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文化课程为学校塑美立魂
2016-11-01储昌楼
【摘 要】乡村学校办学必须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引领,以特色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校际共建活动,打造教育品牌。学校要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密码,从而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要着力于课程规划实施,大力发挥特色文化课程的力量;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做到文化规划同步,文化建设同行,文化成果同享。
【关键词】乡村学校;特色课程;校际共建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68-02
【作者简介】储昌楼,江苏省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江苏昆山,215300)校长,高级教师。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是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获评为十所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校之一,“好美学校”的办学特色影响广泛。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是易地重建的一所现代化公办小学,98%以上的学生是来自于全国二十余省、直辖市的“新昆山人”子女,享受了“同城待遇”。为了提升学校文化力,提高学校美誉度,两所学校在昆山市教育局和千灯镇党委政府指导下,于2014年结成“好学校共同体”,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引领,以昆曲文化特色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校际共建活动,打造“好学校”教育品牌。
2015年5月两校“昆曲文化课程”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两校师生凝心聚力,在课程设置、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经费使用等方面,按预定方案有计划地进行了部署和实践。两校坚持文化立校、课程育人,一是实现办学策略转型,从原来的“强化管理推动型”转型到“文化建设成长型”;二是着力学校特色提升,从原来的“特色活动开展型”升级到“特色课程开发型”。通过“转型升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与品位,快速成长为美誉度高的“好美学校”,文化建设影响广泛,办学质量显著提高。如今,两校的昆曲特色文化课程已经成为区域教育的名片。
一、昆曲文化课程有力量
我们将“昆曲文化课程”定位于文化素养类校本课程,课程实施中着眼于昆曲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参与、感受中提升艺术素质,提高审美情趣,在对昆曲文化内涵的理解中培养文化自觉,形成对昆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在文化的浸润下完成对乡土的归依。
1.着力昆曲文化课程物态文化建设。
创设文化的课程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要以育人为导向,以服务学校发展为中心,以提升文化品位为重点。以文立校,以曲育人。通过昆曲长廊、昆曲景点等物态建设,建设物态性学习载体,呈现趣味化教学资源,形成充分展现课程特色、具有浓郁课程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它们时时刻刻都在讲述着六百年的昆曲史,整个校园都洋溢着一股江南水乡特有的典雅精致气息。而这些蕴含着内在情感体验和视觉符号的学校文化元素则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特殊的“文化场”,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接受并认同了学校昆曲文化。
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建立专题课程网站,通过昆曲教育、昆曲文化、昆曲课程资源的建设,在生活与课程的有机结合中,开拓环境育人的新境界,加强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形象观察、体验感悟。
组建丰富的学生社团。每年投入数十万办好“小昆班”,聘请昆曲表演艺术家或者优秀教师深入学校,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计划、定活动内容,面对面地指导学生的“童子功”训练,训练内容包括戏曲唱腔、身段、化妆、服饰。以课程文化开发为突破,通过汇报演出、学校开放日、参与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用武之地、获取成就感创设条件,另一方面获得社区和更多家长的支持。
2.强化昆曲文化课程校本课程建设。
必修课程的建设。昆曲文化校本课程,定位于综合实践课,是知行合一,欣赏与参与并行的课程。编写并应用相关校本教材,以两周一节必修课的方式组织实施。具体为让学生初步了解昆曲艺术的历史与渊源,得知其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了解昆曲的行当、表演的特征、服饰艺术,感受昆曲音乐的情绪,并参与昆曲表演,进一步感受昆曲艺术魅力。
活动课程的建设。坚持“全员普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让所有学生有所知,让有特长的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课堂学习之外,以“小昆班”等学校社团形式吸引一批对昆曲有浓厚兴趣的孩子加入表演行列,并以此辐射,扩大昆曲在全体学生中的影响。每年举办一次主题艺术节,邀请省市专业团体,开设昆曲普及讲座,让社团小“票友”与专业演员同台演出。通过故事会、演讲赛、论文赛、手工制作赛等活动,让学生走进昆曲。通过昆曲文化课程建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及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能力。
二、“1+1”课程基地有硕果
学校的特色文化活动在校园里赋予了师生教育生活和家庭生活以文化的特质和教育意识,从环境育人、课程育人两方面实现了课程基地建设成果的最大化。
1.课程开发“1+1”。
(1)昆曲演出课程建设。昆曲表演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两校教师通过研究讨论,制定了以“手、眼、身、法、步”为主的演出课程体系,从知道到了解到实践,逐步深化认识。
(2)昆曲歌唱课程建设。千小和炎小的老师充分利用拼音这一工具,整理了一套有效的昆曲歌唱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3)昆谣诵读课程建设。昆曲民谣朗朗上口,充满童趣又简单易学。老师们积极行动起来,收集并整理了流传于民间的昆谣,分年级段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昆操练习课程建设。昆操是根据昆曲表演动作的特点提炼的适合平时操练的练习操,简单易学。课程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夯实了学生昆曲动作的基本功。
(5)昆曲脸谱绘制课程建设。昆曲脸谱的特点是简洁朴素,活泼明朗,富有装饰趣味,并且综合了写实与象征,图案化与漫画化等表现手法,在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学生绘制脸谱循序渐进的教学、指导,可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昆曲的艺术魅力。
2.校本教材“1+1”。
两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了《昆曲文化课程》校本教材,做到人手一册。使学生初步了解昆曲艺术的历史与渊源,以及其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影响,了解昆曲的行当、表演的特征、服饰艺术,进一步感受昆曲艺术魅力。
3.学生社团“1+1”。
为了更好地实施昆曲课程,两校共同建好“小昆班”。两校“小昆班”学员、辅导教师平时不定期地进行交流,从练习曲目、经验体会、道具互用到节目的排练,学员们取长补短,共同成长为具有初步专业水平的小演员。
4.展示平台“1+1”。
每年的艺术节举办昆曲汇报专场演出、社区表演等活动,双方学校互相配合,从主持人的挑选、节目的安排等进行密切的合作,将一台台精彩的演出献给社会。
5.校园文化建设“1+1”。
昆曲文化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作教学,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语文课上,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赏、练、绘、写,使学生熟悉戏曲,爱上戏曲。两校组织学生进行诵唱昆歌比赛、戏曲脸谱创作大赛、戏曲知识竞赛等。千灯中心校还指导炎武小学对硬件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布置,使昆曲文化无处不在。
6.从昆曲课程到文化课程“1+1”。
以昆曲课程“1+1”为原点,两校的其他课程进行了紧密的合作。从校园篮球到校园足球,从艺术课程到文化课程,两校密切配合,促使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登上了一个新台阶。