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土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2016-11-02马福荣
【摘 要】阐述高职土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以特色专业、优质专业为基础,融入应用型教育理念,加大与企业的合作深度,构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的高职土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并提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土建专业 应用型人才 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94-02
近年来,国家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及高职院校与本科学校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举措,对高职院校加大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机遇创新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在高职土建专业方面,由于必须满足建筑物的稳定、安全和正常使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实训功能、实训师资、校企衔接以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要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应用型土建专业人才,不仅要改变现有的培养观念,而且必须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突出以应用为主导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高职土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角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已大大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手段已多样化,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受到“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等观念的影响,实践教学依然未走出偏理论下的实践,现实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不足。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完善,重教轻评价,重理论知识轻自主创新,重教学环节轻规划、管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教师根据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安排实践课程,实践教师只是理论课教师的执行者,对实践教学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体系。缺乏实践教学后的评价体系,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重视有无执行实践教学计划,而忽视对后续的考评,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实践能力不强。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或实训项目,使得学生对土建的实践缺乏系统性认识,与行业、企业生产脱节。
(二)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单一。土建专业毕业生需拥有独立的管理、施工等方面的技能,综合性较强。而在高职院校中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上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单项训练能力培训,缺乏系统性、综合性能力的培养;二是走马观花式的认识实训,虽有少数基础实验为单项能力培训,但涉及综合能力培养阶段是以参观为主、辅以介绍,没有真正进入现场动手实践。这样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达不到企业马上能用的程度,使得企业不得不花费较大精力、财力、物力去培养,同时还存在人才流失风险。由于实践技能培养受制于整个教学计划的牵制,学校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三)实训师资管理与引导不足。由于受教师体制的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专职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且服务多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指导。目前实训指导教师多数为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有些院校根本没有配置专职实训指导教师,而由专任任课教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导致专任教师精力不足,实训效果不佳。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与体制问题,无法吸引企业行业中的一些“能工巧匠”进来,达不到校企人力资源的共享,造成高水平实训指导师的缺乏。
(四)实践环境与基地建设还不够健全。工科的实践环境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资金需求量大,占地广,设备复杂且量多,维修需技术和人才,因此制约了工科实践环境的发展,同时达不到实践教学效果。现今多数院校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但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广度、力度还存在不足,没有完全融合,在制度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土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关键技能就是实践技能,而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有完善的培养体系。以特色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校企深度合作为突破口,夯实土建类专业基本项目实训的基础,提高实训质量,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形成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土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多种上岗证书为目标,构建“一条主线、一个平台、四种能力、一个准则、多种证书”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形成独立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技能培训过程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搭建实训平台,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实践培养方案并完成实训任务,形成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以及工程实践拓展技能等四种能力。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以校企双方评价与考核为达标准则,并获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或现场专业人员岗位证书。从而形成“1141N”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逐步深化合作力度,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以“四能”带动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平台能实现常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实现校、企人员培训,实现企业上岗教育与实操,实现承揽业务与竞赛,形成教学、培训、上岗教育、业务开展及竞赛一体化合作新模式。
(二)建立多模块、多维度的技能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职业标准,实践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强强联合,在深度、广度、力度上进行深度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打造一个与企业接轨、工学结合、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的技能培训平台。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采取多模块、多维度强化技能培养模式。以组为单位,通过参与竞赛制造影响,重点培养小部分人先动起来,学起来,走出去,带回来,以点带面转变现有实践技能培养窘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突破现今实践教学计划制定的壁垒,以理论教学计划制订为基础,突出专业性,单独制订各专业学习周期内必须完成的实践项目,并由实训中心制定一个单独实训期完成实践项目。实践教学计划的编制须由企业岗位能手、资深工程师和专任实训指导师进行编制,应充分论证,以实现实践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职业标准相对接,实践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更新实训教材。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必须加大操作性、实用性、综合思维性的实践项目,这就必须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做到较大比例,以实训课程开出为例,单列训练项目实训课时只占实训总课时的30%左右。实训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以理论课程、生产过程及职业岗位为基础,遵循一线生产规律,分为单列实训课程、独立思考性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更新实训教材,加强教材创新,建立以应用型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三、土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融入企业先进教育,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国家提倡工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而行业、企业的技术更新是带动学校实践教学的动力。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必须紧跟行业动态,融入企业先进技术和手段,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聘请行业领域内的资深工程师,引入这一时期的行业动态,将先进技术、方法、工艺融入到实践教学体系内。二是将先进企业作为第二实训基地,有机结合校企资源,提高实践质量。三是将施工现场作为实践能力提升的场所,以互帮互助、施工员能手的传帮带精神,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室,而且还要把企业引入校园,联合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真正做到校中企,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实际运营中,同时在企业中建立设计性试验、创新型试验以及综合性试验项目。让企业资深工程师结合生产实际提出试验框架,学生自主完成,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向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财政倾斜制度,保障基地的高效运转;二是建立完善的基地管理制度,包括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实训指导管理制度、仪器场地运行管理制度、理论与实践衔接与实践安排制度等。
(三)完善指导教师的考核机制与激励办法。指导教师的考核对促进实践教学计划是否真正落实的一大因素。新形势下的实践教学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应从指导过程、指导方式、指导力度、指导质量、指导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有针对性地加强过程监控,重在检验指导效果。在激励制度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组织专家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达到良好以上的,给予学时奖励或奖金奖励;二是社会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当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时,根据实习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达到良好以上者,对在校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四)实训效果与质量考评与监督。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应采取多方式考核,以提高实训质量,凸显实训效果。一是现场实际操作考核;二是现场抽查考核;三是理论结合实际考核;四是考评组对学生提问与交流考核;五是学生团队考核;六是竞赛考核。同时,对所有的实训实行三方面的监控:一是系部组织督导组对实训指导与实训操作进行不定期监督;二是教研室对实训进行监控;三是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能手对实训进行不定期的抽查,重在对实训项目的设置与指导方式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陈积光,李斌,童小龙,等.地方高校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多维培养平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
[2]刘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17)
【作者简介】马福荣(1978— ),男,广西资源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土木建筑系副教授。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