文化艺术批评和创作的概念,培养静观默察,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艺术同化,引发心灵的审美愉悦?
●是否演进成对中国书画及其他传统艺术不排斥的一般化态度,常去欣赏展览、观看演出?是否是热爱集体的学校文艺骨干,养成求异思辨、创新求实的个性品格?
同学们在作业中写道:将李大钊塑像的坚实肩膀的雕塑形式感和“铁肩担道义”的寓意联系起来,明白“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辛酸历史教训,《簪花仕女图》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服饰,《清明上河图》可以让我们窥见古代商品经济社会,《步辇图》表现汉藏联姻民族大团结……学生们认识到笔墨代表中国文化,笔墨当随时代,书画具有美育功能,电脑数码技术普及下的书法和绘画依然具有的意义,比较古代人物画和现代人物画的区别,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艺无止境,使我们有了画画的动力。学生的作品参加全国双年展水乡同里写生,获得国家教委和中国美协颁发的学术成就奖。在上海举办“孩子笔下的童话”上海合作组织六国画展,民间的童话就是民族文化的摇篮,了解越是民族的越有世界意义。
为了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的通识教育,用科研引领支撑,开展了“将民族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的工艺美术活动中的研究”和“校外教育机构开展公益性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的行动研究”,推进了多年来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的工作,丰富和完善了少年宫教育在新时期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模式,切实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大力开展公益性活动,有开创性的意义。在这里教师是关键,“课程即教师”,集研究、组织、策划、实施和教学活动于教师一身,寻找典型的少年宫教育的规律,民族文化活动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上海市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开设京昆戏曲、中国书画、民族器乐、民间工艺、民歌民舞、诗词吟诵、中华武术等10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