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移动学习平台客户端的搭建
2016-11-02付长凤
付长凤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Android移动学习平台客户端的搭建
付长凤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移动学习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手段,基于Android系统的高校校园通作为一种移动学习的工具应运而生。移动端可以实现用户登录、个人应用、学院应用、及其它等功能。利用Android布局技术实现各个模块的页面搭建。
Android;移动学习;布局
0 引 言
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外延及有益补充,并因其具有“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style”自由式学习特征,可以在广阔范围内有效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缓解当前传统教育的教学压力。
针对高校内师生搭建的高校校园通移动学习平台,即可为老师及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搭建起线上线下顺畅沟通的渠道和桥梁。移动学习平台的建立可使学生随时获取学习资料,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还能够利用互联网的共享资源条件进一步扩展学习范围。同时,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将能够利用便捷直接的方式获取相关教师的解答。另外,教师就可以利用线上线下开设业余课程,从而对教学进行改革,达到按需教学的理想作用和最佳效果。
1 系统架构
高校校园通移动学习平台分为PC管理端和移动学习端。其中,PC管理端主要是由管理员实行后台管理,教师进行信息发布。移动学习端则主要是面对学生,可通过wifi或移动基站进入平台学习。故探索综合平台的各类现实需求可得以下移动学习平台结构图,如图1所示。
特别地,研究可知移动学习端的用户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在本移动平台学习不需要进行注册,而是只需在移动终端登录页面并输入学号、密码,匹配学生库,由此即实现了学员用户的一次登录。
在此基础上,移动应用是否成功需要提供一个突出的用户体验,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时,用户体验随即成为需要优先实现的主题元素。快速、响应、无缝是开发用户体验必须具备的3个重要特征。具体来说,就是运行速度快,反应敏捷和良好的交互。
图1 移动学习平台结构图Fig.1 Structure of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综合以上论述可得,研究中移动教学平台客户端主要功能模块的分析描述可如表1所示。
2 系统设计实现
2.1实现技术
在Android的系统中,研究所涉及的布局文件主要包括17个,可分述如下:sing.xml(登录)mainactivity.xml(主界面)、myapp.xml(个人应用)、myclass.xml(我的课堂)、worknotic.xml(作业通知)、achievinquiry.xml(成绩查询)、photo.xml(拍一拍)、scann.xml(扫一扫)、shake.xml(摇一摇)、stuapp.xml(学校应用)、question.xml(题库)、lineclass.xml(在线课堂)、poster.xml(学院海报)、radio.xml(学院广播站)、yuanchat.xml(院信)、friendcircle.xml(朋友圈)、setting.xml(设置)。
登录界面的布局效果如图2所示,布局结构则如图3所示。
表1 安卓客户端Tab.1 Android client
图2 登录界面Fig.2 The login interface
图3 登录界面布局结构图Fig.3 Layout structure of login interface
作为整个应用程序的主窗体,主界面贯穿于整个应用程序,因此在建立页面布局时,需将其单独作为一个页面实现整合处理,而将其他应用界面嵌入主界面当中,而点击不同按钮时只是切换各级嵌入界面,而无需改变主界面,从而降低了程序加载过程中的内存负荷,提高了运行效率。主界面如图4所示,子界面以我的课堂为例,如图5所示。
图4 主界面Fig.4 Main Interface
图5 子界面Fig.5 Sub interface
2.2实现代码
2.2.1将“个人应用”嵌入主界面的设计实现
将“个人应用”嵌入到主界面中的代码如下:
程序中,在主界面的空白区域添加一个LinearLayout,ID号为content。在MainActivity.java中创建2个变量分别为:LinearLayout变量content,View变量myAppView。
再利用语句content=(LinearLayout)findViewById(R.id. content);获取到主界面中的LinearLayout布局组件。建立LayoutInflater类创建factor对象并利用对象的inflate获取到布局文件myclass.xml。而后,又使用LinearLayout类中的addView方法将最近获取到的布局文件myapp加载进来,完成整个界面的建立。最终实现效果如图6所示。
图6 界面嵌套效果图Fig.6 The effect of interface nesting
2.2.2点击“个人应用”时的设计实现
不仅如此,在“个人应用”界面嵌入到主界面的同时,还需要在“个人应用”对应的按键上添加事件监听,即:当“个人应用”标签被点击时需要进行页面加载,同样,当点击“学校应用”标签时,也需要进行加载stuapp.xml页面。“学校应用”界面与“个人应用界面”的加载方法类似,在此不再赘述。至此,给出共享代码实现,具体可做如下呈现。
2.2.3“个人应用”页面跳转和Activity生命周期分析
“个人应用”界面的下一级界面切换采用直接页面跳转的方法。由于直接跳转到另一全新的页面,需要调用一个新的onCreate方法,因此需要创建一个Activity新类来装载这个方法。又因为创建了新的Activity类需要在AndroidManifest. xml文件中对其进行注册,实现代码可表述为:
<activity android:name="包名.Activity文件名"/>
Activity生命周期包括7个方法,分别表述为:onCreate()、onStart()、onResume()、onPause()、onStop()、onRestart()、onDestroy(),这些方法的启动过程是:当一个Activity启动时会执行onCreate()方法,如果同一Activity在启动之后是处于可见状态,onStart()方法就会发生调用。当前处于可见状态的Activity在获得焦点时便调用onResume()方法。通常情况下,onCreate()方法、onStart()方法、onResume()方法即会在一个Activity启动之后依次连续进入调用。而当Activity被部分遮挡时,则会调用onPause()方法,使其失去焦点处于不可编辑状态。如果另一个Activity启动而将当前的Activity完全遮挡时,就会在调用onPause()方法之后,还会进一步调用onStop()方法。另一个Activity也如上将依次调用onCreate()方法、onStart()方法和onResume()方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个Activity的onStop()方法是在第二个Activity的3个方法调用完成之后才调用的。在此之后,当第2个Activity被关闭时就会顺序调用onPause()方法、onStop()方法和onDestroy()方法,且将第2个Activity销毁,而相应地,第一个Activity则将分别先后调用onRestart()、onStart()方法和onResume()方法恢复第一个Activity的活动状态。
3 结束语
移动学习已经日渐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学习模式和学习手段,基于Android系统的高校校园通作为一种移动学习的工具可将零散时间有效利用起来进行拓展学习,不仅符合了现代人的快节奏紧张生活,而且对当下创建“学习型社会”具有良好有益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聂芬,王运生.基于LinearLayou的多级嵌套界面设计[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4,4(1):72-74.
[2]孙更新.Android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Research on client-end construction of mobil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Android
FU Changfeng
(Quanzhou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Quanzhou Fujian 362000,China)
Nowadays,mobile learning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As a kind of mobile learning tool,the university campus communication based on Android system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Mobile terminal can achieve user login,personal applications,college applications,and other functions.The paper uses the technology of android’s layout to achieve page establishment of the various modules.
Android;mobile Learning;layout
TP391
A
2095-2163(2016)03-0132-03
2016-06-01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项目(FJJKCGZ14-040)。作者简介:付长凤(1980-),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技术、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