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2016-11-02罗玉枝
李 阳,罗玉枝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31)
国内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李阳,罗玉枝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1)
本文以2000-2015年CNKI收录的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研究相关文献为原始资料,其中重点查阅了2004-2015年10份国内核心期刊上刊载的相关文献,调研结果如下:有关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的研究文献在2004-2010年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11-2013年达到最大值,2014-2015年呈现回落的态势;相关文献的研究角度包括了助学者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职责权限和群体组成结构;研究主题围绕着助学者的教学方式和职责权限展开,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研究的角度趋向于深层次、多角度的发展轨迹。进一步研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着重复研究、研究方向单一等问题,并就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对后续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研究现状;研究趋势
一、引言
虚拟学习社区是一个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形成的教育科学领域的产物。其创始者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1994)将其定义为足够多的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带着饱满的感情,进行长期的公开讨论,以期望形成个人关系网,这时在网络中形成的社会集合体[1]。从当前能够收集的材料看,国内最早发表的关于虚拟学习社区主题的文章是在2001年[2]。而此类研究大多数均以学习者为视角进行探索。而不容忽视的是,助学者群体作为虚拟学习社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当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虚拟学习社区中助学者充当着传统教师身份的同时,在新的背景下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表现在助学者的身份涵盖了教师和部分积极的学习者。
整体而言,研究者一方面对国内虚拟学习社区中助学者的角色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索,但另一方面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第一,研究者在同一研究方向上得出的结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表现在研究角度的差异引起结论的不同。梁银英、王海燕等学者指出基于对凝聚子群及核心-边缘结构的分析发现社区的意见领袖对社区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3]。而路林林、宋燕等人则认为教师的参与情况、评价方式对场独立型及场依赖型学习者互动行为影响差异并不显著[4]。第二,研究者的视角集中于对虚拟学习社区中助学者的教学方式和职责权限,这对研究主体的全面认识尚有一段距离。第三,相关文献对助学者的教学方式、群体组成结构等认识和界定存在着差异,但存在着重复研究的痕迹。基于此,笔者将针对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以期得出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笔者以2000-2015年CNKI收录的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研究相关文献为原始数据,重点检索了2004-2015年国内10家核心期刊所刊载的相关文献,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通过比对文献的研究角度和成果内容,发现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将来的研究趋势提出建议。
二、当前研究——定量分析
1.总发文量统计分析
笔者的操作流程如下:以“虚拟学习社区”并含“助学者”为检索词;检索条件设定为关键词检索;检索范围设定为“核心期刊+CSSCI”;剔除无效样本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共得到文章24篇。针对总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国内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研究的概况。
表1 2000-2015年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主题文献
对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的研究集中于2010年至2014年间,结合这一阶段研究的高峰期,笔者将这一时期的核心期刊所刊载相关文献作为研究的侧重点。通过反复检索和确认,得到国内10份核心期刊(《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中国大学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杂志》《计算机应用研究》《情报资料工作》《情报杂志》)刊载相关文献的情况。
图1 2004-2014年十家核心期刊刊载相关论文柱形图
可以看出:《中国电化教育》是刊载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相关文献最多的核心期刊,达到6篇,占总量的25%;其次是《电化教育研究》,二者的数量之和达到总量的接近一半。除此之外,《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杂志》的刊载文献均为3篇,其余的核心期刊刊载的相关论文数量基本持平。
从数据的横向及纵向变化可以发现,2004年开始出现相关文献,之后研究文献开始呈波动上升趋势;在2009年、2011年和2013年形成三个对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的研究高峰,之后发文数量处于一个稳定期,目前相关研究呈下降迹象。
在国内最早在核心期刊发表关于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的文章是在2004年。这篇文章的署名是王陆,题为《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师生行为分析——一个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研究内容是以利用“首师大虚拟学习社区”技术制品给学生开设网络课程的三位教师为个案研究对象,分析了三位教师利用技术制品进行教学时,对技术制品的理解和所运用的方法,以及他们的学生的一些学习行为[5]。
图2 2004-2014年间十家核心期刊相关论文刊载折线图
2.研究类型统计分析
针对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的研究文献可细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两种类型。顾名思义,理论性研究是基于虚拟学习社区中助学者的定义、群体组成结构、与学习者的交互性等方面展开研究。理论性研究表现在对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群体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进行的理论化探索和分析,它起到一种指挥棒的作用,引导着助学者的教学实践和参与方式。而应用性研究是着眼于助学者在社区内的教学实践和参与程度,强调科学实用,更偏向于教学实践。
表2 研究类型
从表2中可以发现,在检索得到的24篇文献中,有13篇文献为理论性研究,占比54.16%;应用性研究共11篇,占比45.84%。二者所占比重相差不大,均占总量的一半左右。但考虑到虚拟学习社区自身实用性和应用于教学实际的需求,应用型研究应作为当前研究的重心。
3.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根据收集的文献,笔者将其分为四类:即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职责权限和群体组成结构。通过这四个方面,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的研究样本文献进行内容统计分析。
由表3可知,当前国内虚拟学习学习社区助学者研究集中于教学方式和职责权限这两个方面,二者占到71%;关于助学者的评价方式和群体组成结构的研究文献较少,占29%。从发文时间上看,前三个阶段,发文数量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第四阶段,呈现回落的趋势。职责权限类和教学方式类的文章在2007-2012年达到总数的近四成比例,一直是两种主要的研究角度。教学方式类文章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2010-2015年,占到总量的15%左右。而职责权限类文章从第一阶段的0%上升带第三阶段的21%。而在其他主题文献中,评价方式类和群体组成结构类文章总体比例变化不大。
表3 2004-2015年各主题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三、已有研究结果述评——定性分析
国内的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研究始于2004年,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对有关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的研究角度较之以往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表现在研究文献总量的提升,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角度的新颖。笔者针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筛选,并将从以下四个维度(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职责权限和群体组成结构)进行分析。
1.教学方式
依据检索的内容,教学方式类的文献可以细分为以下方面:(1)问题行为视角,表现在设计虚拟学习社区的运行方式、互动问题的设置等[6]。(2)知识建构视角,包括依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来合理设置社区内整体知识建构水平,因材施教,合理分配教学重点[7];助学者的教学和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提升其协同知识建构水平,进而促使学习者在课下温习等形式提升其个体知识建构水平[8]。(3)参与程度视角,教师的参与程度对学习者互动行为的影响,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由于其在个体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在对待外界刺激、影响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反应[9]。助学者的参与程度对学习者的学习者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针对问题行为视角和知识建构视角的文献较多,各3篇,参与程度方向的文献只有2篇。
从材料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角度而言,8篇文献有半数以上的文章是实证研究。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的教学方式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作为与传统行为主义教学模式相区别的新型教学方式,由皮亚杰、布鲁纳等人创立。其中以皮亚杰提出的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和布鲁纳的教育理论为代表[10]。当代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继承了这一观点,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教学过程转化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但教师仍占据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成为学习者的积极辅助者,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虽然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和设计研发是基于不同理论,运用不同技术,面向不同对象,但社区所包含的助学者群体是相对稳定的[11]。
基于问题行为视角和知识建构视角,教学方式是否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体现在助学者采用的教学设计上。教学设计是开展虚拟学习社区的前提,研究者在这一方面关注的重点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学习者特征、行为分析、学习方式(协作、探究、合作学习)的探究[12]。宋宝瑜认为教学活动设计应包含基于专题的群体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搭建长效的群体学习机制和构建隐性知识传播策略[13];吕文波、赵君香针对虚拟学习社区中助学者辅导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14];赵欣则认为虚拟学习社区更有利于开展协作学习,并对师生协作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师生协作学习社区[15]。
2.评价方式
这类文章偏少,研究视角围绕着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习者的互动机制以及课后的反馈机制。而纵观虚拟学习学习社区在国内发展的十余年间,在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在多数。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有张立国、刘菁、谢素敏提及的若干要点:(1)创造一个开放、真实的公共学习空间;(2)注重成员间情感交流和完美人性的培养;(3)合理设计和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和学习。[16]胡世清、高长俊也阐述了能否有效地完成虚拟学习社区教学任务,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建构,才是评价社区角色结构和组织结构优劣的唯一标准[17],从侧面论证了虚拟学习社区中助学者的评价机制作为完成虚拟学习社区教学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重要性。
3.职责权限
这类文章主要探讨虚拟学习社区中助学者的职责权限方面的内容。例如张立新和李红梅(2009)指出助学者的能力要求和其能力不足的失衡,强调了虚拟学习环境下的助学者不仅需要一般教师的素质,还需要掌握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其掌握的程度与其职责权限有着明显的挂钩[18]。梁银英、张海燕、张正军(2011)在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分析凝聚子群及核心——边缘结构发现了意见领袖的存在是对虚拟学习社区产生重大作用的一个因素[19]。又如王陆和马如霞在通过数据测量和假设检验后,得出研究结论:任课教师是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的最为核心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群体在社区内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关系、直接的、精密的和互惠的基础团体;意见领袖群体对网络属性特征值有很大影响,是构成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信息通路的重要人物[20]。毫无疑问,论述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职责权限的文章对于推动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体现。总体而言,这一领域的研究将趋向热门,并逐渐发展成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因而,要聚焦某一小的方面,做长期、深入、细致地研究,这对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大有裨益。[21]
4.群体组成结构
助学者群体组成结构涉及到助学者内部的组成结构及助学者群体的涵盖范围。较之于以往的概念,助学者群体的外围得到很大程度地扩大。如王陆得出的结论:新手教师与熟练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实践共同体对促进新手教师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二者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原因是出于对教育制品使用的熟练程度上[22]。同时王陆以自己担任主讲教师的网络课程数据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提出假设、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等研究步骤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任课教师是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且为最核心的意见领袖;(2)在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由教师和部分学生形成了社会网络中的意见领袖群体这些学习者实际上起到了助学者的作用[23]。卢志国、马国栋、任树怀则认为助学者包含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服务工作人员,即指导老师、学科专家和辅导老师,且助学者和学习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特点[24]。
虽然虚拟学习社区中助学者的外围会有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原本作为助学者的群体会一成不变,除了新加入这一群体的参与者外,还有可能会淘汰一部分原本的助学者。李慧迎认为,与传统的教学系统不同的是,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所有参与者的身份都是通过社区活动来获得的,并且是可以变化的。因此,助学者如果要保持自己在学习社区中的身份和地位,必须参与社区活动,不断地自我提高。如果助学者不注重自身水平的提高,不能及时地向学习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则其地位随时有可能被其他参与者取代[25]。
这一类主题的文章分布较为广泛,指出了虚拟学习社区中助学者的群体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助学者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需要指明的是当前的这一类型大多只是针对助学者类型的表层研究,且重复研究的程度较高。而事实上,这一主题的文章对于分析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和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形式,其建立之初即是针对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浪潮而设计搭建。而对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推动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和运行更为科学合理,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学习者以及虚拟学习社区参与者整体有效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高效学习、终身学习的目的。虽然伴随着虚拟学习社区的飞速发展,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新型社区,如三维虚拟学习社区、专题虚拟学习社区等等,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虚拟学习社区不能忽视教师或助学者的身份,学习者和教师必定是虚拟学习社区的主体[26]。虽然较之国外虚拟学习社区发展的现状,我国在这一领域仍有众多不完善的地方,但相信这一点会因为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涉足而有所改观。
[1]张立国,郭箭.对虚拟学习社区的解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4).
[2]齐剑鹏.网络学习社区——在线国际远距离合作学习的一次新尝试[J].电化教育研究,2001,(12):44-48.
[3][18]梁银英,王海燕,张正军.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构建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53-58.
[4][9]路林林,宋燕,李兴保.基于认知风格的虚拟学习社区互动行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46-51.
[5][22]王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师生行为分析——一个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4):32-37.
[6]张敏霞,司治国.基于问题行为视角的网络教学案例分析——以“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实践”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0,(1):74-78.
[7]王云,董炎俊.学习者个性特征对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的影响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62-67.
[8]周素萍.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双回路循环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64-70.
[10]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17-22.
[11]高长俊,胡世清.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1,(4):65-70.
[12]王利霞,马艳红,惠震.虚拟学习社区的国内研究现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17-22.
[13]宋宝瑜.虚拟学习社区群体学习特征与知识构建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9,(6):19-22.
[14]吕文波,赵君香.虚拟学习社区中网络教师指导活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6,(6).
[15]赵欣.师生协作型虚拟学习社区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6]张立国,刘菁,解素敏.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84-86.
[17][21]胡世清,高长俊.虚拟学习社区角色及组织结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99-105.
[19]张立新,李红梅.虚拟学习环境的生态失衡及其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09,(7):17-26.
[20][23]王陆,马如霞.意见领袖在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的作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9,(1):54-58.
[24]卢志国,马国栋,任树怀.论信息共享下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J].情报杂志,2008,(8):130-132.
[25]李慧迎.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超循环理论观[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59-63.
[26]廖凡凡,赵呈领等.专业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12):41-46.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 Analysis of the Facilitators in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China
LI Yang, LUO Yu-zhi
The original data of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s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0-2015 collected by CNKI with key words of facilitator in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especially the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 ten national core periodicals from 2004 to 2015. The findings of the summaries are: 1) The trend for related search documents about facilitator in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from 2004 to 2010 is fluctuating upward, it reached maximum from 2011-2013, followed the trend of decrease from 2014-2015.2)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f relative documents are teaching method, assessing ways, responsibility and authorizatio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consists of the facilitator.3)?The research themes center on teaching method, responsibility and authorization, present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direction.4) As a new research topic,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move at a deep seated and multi-angel development track, which also have problems like repetitive studies and simplex research directions through future research. At last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facilitator in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proposed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es towards facilitators.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facilitators; research status; trend analysis
2016—08—26
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虚拟学习社区有效学习影响因素对策研究”项目(AH201510364069)。
李阳(1995—),男,安徽农业大学在读学生;罗玉枝(1974—),女,安徽农业大学讲师,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虚拟学习社区有效学习对策研究”项目指导老师。
G434
A
1009-5152(2016)03-0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