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技能训练策略
2016-11-02曾金霞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学生在掌握心理咨询技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工作坊(WORKSHOP)教学模式下通过“听、做、议、释、思”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技能。
【关键词】工作坊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咨询 技能训练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12-04
目前,高校心理咨询专业的教学模式普遍还是以传统的大众化教学模式—— 认知教学模式为主,这是以学生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为考核目标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毕业后的心理咨询专业学生大部分不能独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根据笔者对所在学校专科层次心理咨询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有少数学生从事跟心理咨询有关的工作,其中原因之一是学生没有掌握好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本文对目前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学生在形成心理咨询技能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工作坊教学模式下通过“听、做、议、释、思”五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咨询能力,为进一步做好心理咨询专业教学改革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学生咨询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对心理咨询专业学生咨询技能的培养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三方面:
(一)缺乏“融会贯通”的综合运用心理咨询知识的能力。所谓融会贯通,是指在运用所学知识时能恰当运用,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达到伸展自如的境界。而目前心理咨询专业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技术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缺乏对所掌握的心理咨询技术知识使用的自信心,缺乏控制咨询方向的能力。对自己专业知识与实际联系相脱离,不能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地联系起来,不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始终抱着单方面为了考试过关而学的想法,这是学生形成咨询技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缺乏“倾听”与“察言观色”的能力。倾听能力,是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的基本素养,是有效进行咨询的必备条件。心理咨询中,“会听”比“会说”更重要,“会听”是成功进行咨询的基础。学生缺乏倾听能力将不利于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不仅使其个人的咨询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更会阻碍其他学生角色扮演的顺利完成,使“咨询师”无法对“求助者”问题深度进行挖掘,导致学生在角色扮演练习过程中不能诊断出“求助者”的问题所在。他们往往找不出“求助者”的主要症结,也听不出“求助者”的言外之意,反映了专业学生观察不出“求助者”非言语的表达内涵等,缺乏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倾听”与“察言观色”的能力。
(三)缺乏“练习”的积极主动性。一方面许多学生由于进校基础不牢固、扎实,在练习中缺乏自信心,不愿意在同伴面前暴露自己,加上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待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练习,主动学习能力差,不少学生存在消极对待学习的行为;另一方面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及创新精神,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于依赖老师,面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查资料就无从下笔,所以依赖网络材料,形成不开动脑筋的习惯,欠缺独立思考能力,这些都成为影响大学生形成咨询技能的又一主要原因。
二、工作坊教学模式下心理咨询专业学生咨询技能的训练策略
工作坊教学模式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德国,是一种实践性环节很强的教学模式,其应用于心理咨询专业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在一个小群体中形成轻松有趣的、具有特定专题内容的心理互动方式,如图1所示。下面将着重从工作坊中的“听、做、议、释、思”五个环节来阐述如何通过强化训练解决心理咨询专业学生咨询技能形成过程存在的瓶颈,以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咨询能力。
(一)让学生在“倾听”训练中掌握咨询技术、提升咨询能力。具体如下:
1.训练学生掌握“倾听中的五心”咨询技术。实施工作坊教学模式首先强调的是,在强化实践训练环节之前,先让学生学会认真“听”教师对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与要求,在充分理解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训练学生学会“倾听中的五心”,就是要求学生要集中精力,站在对方立场,不批评,不打断,控制好自己倾听的情绪,在“倾听”中虚心接受和与理解同伴的发言真谛,要求面带微笑,在听完每一位同伴的发言后要提出自己的意见或看法,以训练学生掌握“倾听中的五心”咨询技术。
一是学会专心,掌握尊重技术。训练学生在咨询过程中,明白咨询师要以平等、温和、开放、宽容的态度去感悟求助者的心情,领悟这样的一种咨询过程中的尊重技术。就算求助者陈述过程有一句“微不足道”甚至是枯燥无味的“话”,作为咨询师脑海里也不要再想其他无关的事,要训练自己做到带着专心去“听”任何叙述。
二是学会耐心,感悟温暖技术。温暖是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工作坊教学模式的训练,就是要求学生要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训练,从训练中学会耐心,意味着对老师或同伴的讲话不随意插嘴,只有在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话之后才就自己没有听得明白的内容进行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听清楚、听明白求助者要表达的真正内涵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三是学会细心,掌握关注技术。关注是咨询要表现出对求助者的“话”感兴趣,这既包括对“言语话”的关注,更包括观察“非言语话”的关注;在工作坊教学模式的训练中,要求学生在老师或同伴发言时,要停下手上的所有的事情,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去听老师或同伴发言,主动观察讲话者的形体语言(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时刻关注老师及同伴的一言一行,把自己更好地融入其中,感悟讲话者的内心世界,掌握关注技术的内涵。
四是学会虚心,掌握真诚技术。真诚技术是指咨询师在进行咨询时能以“真实的我”面孔出现,不把自己放在专业角色的背后,与求助者进行真诚的交流沟通,以使求助者自我放松,解除戒备,达到自我开放的方法。工作坊教学模式下训练学生要学会虚心地去倾听老师或同伴的讲话,特别是当听到与老师或同伴不同的见解时,要虚心接受,真诚对待,做到边听边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掌握真诚技术。
五是学会用心,理解共情技术。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训练学生学会用心,理解共情技术,就是要求学生(咨询师)要把自己放在求助者的位置上,站在求助者立场,设身处地去理解求助者的问题,洞察求助者的情感,给求助者提供心理支持,从而使求助者产生一种快乐与满足,以达到与求助者心理上的共鸣。要求学生在听取老师或同伴讲话时不但要用耳更要用脑去倾听,同时要注意抓住老师与同伴说话的语言、语气及身体语言,做到“说”、“听”、“思”并重,学会抓住求助者隐藏的内涵及主要症结。
2.训练学生在“倾听”中学会察言观色的能力。非言语行为观察技术是指通过观察求助者的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如动作、表情、声音、服饰、发式和交际距离等,解读所传递的信息。工作坊教学模式下训练学生学会在倾听中通过对老师或同伴讲话时躯体行为的表现、面部表情的变化、声音的特征状况等的察言观色,把握说话者说话内容的重点,以提升心理咨询的非言语行为观察技术能力。
一是在倾听中对说话者躯体行为的表现,要注意观察讲话者的躯体变化。如双手紧抱胸中,代表说话者有阻抗行为,说明他的言行不一致,其说的话往往是不真实的;说话时说话者如果单肩耸动,表明说话者对其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有说谎之嫌;摩挲自己的手,往往是说话者自我安慰、心情紧张的表现;说话时手掌往外一翻一翻的,表示说话者没有信心或者是在编造故事;说话时手臂一直紧贴腿部,或把手放在裤兜里或抵着大腿,代表着紧张、心里不安等。总之,训练学生学会对求助者躯体行为表现的观察识别,能帮助学生掌握非言语行为观察技术。
二是在倾听中通过对说话者面部表情的变化,教会学生从说话者的五官去观察说话者的言行是否一致。一般来说,说话者面部表情的两边不对称时,有可能是他的表情是假装的;而笑时眼角没有皱纹的是假笑。如果说话者要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他的大脑在思考回忆,其所说的是往往是真话;如果说话者讲完某部分话后就将目光移开,这可能表示说求助者对自己所说的也不太有把握;若在听说话者说话时,看着对方,则可能表示我也有这个想法或我对你所说的比较感兴趣;说话者若眉毛轻微往上扬的时,表明说话者往往是明知故问;说话者不自觉去摸自己的鼻子,表示想要掩饰某种行为;说话者的眼睛和嘴巴张开,眉毛往上扬,鼻孔张大,表示害怕等。这些都是让学生在训练中领会到的说话者面部表情。
三是在倾听中对待说话者声音的特征状况方面,要注意把握说话者语言中的音高、音势、音长和音质等非言语方面的表达情况。通过训练,学生明白“音高”是指说话者声音的高低;“音势”是说话者的音量的强弱;“音长”是指说话者声音的长短;“音质”也就是说话者的“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掌握了说话者言语中的音高、音势、音长和音质等这些非言语的表达情况,等于掌握了说话者的声调表情,声调表情是反映出说话者说话的内容真实与否的评判标准。训练中应使学生明白当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发生矛盾时,往往是以非言语表达的情况为准,因为非言语表达出来的语言更真实,更能反映出求助者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对求助者问题的诊断能力。
3.训练学生遵守规则,促进学生对心理咨询中“结构性技术”的理解。“结构性技术”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说明与界定咨询开始到咨询结束这阶段所要涉及的基本要素,以减少求助者的焦虑,使咨询能顺利进行的过程。工作坊教学模式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强调事前相关知识的预习准备。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不但能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巩固理解已预习的心理咨询技术的理论知识,遵守在老师或同伴的讲话时不乱插言,要认真全部听完之后再提问发言,也有利于学生明白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就必须根据咨询规则去掌握每一项咨询技术的操作要领。
(二)让学生在“做”中掌握技巧,学会对不同咨询技术的使用。心理咨询专业实施工作坊教学模式的一个很大特点是让学生进行不同角色体验。即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但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要重点训练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心理咨询技术,并形成综合性运用咨询技术的能力。
1.在“做”中巩固知识,增进经验,领悟咨询技巧。在“做”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是效果最好、最被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之一。这里讲的“做”是指老师在课堂上创设咨询情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咨询的具体情节,模仿日常生活心理咨询的全套工作过程。这种做法是以日常生活中心理咨询工作的实际为依托,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前提,达到在“做”中巩固知识、积累咨询经验。其主要训练方式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把专业中抽象、枯燥的知识演绎为喜闻乐见的咨询情境,学生能从中领悟相应咨询技巧,既能提高学生对学好专业知识价值的理解,又克服了学生对未来从事咨询工作由于无经验产生的害怕、恐惧心理,提高了学生对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欲望与能力。
2.在“做”中学会运用,提升综合运用心理咨询技术能力的自信心。动口又动脑,是心理咨询专业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技能练习活动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不断地练习,是巩固心理咨询技能的最佳方法,如果所学的咨询技术中断练习时间过长,那么,咨询技能水平就会逐渐下降,甚至完全消失。因此,要强化学生主动练习的意识,开展固定“做”的时间练习,让学生快速掌握使用咨询技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工作坊教学模式无疑为这种“做”提供了方便,让学生掌握技术事半功倍。
3.在“做”中学会合作,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时,要相互配合,才能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一方面,在角色小组里,要求学生要积极投入自己扮演的角色(咨询师、求助者、观察员)中,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求角色小组成员要对运用所学知识情况进行反馈。角色扮演的过程,其实质是知识的输出和对知识运用的过程。所学的知识如果不会运用,等于是“废品”。学生只有在输出所学知识时,才会了解在哪些地方自己的知识是输不出去的,在哪些地方知识的输出是比较顺利的,这样的“做”既检验了学生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又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且在“做”中学生还会体会到获取咨询技术能力,需要成员的相互配合,才能变知识为技能,才能形成并提高自己的综合咨询能力。
4.在“做”中学会变通,形成自我探索的良好品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心理咨询技能训练非常强调学生自己练习,在练习中由于对象不一,使用的技术不可能简单重复曾经练习的过程,而是要通过不同的咨询技术去跟咨询不同的模拟对象展开沟通,才能解决众多问题,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学会咨询的变通。
(三)让学生在“议”中开阔思路,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咨询技能。这里的“议”讲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同伴之间针对工作坊教学的主题展开“讨论”,以此提升咨询技术的方法。
1.在“议”中开阔境界,提升心理询问技术。在“议”中,同伴的百家争鸣,不但让学生开阔了境界,而且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理解、掌握技术的使用精髓,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和提问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心理咨询的询问技术。询问技术能帮助求助者放松情绪,能让咨询师得到更多的信息,并控制谈话的方向。在“议”中,能帮助学生了解咨询时要讲究的策略,能注意把握运用言语和非言语的相互配合,让求助者感觉温暖。
2.在“议”中学会质疑,把握面质技术。面质技术是指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面对求助者的认知方式与思维过程前后发生矛盾时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实质上咨询师在面质时并不是向来访者说明他讲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不是“指出求助者的错误”,而是“反射求助者的矛盾”的过程。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开展“议”的教学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与“同伴”讨论交流中养成爱质疑的良好品质,从中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在质疑中提高对面质技术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在“议”中训练自我小结,学会概括技术。概括技术是指在咨询进行一段时间后,咨询师把与求助者谈话的要点(包括情感与认识)加以归纳整理,以概括的形式表达反馈给求助者的过程。课堂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就要求学生养成用简洁的语言把自己要表达的话进行概括后阐述;之后,教师或学生代表最终进行归纳小结,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一起回忆完成教学主题的心路历程,分析教学的得失与成败,理清学生解决主题时合理过程,统整有关的信息,总结经验,提炼思想,提高教学效果。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概括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四)让学生在“释”中增进理解,以加强解释与指导技术的运用。解释技术是指咨询师运用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来指导求助者由想法、情感及行为产生问题的根源,以增加求助者对自身的言行情感的了解,从而产生顿悟,提高认知,促进改变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指导技术的运用,就是针对求助者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情况而采用不同心理咨询理论直接地告诉求助者去怎么做,怎么说。在本策略实施的工作坊教学模式中的“释”,就是让学生针对讨论主题各抒己见,总结自己做、练所感,既能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解释与指导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五)让学生在“思”中学会反省,有益于促进学生成长,提升师生境界。这里的“思”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在训练中教师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效果的反省;二是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收获的反思。教师的“思”主要是对工作坊教学模式所进行的教学方面的回放,看看有哪些是欠妥的,哪些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学生的“思”主要是对自己从“听、做、议、释”方面实践教学训练状况进行反思。通过教与学双方课后的“思”达到学会反省自己,有益于促进学生成长,提升师生境界的目的。可以说,反省是老师提升内涵、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又一动力。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总之,上述策略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工作坊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融合、(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14页)咨询技能与学生角色训练相渗透的工作坊全过程实训,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地把各种心理咨询技术有机地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咨询技术综合性运用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进.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校本课程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2)
[2]黄越.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大学教师角色[J].大学教育科学,2011(6)
[3]郭朝晖.工作坊教学:溯源、特征分析与应用[J].教育导刊,2015(5)
[4]博阳.心理学中的微表情[EB/OL].(2010-01-03)[2015-10-20].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d34a420101312a.html
[5]张来源,段娜,等.“三方融通、三品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
【基金项目】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心理咨询专业工作坊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2JGA293)
【作者简介】曾金霞(1967— ),女,广西昭平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及研究工作。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