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匠心:琉璃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2016-11-02本刊编辑部,秦改梅
艺人匠心:琉璃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虽然苏家琉璃烧制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时间久远,现今苏家琉璃技艺传承已知的只能向上推8代。太原苏氏琉璃第6代传人苏杰作为苏玉贵(苏氏琉璃第5代传人)唯一的儿子,继承手艺后遇上了社会动荡,空有一身技艺,却只能做些烟囱、耐火砖之类的器物。1979年,苏杰摒弃门户之见,毫无保留地将琉璃的核心技术——绝秘的制釉技艺传给葛原生,他也成了苏家琉璃的唯一一位外姓入门嫡传弟子,这在苏家的历史中算是前所未有的。也因为这一举动,在苏杰过世后,作为唯一的传承人,苏家技艺在葛原生身上得到了延续。2007年,苏杰39岁的长孙苏永军开始向葛原生学习苏氏琉璃的制作技艺,并成为苏氏琉璃的第8代弟子。
苏家唯一的外姓传人
“我和我师父苏杰是在太原南郊区郝庄公社组建琉璃厂时相识的。”葛原生说。1979年,应文物部门的要求,从太原郊区农大毕业分配到郝庄公社的葛原生参与了郝庄琉璃厂筹建并担任厂长,曾在太原市二轻局郝庄工业瓷厂工作的苏杰被聘为高级技师。
“苏家是琉璃烧制工艺中的翘楚。”葛原生说,苏杰(1921-1982年)家中曾藏有明代万历和清代的模具,村中的“土公祠”中还存有他曾祖父苏廷友烧制的琉璃黄釉蛟龙柱神龛,太原芳林寺有他家在清康熙年间制作的琉璃大件。苏家琉璃当时远销全国,其代表作品四象宝瓶、吻等在北京、南京、山西等地的建筑物上随处可见。
“我虽然是厂长,但对技术一窍不通。”一心想有所作为的葛原生一上任就住到了厂里,一边处理厂内事务,一边虚心向苏杰请教起了琉璃烧制工艺。
在琉璃的制作过程中,琉璃釉料的配制是这一行业中最难掌握也最具隐蔽性的技艺,尤其是像孔雀蓝这类釉料的配方更被业界视为“绝技”,素有“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女”之说。“要想学会,就得放得下身段。”为了能学到琉璃烧制的真技,葛原生干脆将铺盖卷搬到了苏杰屋里,和苏杰吃住在一起,以学徒工的姿态央求苏杰收其为徒,但碍于其厂长身份,苏杰起初总是笑而不应。
“我师父对每个琉璃制作环节的要求都很严格。”时任厂长的葛原生在琉璃制作中经常会受到苏杰的训斥,但他从来没敢和师父顶过嘴。“老艺人有着宽广的胸怀,最终不希望这门技艺失传了。”
两年后,几经软磨硬泡,没有官架子,又有文化,虚心好学的葛原生最终得到了苏杰的认可,收他为徒,将这些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这个外姓人。后来,苏杰四子苏全喜欲子承父业学习琉璃制作技艺时,年事已高的苏杰便让儿子做了葛原生的徒弟,但不幸的是,苏全喜因病早逝,葛原生成为了苏家琉璃唯一的外姓传人。
制作技艺的“完璧归赵”
1985年,葛原生被聘为太原建筑琉璃厂厂长,当年研制的“组合琉璃瓦”即荣获国家专利。遗憾的是,由于琉璃在生产中要使用煤炭,易产生烟尘污染,太原建筑琉璃厂于2006年关闭,琉璃制作技艺后继无人。
“从工艺上讲,琉璃制作技艺是我国低温釉陶制作工艺的集大成者。”葛原生说,一直以来琉璃广泛被用于民用建筑、宫殿、寺庙等建筑,其斑斓的色彩、丰富的造型和制作所需的精湛技艺,又使琉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葛原生作为苏氏琉璃第7代传人,除了继承师门,他还四处向老艺人学习。
在多年的潜心探索之下,葛原生研究出了100多种釉料配方,而孔雀蓝这种难度大的配方也研究出了几十种,在业内颇负盛名。他研制生产的苏氏吻、滴水瓦和兽等美妙绝伦的琉璃产品曾大量用在深圳锦绣中华、太原市食品街等复古建筑中,太原市永祚寺门前两条龙身上的孔雀蓝也是他配制而成的。
此后,葛原生除了继续研究琉璃制作工艺外,还在思考如何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并将这门技艺还给苏家。经过考察,苏杰长孙苏永军得到了苏氏家族及他本人的认可。“这个孩子很有天赋,几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琉璃制作技术,还帮我研制了新的孔雀蓝配方,苏家后继有人哪。”感激于师傅苏杰当年的教诲,葛原生于2007年就开始精心传授苏永军技艺,而苏永军的接受能力也相当强。
“或许是由于骨子里流着苏家的血,天生就对琉璃制作技术有着超凡的领悟能力。”提起这个徒弟,葛原生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苏永军和师傅葛原生共同制作琉璃字块
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琉璃作为一种特殊建筑的专用材料,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时期。山西琉璃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类,是陶瓷艺术继秦砖汉瓦之后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的典型范例。传统琉璃制作是一种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较高的技艺,需要从业者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磨炼和积累才能成才,培养周期较长。而现在的年轻人对这种技术难度高、技艺性强、学艺时间长和见效慢的手工艺行业普遍兴趣不高,致使传承的人力资源相对匮乏,加之传统建筑形式的式微以及琉璃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烟尘污染环境等原因,这项传统制作技艺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山西琉璃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肩负了天大的责任。山西琉璃目前只处于复兴的初级阶段,传承与复兴山西琉璃,任重而道远。”2009年,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琉璃的代表性传承人”的葛原生深感肩上的担子之重,因为他知道,山西琉璃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葛原生说,要让这个民间瑰宝重新绽放出灿烂光芒,单靠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全社会的努力。他对山西琉璃的发展、传承有着许多的设想与希冀:将煤燃料改为电或煤气,这样便可解决琉璃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在大专院校的古建筑专业或艺术专业开设有关琉璃的课程,促进琉璃的推广与应用;搞一个研发中心,将山西琉璃资源整合起来,做大做强,同时加快琉璃工艺品的开发,使琉璃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在省城太原开设一个琉璃主题公园,建一些精巧玲珑的琉璃建筑,辅以图片、雕塑、影视等形式,展示琉璃的制造过程,同时加入省内重要景观的微缩模型及现代概念的装饰物件,让人们更为全面地认识琉璃、了解琉璃,进入到美轮美奂的琉璃世界。
老手艺有新传承
提及往日苏氏琉璃的辉煌,苏永军仍是一脸自豪。明嘉靖年间,来自北京的驼队就已经将苏家的琉璃带到故宫,并在中国封建王朝最高权力象征地大放异彩。2009年,太原苏氏琉璃生产技艺先后成为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正在筹建琉璃生产工艺培训示范传承作坊,并计划在条件具备时,小规模恢复琉璃生产,使技艺得以传承。
对此,葛原生很受鼓舞,他撰写了上万字的琉璃制作工艺教材:“照我现在的身体,再好好干10年不成问题,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把琉璃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苏家6代的智慧结晶绝不能在我这里断了代。”
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帆风顺。苏氏琉璃亦不例外,由于家庭式的传承,规模很小、知名度低、资金短缺、人员有限,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苏氏琉璃同样存在失传的危险。所以,做好苏氏琉璃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如今,苏氏琉璃在葛原生和苏永军两代传承人的合力下,守业创业,历经坎坷从不动摇,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图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寻求发展,锲而不舍、蓄势待发,为古老的苏氏琉璃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经受住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愈加光彩照人。
苏永军指导琉璃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