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2016-11-02温声生何春丽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学法

温声生++何春丽

【摘 要】分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目标,阐述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教学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系统设计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55-02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适合大一新生各专业学生修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4学分,排课总学时为72课时,采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Windows 7+Office 2010)》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Windows 7+Office 2010)》两本教材,一本用于课堂项目化教学,一本用于课外实训,相辅相成。本文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目标分析

(一)教学现状。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部采用计算机机房进行授课,学生的实操性强,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各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实训过程有分组训练也有学生个人完成,因此学生在实训的完成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不同的机房安装的操作系统也不一样,有Windows XP和Windows 7操作系统,同一班级的不同上课时段有可能在不同的教室,这些都给教学实施产生了一些影响。

(二)目标分析。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具体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基本工具软件的能力,能掌握上网以及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可以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学生的一般特征与初始能力。高职学生一般都已经成年,认知趋于成熟,学生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学生的成长背景、专业、爱好都影响着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所以他们对于各个模块的学习投入的精力也不同。

高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或中职的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已经具备学习该课程的能力。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实现的目标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单纯地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有些学生是为了考级,有些学生则为了配合本专业专业课的学习。正因为在目标技能上认识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尽相同,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学生,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基本上是在混日子;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为了一个操作要想很多办法;为了考级的学生,则相对比较努力;而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则有选择性地对相关的内容更加努力学习。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不强,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基本都是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在学习上对教师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任务驱动与项目化教学可提高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降低对老师的依赖,做到以自己为主地学习。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是应用系统方法,从情景的创建开始,应用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并在实施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操作与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学习情景创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增加课程各项目的吸引力,学习情景的创建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增加能解决专业问题的条件。提出问题时要尽量贴近生活,跟工作需要紧密相连,这样学习情景的悬疑性与吸引力将得到很大提高。比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应从学生平时自助装机入手,这样就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需求;又如,项目三“Excel2010电子表格应用”应结合各专业的需求来提出,会计类相关专业应从实际应用中的函数入手,金融类相关专业应从市场实际交易的数据统计分析入手等。

(二)项目素材的设计及要求。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是根据项目知识点由入门到深入,项目素材的设计应符合项目知识点的需要,做到简洁实用,能结合各个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练习到每个关键的知识点,从各知识点中体会到项目给我们带来目的明确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即是通过引入项目后,按操作步骤直观地给学生演示,演示完一项操作后,学生根据内容进行相关的操作,用具体操作来巩固知识点。另外,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涉及的硬件知识,可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通俗易懂。任务驱动法即是老师根据项目的某个任务,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或分组完成,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媒体可以从可适应性、可利用性、低成本性和高效能性这四个方面来考虑,那么从学习计算机的角度来看,只有计算机机房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学习的需要,计算机机房座位数一般都大于班级人数,这个在排课的时候已经考虑到。功能不同的计算机机房都能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使用的成本并不算太高,效果也不错。

(五)项目实施设计。具体如下:

1.自主训练。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参照课本给出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既定的操作,对不懂的操作,提前做好笔记。学生自主训练,可发现自己的认识盲点与操作技巧的弱点,经过此过程,在教师演示训练时会特别注意,并会加强弱点的训练。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学生中心,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协作训练。协作训练是学生自主训练的升级版,即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完成对应的项目。那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因为小组成员之间水平各不相同,他们可以对知识进行相互补充,并且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在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个人碰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同时在完成的过程中也掌握了新的知识。

3.教师指导训练。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也应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重点对难点进行引导、操作与示范。在学生完成项目后,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再根据完成的效果对项目进行演示讲解,特别对学生多犯的一些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第一时间能改进操作方法,然后再进行一次完整的训练,这样就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了该项目的知识。

4.项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以调控和改进完善为主要目的的评价方式,主要方式有自评、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在自主训练阶段可通过让学生自评、一对一评价进行自我总结提高,如果是协作训练则通过小组评价或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总结,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碰到的问题,改进训练操作方法。通过老师的评价,学生已经熟悉自己在项目操作上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有针对性的详细演示和指导,学生应能更快速地掌握该项目知识。老师根据两次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并进行总结性评价,得出学生在项目操作上的弱点,掌握项目知识的能力等,继续改进训练方法与内容。

(六)根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调整教学方法、策略、教学媒体等。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等,而形成性评价更能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重新选择教学媒体等,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设计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课程整体评价

实践类的课程评价应以平时的各项目为主,以期末整体考核为辅,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的比例占比大,凸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平时实训的重视,做到以过程为主,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邵洪艳,王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1(30)

[2]胡春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J].科技信息,2008(32)

[3]孔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4]黄林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4)

[5]蔡韶华,詹泽慧,叶惠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6]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

【作者简介】温声生(1983— ),男,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何春丽(1988— ),女,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研究方向:课堂教学。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学法
掌握学情,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PLC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探析项目教学法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flash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项目教学法在园林工程招投标与预决算课程中应用
基于项目化教学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